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良好習慣養成論文
時間:2022-06-23 09:59:00
導語:小學生良好習慣養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好習慣終身受益,學生行為習慣的好壞,對于教育任務的完成,對于學生的發展都有重大的影響。農村有著特殊的教育環境,對生活在這樣環境中的小學生行為教育應該因地制宜,從細節入手。本文結合教育實踐探究農村小學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論文關鍵詞】農村小學養成教育細節
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就是要養成習慣”。培根也說過,習慣是人生的主宰。年齡尚幼的小學生正值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好習慣終身受益,作為學校教育者,在引導并培養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方面,肩負著重要的責任。通過實踐與學習,我認為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要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的細節做起。
一、要求要“低”一點
由于農村生活環境以及不少家庭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一段時間以來,校園里小學生亂扔垃圾的現象很嚴重,特別是中午期間,校門前后紙屑亂飛,垃圾遍地,嚴重影響了校園的環境整潔,破壞了校園的和諧氛圍,讓教師們很頭痛。怎樣糾正學生的這種不良行為,徹底改變校園臟亂差的狀況,筆者仔細分析其中原因,決定從小學生自身行為規范的塑造人手。學校德育處向全校學生發出了第一份“我愛我校,從我做起”的倡議書,希望每一位學生都能以校為家,共同簽名鄭重承諾:不在校內亂丟一片紙屑和垃圾。小小的要求,簡單的簽名,卻許下了一個重重的諾言,同時我們注重每天衛生打掃,加強平時檢查和監督,兩周后校園環境有了很大的變化。一個月后德育處向同學們發出了第二份倡議書“彎彎腰”,要求學生看見紙屑、垃圾撿起它。此項活動自始至終訓練著學生不亂丟亂扔的行為習慣,為凈化校園環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教育要“實”一點
道德品質是人生精神層面上的東西,有時候很難把握,我們德育工作者常有這樣的感受,多少次苦口婆心地教誨,對學生來說收獲甚微。像愛祖國,愛黨之類的大道理,對于生活在殷實家庭的中小學生來說,教育者的語言總是顯得蒼白無力,諸如此類的疑惑和難以把握讓教育者感到尷尬。筆者認為我們的教育特別是小學德育要走出這種“唱高調,不實際”的誤區,一定要從實際生活人手,講究教育實效。如上面例子,怎樣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講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的故事,看相關的戰爭影片與書籍,這似乎離孩子們的生活太遠了。我們應該在教育中讓孩子知道該怎樣好好做人,好好學習,好好生活。并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譬如開展如“好孩子,做家務”的活動。用實際的行動取代高調的口號,讓養成教育變得務實而有效。
三、評價要“細”一點
行為習慣就是生活中的細處,養成好的習慣就是做好生活中、學習中的細小地方。筆者所在的農村小學因為近年來布局調整,學校合并后,學生的素質良莠不齊,為此學校德育處為了便于學校日常規范管理和平時各班級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制定了學校一日常規細則,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細則》,我們認為在小學生良好習慣培養上,應集中在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四個方面,并進一步將四大方面一一細化,如“文明禮儀”這一重點的訓練要點有:1.認真參加升旗儀式;2.團結同學,不打架,不罵人;不說臟話;3.尊敬教師,見到教師要主動問候;4.尊敬長輩,學會照顧和感謝親人;5.會使用文明用語;6.不在教室和走廊追逐打鬧;積極參加活動,觀看比賽或演出時文明有序等。每天學校藍色小隊(負責紀律禮儀檢查),綠色小隊(負責衛生檢查),黃色小隊(負責兩操檢查),紅色小隊(負責文明監督),四個小隊的隊干部依據細則要求對全校各班級常規情況進行檢查評比,鼓勵各班爭創“文明班級”。班主任則依據細則》要求上的規定加深了對班級的常規管理,促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方法要“活”一點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是我們對小學生思想教育應該遵循的原則。一年級小學生剛從幼兒園步人小學,只有在良好行為習慣的保證下,學生才能學會認識、學會合作,學會做一名合格的小學生。平時站隊做操時,學生會在班主任老師的引導下說:“我是守紀小標兵,站起隊來快靜齊……”,這樣把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要求編成兒歌,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貼近學生的生活。有些低年級孩子上課不能專心聽講,老師給他們自編了一個童話,說一個上課愛做小動作的孩子與文具們的故事,小男孩上課玩弄爸爸給他買的新文具,老師講的課他也聽不進去,文具們不和他交朋友,最后小男孩克服上課開小差的壞習慣,做到上課專心聽講、積極動腦……事實證明,這些充滿著童趣而又有教育意義的兒歌或童話,給我們德育帶來了預期效果。如果我們能把適應未成年人成長特點和接受能力的、從他們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的事例,通過深入淺出的載體,用鮮活通俗的語言,生動典型的故事,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其中,這樣就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教育也就起到良好的效果。接下來的日子里課堂上孩子們的學習勁頭更足,也總能看到他們端坐的身影。此時此刻,筆者不禁想起烏申斯基說過的一句話:“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來思維的。”與其嚴肅地說上幾十旬“上課不要做小動作”的話,不如用愉快的心情和孩子們一起走進童話世界。
五、懲罰要“加”一點
“沒有處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孫云曉語)恰當地懲罰會使學生在內心深處深刻反省自己,達到“吃一塹,長一智”的效果。對于違反紀律的學生,教育者如果熟視無睹,放任不管,就會影響到其它學生,他們可能認為自己的行為不是違反紀律,或認為即使違反了,教師也不敢處理,久而久之,待你非處理不可時,再去批評懲罰,他們就極可能不接受你的處理。我校就有一個規定,如果學生在校園里亂扔紙屑或垃圾被紅色監督小隊員發現,除了將該生行為通知到班級外,學校德育處還給他們加~點懲罰——當一天的“小義工”,如組織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巡察校園環境,及時撿起校園中雜物,或暫時行使紅色監督小隊員的職責監督校園不文明現象等。其實學生不可避免會犯一些錯誤,關鍵是我們如何去正確處理,在正面教育引導的基礎上,施以適當的并有針對性的懲罰措施,讓學生為自己行為負責,也著實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日之功;糾正一個不良習慣更不是短時間能辦到的事。好習慣只有在長期反復的教育中才能養成,只要我們老師堅持不懈,我們的學生一定會從細節開始,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 上一篇:鄉鎮開展爭先創優活動實施方案
- 下一篇:2010屆小學六年級畢業儀式串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