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我國高職院校經營戰略

時間:2022-01-24 04:44:00

導語:剖析我國高職院校經營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我國高職院校經營戰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經營戰略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與經濟社會需求緊密相關,跟蹤職業變遷和技術發展,規范職業教育實體,多渠道籌措經費,爭取辦學自主權,完善內部管理,規范職業崗位證書制度,辦出特色、創造品牌,培養行業技術能力,服務整個社會,能更好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完善整個職業教育體系,促進教育與經濟的協調。

一、高等職業教育是終身教育體系的一個環節

職業教育當然由職業院校來承擔,這是高職界普遍存在的觀點。但是接受高等教育實際上就是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化訓練過程,就是職業教育。“職業性”不是高職特有的屬性,“高等技術性”才是其質的規定性。高職的“高等”指的是較為復雜的技術實踐活動,可依據其復雜程度劃分為不同層次,如專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等。高職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區別是培養人才的類型不同,即職業類型的差異。人才類型是個人自身和社會需求綜合的產物,而且是變動發展的。

高職院校只是終身教育體系中的技能教育環節,是人才類型培養的一個騷站。所以高職院校不能困守一個環節,死守高考一條招生途徑。有必要依靠自己立身之本—技能教育,向上下游環節開發。

二、多渠道籌措經費,爭取辦學自主權

理論界一再批評教育界總是困守象牙塔,但教育發展具有過程性和延展性,有必要保持相對獨立性。獨立性主要指的是有足夠的經費保障和辦學自主權。在目前的投資體制下,地方政府投資是高職經費主要來源。經費的高低則主要依賴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地方政府對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經費是能否保持獨立性的關鍵,只有開辟多渠道經費籌措機制,才能改變仰賴政府的現狀。

根據國家規定,高職院校行政上歸市政府、行業(部門)領導,業務上歸省教育廳指導。但在實際運作中高職院校特別是市屬院校行政歸屬不明確,有的市政府直接領導,有的歸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領導,還有的由市政府代管,甚至少數院校上級政府已發文批準成立卻仍然是學校籌建時的籌建領導小組管理等等。新建立的民辦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從理論上應該不受政府職業教育領導部門的控制,實行董事會領導,但因為外部大環境的特殊性,民辦職業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只能接受政府的“計劃領導”。很多高職院校缺乏辦學自主權,無法獨立。

三、跟蹤職業變遷、技術發展

很多高職院校在宣傳上總是強調“社會上需要什么專業,我們就辦什么專業”。上述提法,遭到了理論界很多人的批評。但我們考察職業教育發達國家,他們總是著眼于人生職業變遷動態規劃職業教育。在最近的五年中,美國有1000多種職業已經消失,隨之而來的是so00多種新的、技術含量較高的職業的出現。具體到職業教育過程,大部分也是在工廠完成的,其專業、課程設置結合生產實際需要,不斷變化改進。國外職業教育永葆生命力的秘密是有源源不斷的社會需求,無時無刻不受著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牽引。

高職院校應該跟蹤先進技術能力。培養目標應是緊跟技術發展,圍繞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對一線勞動者技術能力的需要,根據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勞動者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提出的新要求,及時調整專業和人才培養結構,可以將社會上已有的、有較高技術含量的中高級職業或技術培訓的考核內容直接納人高職課程體系。

四、完善內部管理

教育評估是目前教育界的一個重要內容,各個院校都非常重視。但評估套用了普通高校的評估指標,對于高職而言,很多并不適合。并且最關鍵的技能指標沒能很好地反映出來。如老師和學生的能力評估、技術應用評估、實踐環節評估……而這些評估規則的制定是十分必要的,對指導高職院校的辦學方向將產生重要深遠的影響。

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手冊幾乎是完全借鑒的普通高校,顯然不適應以技能教育為特色的學生。由于高職院校學生的來源、培養目標、就業意向不同于普通高校,所以高職院校應該根據生源特點和人才培養模式制定自己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相對于學術取向的普通高校而言,技能取向的高職院校有必要制訂更為嚴格的管理規范。

五、增加實踐性人才培養比例

受中國傳統教育價值取向和教育成本的影響,我國高職院校更喜歡培養技術管理型人才。但當前我國企業中的高級技術工人斷檔、奇缺,補充已成當務之急;面臨國際競爭,必須培養一批智能型的技術尖子,使工業產品上質量、提升檔次,增強競爭力;據《(21世紀初人才需求分析)典型調研》表明,實踐中需要三種類型的人才,即理論型、應用型、實踐型,調查數據分析顯示2000年、2005年、2010年,此三類人才需求比例分別為:1:10:37,1:11:40,1:14:70。由此可見,社會經濟發展更需要大量實踐型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更需要提高普通員工的技術水平,即培養大量的實踐型人才。國外技術對生產力提高的貢獻低值為44%,高值為72%,資本貢獻僅18%一42%,但我國技術對生產力提高的貢獻率不到30%,原因是整體勞動者技術水平低,形成“技術漏斗效應”,影響科學技術的整體提升。所以應用型、實踐型人才應作為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重點,在數量上應遠遠超過技術管理型。我國目前的高等職業教育界有一種主張,認為應該把高級技術工人的培養關閉在大門之外,他們認為高等職業教育不應該也不能夠培養高級技術工人。

2006年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技術工人中,技師、高級技師僅占城鎮從業人口的0.7%,初級工占60%以上。而發達國家中,初級工僅占巧%。高級技工不僅奇缺,而且年齡結構偏大。由于短缺,高級技工千金難求。我國培養高級技工的院校還很少,有必要借鑒國外的產學研結合模式,由學校和企業緊密合作,使高級技術工人的培養形成一定的規模。

六、辦出特色,創造品牌

高職院校普遍缺乏技師型教師,師資隊伍缺乏特色,難以吸引學生就讀。

高等職業教育生源也不具有“特色”。對口招生的生源,即已接受了幾年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其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能的掌握相對較好,但一般基礎理論知識水平較差。而從普高人學的生源質量來看,由于不是和其他普通高校同批次錄取,其實際水平根本不能同普通高校的生源相比。

教學過程沒有特色。高職院校的教材基本上是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的壓縮,脫離了實際的工作環境,忽視了技術和能力的要求,而且多年不變。在與企業合作方面,企業只是把學生當作廉價甚至是零成本的勞動力來使用,并沒有為學生提供更實際,更有針對性的學習環境,實踐課程變成了打工過程。

七、規范職業崗位證書制度

企校結合,實行雙證書制度,往往被認為是高職的特征。但只要是職業崗位,就可能會有職業崗位證書,職業證書制度與人才類型并沒有必然聯系,職業崗位證書并非高職教育特有的。

國外的職業崗位證書是建立在學習的實際工作效果評定上,不再限于書面的紙筆測驗,而是一個搜集證據,并判斷證據是否符合操作標準的過程。

我國資格證書的頒發仍沿用傳統的考核方式,以筆試為主要形式。這種方式難以正確評價一個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并且它為學生提供了錯誤的行為信號,即死記硬背的知識仍是學習最重要的東西。很多職業教育院校為了自身眼前利益,在技能考核方面對自己的學生給予百般照顧,千方百計讓學生通過職業資格考試,甚至在招生時就以許諾保證讓拿到職業資格證書為誘餌來招徠學生。“贈送”職業資格證書的培養方式是有百害而無一利服務整個技術能力培養行業。

高職院校主要由中心城市組建,開設的大都是地方經濟比較急需的專業,表現出很強的地方性。因此很多學者認為地方性是高職教育的本質特征。這種觀念誤導職業教育只能被動地服務于區域經濟,而忽視職業教育人力資源區域布局優化的功能。忽視職業教育對主動創造就業崗位的貢獻。

我國社會轉型現在面臨兩大任務,國際化和城市化。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創建世界制造中心必然要求技能型人才要有世界眼光,不能局限于服務當地,為人才成長開辟新的途徑。發達地區要為西部和農村地區服務,西部和農村地區也要為推進城市化進程培訓“出得去”的人才。這是我國政府最近賦予高職院校的一項任務。因此,高職院校的地方性,只是立足于地方,而不能局限于地方。要有全國觀念,從全國招生,服務于全國技能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