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5 04:30:00
導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往在召開教學質量分析會,教師們談論的話題最多的是學生的紀律,現在教師談論更多是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從這一變化中就可以看出我校學生發生的變化。為什么在別人談論學生如何不好管理的時候,我們倒覺得學生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學校重視了心理健康教育,并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了實處。
一、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整體規劃。
學校在發展規劃中明確了“以德促教,以教輔德,和諧發展”的辦學思路。
我們之所以這樣確定學校的辦學思路,是因為學校的兩項教育任務是相輔相成的,所謂的德育,最現實的是要把社會的需要變成學生的需要,也就是把學生由個體人培養成社會人,最基本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生在校期間要讓學生有良好的公德意識,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學生才會有學習的效率,這就是以德促教;好的學習成績是每一個學生的需要,不然的話學習困難生也就不會出現考試做弊,改卷子,改分數的情況了。我們教師往往錯就錯在以為學習差的學生沒有這種需要,所以教師不理解學生為什么在考試時做弊,不理解學生為什么會抄襲作業,為什么會改寫教師發給他們的家長通知書。總是習慣于把學生放在一個模子里去塑造。所以他們永遠都不會有成功的機會,他們的需要永遠都不會得到滿足。可人的積極性無一不是在滿足需要的前提下產生的。在需要永遠都不能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哪來的動力呢?所以現代教育要解決的是承認差異,共同起步,而不是齊步。這樣就會使每個學生的需要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滿足,都有學習的動力,學習成績提高了,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其它行為習慣的養成,這就是以教輔德。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以德促教,以教輔德,和諧發展”的實現實際是一個比較漫長的心理內化過程。既是心理內化過程,就要求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具備相應的心理知識和運用心理知識調整自我的能力,所以在實施學校辦學思路的過程中,不能沒有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成為學校整體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工作中的必然性是它產生實效性的決定性因素。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推進教育觀念的轉變的重要措施。
教育觀念的轉變已是多年的話題,也一直是個難題,難就難在教師真正從心理上接受教師角色的轉變,掌握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方法。
我校的德育工作思路是落實以尊重學生人格為前提、自我管理為途徑,以實現自主管理為目標的管理理念。通過實踐,我們認為在這一理念指導下的教育達到了以下目的。
(1)、克服了以往德育工作目的是為了服務上級下達的任務,換句話說就是為完成任務而搞德育活動,這樣的活動教師面上服從,內心抵觸,不實際參與,這可能現在學校德育工作缺乏實效性的通病。以德促教使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都有了明顯增強,實效性必然會有所體現。
(2)、克服了問題德育的束縛。過去德育工作實效性差,除了針對性差,還存在前瞻性差的問題。德育干部、年級組長、班主任都忙著解決學生出現的問題,弊端是德育工作以壓邪氣為主攻目標,以樹正氣為輔助手段,這樣的德育不會成功,因為這種思路不符合學生心理要求。
(3)、這一思路的確定使學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得到確立。過去德育工作實效性差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服從性德育,也就是學生必須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而不是應該做什么,怎么做。沒有注意或者根本沒有考慮學生在參與德育活動過程中的心理體驗,德育教育活動是一種灌輸過程而不是一個心理內化過程。事實上沒有經過心理內化的教育就是實效性差的教育。自我教育的載體是學生參與活動,參與了就必定要產生一定的感性認識(這是教育過程),感性認識的積累必然產生理性的思考(這就是提高過程)。
(4)、這樣的德育思路為學生主動參與德育教育奠定了基礎。因為尊重學生人格,滿足了學生的心理愿望,回避了教育過程中的矛盾,使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達成了一種和諧,學生從內心愿意參與活動。學生的參與使得活動實效性提高了,教師又會從實效性中體驗成功,積極配合,配合程度的提高又會使教育更具實效性,這樣,德育教育進入了良性循環。
德育目的的達成,使學生產生了參與成功的心理體驗,心理內化過程促進了德育工作積極性的提高;德育實效性的提高,使教師看到了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效率,促進了教師觀念的轉變,教育過程的實施,使教師學到了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教育方法,又促進了教師觀念轉變的進程。至此,觀念的轉變和方法的改進都不再是單一的行政干預過程,而是一種比較自然的、潛移默化的過程。
德育工作,以學生為主體觀念轉變過程的落實,帶動了教師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觀念的轉變,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正朝著以學生為本的方向邁進。
三、加大校園環境建設力度,創設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校園環境的重要目的是對師生的心理產生愉悅的刺激,通過這種刺激達到一種教育作用,根據這一思想,在實施校園環境硬件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始終重視“建設對學生心理的影響”,堅持了整體規劃、一步到位、分層推進,逐步實施的原則。先后完成了紅綠燈園、愛心園、體育園、數學園、化學園、玉蘭園、櫻花園的建設,建設中體現了環境育人的理念,對師生的視覺產生了愉悅的刺激,學校還更新了乒乓球臺、購置了校園廣播系統。現在進入校門,可以說是移步異景,景相連,構建了集音樂、體育、美育為一體的立體式校園環境建設構想。
四、通過教師心理素質的提高,影響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師是學校心理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師生交往活動是實踐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徑,師生關系的發展水平,直接制約著心理教育的效能。良好的心理健康維護、心理動力的激發,以及行為表現的引導,有利于學生良好個性的形成。
傳統的舊的教育人才觀和舊的習慣思維模式,是當今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阻力。這種以“應試教育”為主的思維模式,使人安于現狀,不思進取,不能“居安思危”,放眼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強調和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必然要強化現代化的教育思想。這種教育思想,重視包括心理素質在內的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而重視心理素質的發展,必然要關注學校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勢下的新視角。這種新視角,注重正常學生的知、情、意、行的全面協調的發展;注重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的發展。教師應在各自的教育實踐中,自覺體現和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隨著網絡技術時代的到來,教師應從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功能中解放出來,而人格培養的功能將成為教師的重要工作。為此,學校舉辦專門的講座,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輔導。請心理課教師為全體教師做觀摩課,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拋磚引玉。這些活動的開展,為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心理素質的提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由于我們認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堅持了以心理健康教育為突破的,提高學校整體辦學水平的工作思路,取得了明顯的效果。2003年十月學校被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當代家庭教育出版社評為“百所好家長學校”。在中國教育報社、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社組織的健康杯全國第二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優秀成果評選活動中被評為“先進學校”。2004年被密云縣教委推薦為市級德育工作特色校、市級依法治校示范校。
- 上一篇: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論文
- 下一篇:統計局統計違法行為處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