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優化進路透析論文

時間:2022-01-18 08:40:00

導語: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優化進路透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優化進路透析論文

[摘要]我國城鄉教育資源配置表現出總量短缺和結構失衡的特點,在優化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中政府應起基礎性作用。應該從加大農村教育經費投入、加強農村師資力量建設、改善農村教育辦學條件、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共享、深化城鄉教育體制改革、拓寬城鄉教育融資渠道等方面采取具體措施,優化城鄉教育資源的配置。

[關鍵詞]城鄉教育資源優化配置

教育資源配置實際上也就是把整個教育資源視為一種稀缺資源,既然教育資源也是稀缺,那么人們就必須做出選擇,也就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已經既定的教育資源去發展教育事業,提供教育服務產品,更好地滿足人們對教育的需求。同樣這種選擇也就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即“生產什么樣的教育產品”、“如何生產這些教育產品”、“為誰生產教育產品”。第一個問題可以理解為生產什么樣的教育產品,各生產多少是合理的,也就是社會應該提供什么類型的教育產品、各提供多少才能更好的滿足教育需求?第二個問題也就是用什么方法來生產市場需要的教育產品,實際就是如何對資本、勞動、土地、企業家才能等各種生產要素進行組合,這幾種生產要素如何合理投入?第三個問題就是生產出來的教育產品如何分配,按照什么原則分配給社會成員?正確理解經濟學意義上的資源配置內涵,是進行城鄉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分析的基礎。

一、城鄉教育資源配置現狀

分析城鄉教育資源配置現狀,實際上就是要分析為什么要進行城鄉教育資源優化配置?這個問題的根源在于教育資源如同其他經濟資源一樣也是稀缺資源,所以必須對稀缺的教育資源進行選擇。目前城鄉教育資源配置現狀可以從總量和結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城鄉教育資源總量短缺、結構失衡。

第一,城鄉教育資源配置總量短缺。可以說教育投資短缺是個全球性問題,但在中國由于人口眾多,“窮國辦大教育”的事實使教育投資短缺問題更為突出。可以從兩個方面論證這個觀點:首先,可以從公共教育經費總量得到說明,據楊東平的研究,近些年我國年度公共教育經費一直維持在170億美元左右,約占世界公共教育經費總數的1.5%,而這1.5%比例的公共教育經費,卻用于培養占世界20%的教育人口,即大約2.4億全日制在校學生的教育。因此從世界角度來看,我們不可以不說我國是在以極不對稱的經費維持著眾多的教育人口。其次,可以從公共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得到說明,這一指標更能反映出一個國家教育經費投入的整體水平。1993年制定的《中國教育發展和改革綱要》提出:“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本世紀末達到4%”,而實際情況是,據楊明研究,1992年發達國家除日本和西班牙外,公共教育經費占GNP的比例都在5%以上,其中挪威等均在7%以上,發展中國家平均為4.2%,最不發達國家平均為2.8%。而我國公共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比例為2.0%。另外根據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課題組的研究,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1991年為2.86%,此后持續下降,最低為1995年的2.41%,2002年回升到3.32%以后,又開始下滑,2004年下滑到2.79%(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調高了2.3萬億元)。教育資源配置總量嚴重短缺是當前城鄉教育發展的一個關鍵性的制約因素,現在我們出發點就是在這樣的資源配置總量短缺背景下來考慮城鄉教育資源的協調與優化。

第二,城鄉教育資源配置結構失衡。這里講的結構是指城鎮與農村二元體系結構,城鄉教育資源配置結構失衡表現為重城市、輕農村的城鄉分治模式。重城市、輕農村的城鄉差異具體反應在城鄉教育經費差距、城鄉師資力量差異、城鄉升學率差異、城鄉輟學率差異、城鄉教學儀器設備條件差異、城鄉開課率差異等諸多方面。根據袁振國的研究,2001年生均教育經費的城鄉差異,我國城鎮小學的生均經費平均為1484元,農村為798元,城鎮是農村的1.86倍。初中的生均教育經費城鎮平均為1955元,農村為1014元,城鎮是農村的1.93倍。還有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城鄉差異、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的城鄉差異,城鎮均為農村的1.6—3.4倍之多。另外結構失衡也表現在初等教育(小學)、中等教育(包括中學、中專、技校、職中)、高等教育(大學)三級體系結構下的失衡,具體表現為這三級教育中重高等教育、輕基礎教育,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基礎教育按人口比例來講大部分在農村,這樣也就間接的造成了城鄉教育資源配置的差異。

二、城鄉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途徑

探討城鄉教育資源優化配置途徑的實質,就是在政府與市場對教育資源的配置中找到一種均衡,靠單一的配置模式是行不通的。

世界各國經濟改革的共同屬性,就是強調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但是在教育資源配置方面,尤其是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在現階段我們依然強調政府應該對教育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教育、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協調與平衡,尤其是對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強調政府對教育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就是賦予政府更多的權利支配教育資源,這主要是通過政府的政策、法律、法規、條例等宏觀調控手段來實現的。

明確了政府在優化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以后,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具體措施,促進城鄉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

(1)加大農村教育經費投入

在全國有限的教育經費中分配給農村基礎教育的經費比例要進一步加大,加大經費投入是縮小城鄉教育差距、解決城鄉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最有效措施。農村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是制約農村教育發展的根本原因。而農村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又主要是因為體制上的原因。我國基礎教育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而縣、鄉兩級政府公共財政困難,特別是一些貧困山區和貧困縣、鄉財政更是困難重重,卻要承擔基礎教育的籌資重任,縣鄉財政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撥款微乎其微。再加上2000年農村稅費改革后,取消了農村教育費附加、教育集資、教育“口子費”(即為彌補農村教育費附加不能滿足教師工資發放而余下的資金缺口,而向農民收取的費用),目前農村學校的經費來源就只有勤工儉學收入,其他渠道很難籌集到資金,這些微薄的經費來源導致每年出現巨大的經費缺口。因此中央財政和省財政應該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經費投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加強農村師資力量建設

在改革開放的經濟大潮中,原本師資數量少、學歷低;職稱低的中小學,一部分年輕教師離開了教師工作崗位,下海創業、經商、甚至打工去了,農村基礎教育師資雪上加霜。剩下的教師基本上是年齡偏大的老教師,年齡嚴重老化、知識老化,所以要想盡千方百計加強農村師資力量建設。要從數量、年齡、學歷、職稱等多方面優化農村基礎教育師資隊伍。

(3)改善農村教育辦學條件

農村基礎教育辦學條件落后,設施設備老化,或者干脆就缺少設備,這主要表現在硬件上,比如房屋簡陋、桌椅破爛、音體美等教學設備缺乏、現代化教學設施設備奇缺等等。這都需要政府投入財政經費改善農村基礎教育辦學條件。

(4)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共享

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共享其實是改善辦學條件的手段之一,可以通過大學生教育實習、大學生援教、現代遠程教育、多媒體軟件教學等多種方式,把城市高等教育的優質資源,通過這種手段間接輸送到農村基礎教育中,彌補農村學校資源的不足。

(5)深化城鄉教育體制改革

深化城鄉教育體制改革,首先就是要改革基礎教育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體制,即改革目前的大學教育中央管、中學教育省市管、小學教育縣鄉管的管理體制。基礎教育,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是農業人口脫貧致富的根本保障,涉及到國計民生和國家長遠利益,屬于公共產品。中央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經費投入,這是解決農村教育存在的一切問題的根本辦法。其次,就是農村學校要從人事方面激勵教師積極性,從招生方面擴大生源,從教學方面改善教學質量。公務員之家

(6)拓寬城鄉教育融資渠道

拓寬城鄉教育融資渠道,如通過專項資金、貸款、引進投資主體等方式,加大農村教育投資力度,籌集教育經費,不斷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逐步使農村學校師資力量、教學儀器、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等條件滿足農村教育發展的需要,縮小城鄉教育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