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院校藥理學教學質量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0 06:21:00

導語:中醫藥院校藥理學教學質量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醫藥院校藥理學教學質量研究論文

藥理學是研究藥物與機體(含病原體)相互作用及作用規律的學科,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以及醫學與藥學的橋梁,在我國的高等中醫藥院校普遍開設藥理學這門課程。然而與西醫藥院校相比,我國的中醫藥院校招生專業多、規模大、數量多。如:中醫學專業分七年制和五年制,有傳統中醫方向、中醫骨傷方向、中醫針灸方向、中醫外科方向、中醫推拿保健方向、中醫運動醫學方向等,此外,還有中西醫結合醫學七年制和五年制、對外中醫方向、護理學等專業方向,中藥學招生專業有傳統的中藥學、中藥炮制學、中藥栽培學、中藥資源與開發等,有的高等中醫藥院校還招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及衛生事業管理、檢驗、影像及藥學、藥物制劑學、制藥工程、食品衛生與工程等專業。藥理學是以基礎醫學中的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等為基礎,為防治疾病、合理用藥提供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科學的思維方法。以上不少中醫、中藥專業的學生除要學習中醫學、中藥學的主干課程外,還要學習不少的西醫、西藥課程,他們的西醫基礎知識沒有西醫院校西醫、西藥專業那么扎實,而且專業多、基礎參差不齊,給藥理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帶來很多困難。提高藥理學教學質量的辦法有很多種,其中把握好藥理學教學的基本規律,是提高藥理學教學質量的根本。因此只有認真抓好藥理學教學的基本規律才能提高高等中醫藥院校藥理學的教學質量。以下筆者將其在藥理學教學實踐中總結、發現的基本教學規律列舉出來,希望能給藥理學教學同仁一些啟發。

1藥理學教學中的“點”和“線”

藥理學教學中的“點”和“線”貫穿在整個的藥理學教學中。在教學中要明示,以使學生首先能抓住藥理學教材的主旋律。如整本藥理學教材緊緊圍繞藥效學和藥動學兩條線展開。在總論一章中,藥效學和藥動學及其相關的基本概念(如藥物劑量與效應、不良反應、首關消除、半衰期、生物利用度等)就是主要的講授點。大多數的藥物是與受體結合后才起作用的,根據藥物與受體的親和力與內在活性的不同,藥物又分為激動藥、部分激動藥、拮抗藥(阻斷藥或阻滯藥)三類,藥理學教材中的的大多數藥物主要屬于激動藥和拮抗藥范疇,屬部分激動藥的藥物是很少的。因此受體、激動藥和拮抗藥又是總論中的講授點。在傳出神經系統總論及相關的藥物教學中,要緊緊圍繞:膽堿能神經-乙酰膽堿-膽堿受體-膽堿受體激動藥和拮抗藥(阻斷藥或阻滯藥)、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受體-腎上腺素受體激動藥和拮抗藥(阻斷藥或阻滯藥)兩條線展開。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中大多數是中樞抑制藥,如:鎮靜催眠藥、抗癲癇和抗驚厥藥、抗精神失常藥、鎮痛藥等都是中樞抑制藥,因此中樞抑制藥的概念及不同類藥物的作用機制為講授點。作用于心血管系統的藥物龐大而復雜,學生學起來比較困難,常常張冠李戴,容易混淆。其中又以β受體阻斷藥和鈣拮抗藥的藥理作用最相似,β受體阻斷藥是通過阻斷β受體起作用的,而鈣拮抗藥是通過阻滯鈣通道起作用,因此在作用于心血管系統的藥物中β受體阻斷藥和鈣拮抗藥的作用機制是主要的講授點。在抗菌藥物一章中涉及多種病原微生物,學生學習時感到很吃力。實際上抗菌藥物針對的主要是兩菌(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四體(螺旋體、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因此哪些抗菌藥物主要作用于革蘭氏陽性菌、哪些藥物主要作用于革蘭氏陰性菌、哪些藥物可用于四體感染是這一章的講授重點。等等。

2藥理學教學中“溫故而知新”法

教師在藥理學教學課堂中有目的的給學生講授(復習)相關內容,對要講授的新內容大有幫助,不少教師擔心教學時間不夠不重視復習,學生對所教的新內容常常一知半解,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久而產生厭學情緒,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很不利。例如很多學生反映抗心律失常藥物一章不易懂、很難學。在講授心律失常一章時,有必要先講授(復習)快反應細胞、慢反應細胞、心肌動作電位和離子流、快速型心律失常、緩慢型心律失常等相關知識及β受體阻斷藥和鈣拮抗藥的藥理作用。有了這些知識背景,學生學習抗心律失常藥物一章就不難了。在講授抗癲癇藥物、抗驚厥藥物、抗精神失常藥物時首先要講授(復習)癲癇、驚厥、精神失常等相關疾病(癥狀)的概念,講授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藥物、抗心絞痛藥、抗動脈粥樣硬化藥、抗高血壓藥時首先要講授(復習)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絞痛、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病等基本概念及相關病理生理知識,學生對所要學的新內容就能充分理解,易學易記,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講授β受體阻斷藥前先復習β受體激動時對心臟、腎臟、支氣管平滑肌、血管平滑肌等器官組織產生的效應,講授鈣拮抗藥前先復習鈣離子對心肌動作電位、心臟起搏細胞、心肌收縮性、心率、心肌傳導性等的影響,對血管平滑肌細胞和骨骼肌細胞的收縮性的影響等均有助于學生對β受體阻斷藥和鈣拮抗藥的深入和透徹的理解。講授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藥和血管緊張素II受體阻斷藥時,最好先復習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功能,尤其要讓學生先明白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和血管緊張素II的生理和病理作用。在講授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藥物、抗心絞痛藥、抗高血壓藥時先簡要講授已學習過的內容如利尿藥、β受體阻斷藥、鈣拮抗藥的藥理作用,對這幾章的學習就輕而易舉了。先簡要講授(復習)什么是革蘭氏陽性菌、什么是革蘭氏陰性菌、哪些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可感染人體而致病,對于后續各抗菌藥物的抗菌機制、抗菌譜、臨床用途等的講授將大有幫助。等等。

3藥理學的教學實踐中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無窮。”從這個意義上講,重視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比傳授知識與技能更重要。因此在藥理學的教學實踐中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方法。創新性思維一般包括聯想思維、演繹思維、歸納思維、發散思維、因果思維、辨證思維等。教師要善于并靈活地將這些創新性思維運用到藥理學教學實踐中,潛移默化地讓學生養成良好思維的習慣,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性思維能力。如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異丙腎上腺素的結構很相似,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都可激動α受體,但去甲腎上腺素主要作用于α受體、對β受體的激動作用很弱,腎上腺素對α受體和β受體的激動作用都很強,而異丙腎上腺素主要選擇性地激動β受體,因而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和異丙腎上腺素的藥理作用和臨床用途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各有自己的特點。β受體阻斷藥和鈣拮抗藥對心臟都有抑制作用,都能使心率減慢、心肌收縮性減弱、傳導減慢,但β受體阻斷藥是通過阻斷β受體起作用的,主要阻斷兒茶酚胺類激素或藥物、交感神經興奮對心臟的興奮或激動作用,鈣拮抗藥是通過阻滯鈣通道,影響鈣離子內流,使心肌細胞內的鈣離子減少而抑制心臟的,因此β受體阻斷藥適用于治療與交感神經興奮及兒茶酚胺類過多誘發的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壓病、心絞痛(穩定型和不穩定型心絞痛,不能用于冠脈痙攣引起的變異型心絞痛)和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而鈣拮抗藥適用于治療與鈣離子相關的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高血壓病、心絞痛(穩定型和不穩定型心絞痛,尤其適用于冠脈痙攣引起的變異型心絞痛)、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痙攣性疾病,因為對心臟的抑制作用、不影響交感神經及兒茶酚胺類物質,一般不能用于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和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東莨菪堿、鎮靜催眠藥、抗癲癇藥、抗精神失常藥、鎮痛藥、H1受體阻斷藥等對中樞都有抑制作用,但它們的作用機制不同,對中樞的抑制效應也不同。青霉素、第1代頭孢菌素、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四環素、磺胺類等抗菌藥物對革蘭氏陽性細菌都有殺滅或抑制作用,但青霉素和第1代頭孢菌素是殺菌性抗菌藥,對革蘭氏陽性細菌的作用最強,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四環素類、磺胺類等抗菌藥物是抑菌性抗菌藥,對革蘭氏陽性細菌它們的作用較弱,但它們對衣原體感染有效,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四環素類抗菌藥是治療支原體感染的首選藥,四環素類抗菌藥是治療立克次體感染的首選藥,但青霉素和第1代頭孢菌素對衣原體、支原體、立克次體無效,此外青霉素是治療螺旋體感染的首選藥,主要的嚴重不良反應是過敏性休克,第1代頭孢菌素有腎毒性,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可引起胃腸道不良反應,四環素類藥物可引起四環素牙和二重感染,磺胺類藥物有腎毒性。事物都是矛盾、辨證的統一體,如藥物可治療疾病又可導致不良反應,在一定范圍類藥物的效應與劑量成正比(量變),但達到最大效應時,再增加劑量并不能增加藥物效應,反而會帶來毒性反應(質變)。等等。以上內容包括聯想思維、演繹思維、歸納思維、發散思維、因果思維、辨證思維等中的一種、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創新性思維,若能將這些教學內容良好的融合在藥理學的教學實踐中,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學生學以致用,將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