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目前教師流動方式的經濟影響
時間:2022-02-21 03:17:00
導語:剖析目前教師流動方式的經濟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小學教師的流動包括自發與計劃、主動與被動、無序與有序、定期與非定期幾種類型。其中自發自主的無序性流動是教師個人的一種趨利性流動,會導致義務教育學校師資配置的更加不均衡與教育資源的浪費;而定期有序的計劃性流動不僅有助于師資在枝際間的合理配置,也有助于實現教育資源配置均衡和學校的均衡發展,有助于實現義務教育的機會均等。政府相關部門要積極構建有助于教師定期有序流動的制度機制,推動不同學校間師資的均衡發展。
[關鍵詞]教育均衡發展;教師流動;經濟影響
近年來,隨著教育投入的增加,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的基本辦學條件大大改善,學校之間的硬件差距逐漸縮小,與此同時,擇校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校際之間師資和管理水平的差距。如何平衡這種差距,均衡各個義務教育學校的教師資源,為所有學生提供大致相同的教育條件,逐漸成為教育行政部門和學界關注的問題。本文擬通過對教師不同流動方式經濟影響的分析。提出均衡師資差距的政策建議。
一、教師流動的主要方式
所謂教師流動,是指教師在相同或不同級別與類別學校之間的工作變動,包括有編制、有正規手續的調動,也包括無編制、無正規手續但雙方認可并達成協議的流動。有手續、有編制的調動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行政干預式的調動,也包括教師和學校通過雙向選擇而實現的自主流動;無編制、無正規手續的流動,很大程度上是學校和教師個人出于各自需要、并通過聘用合同的形式而實現的流動。從我國基礎教育的實踐來看,教師流動可以分為自主流動與計劃流動、主動流動與被動流動、有序流動與無序流動、定期流動與非定期流動等幾種類型。第一,自主流動與計劃流動。根據流動的主導者不同,教師流動可以劃分為自主流動和計劃流動。所謂自主流動,是教師個人出于自身及其家庭各方面利益考慮而自發進行的流動。自主流動是一種逐利性流動,流動的教師多為具有年齡優勢的骨干教師,流動的方向是由薄弱學校到重點學校(示范學校),或由農村至縣城、由落后地區至發達或較發達地區,實行的是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所謂計劃流動,是指為相對均衡地配置教師資源,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主導的、考慮到區內各個學校發展對于不同學科教師的實際需要而實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教師流動。這種流動是組織發展的需要,一般情況下教師需要服從組織的調動與安排。如,近年來在基礎教育中出現的支教活動、對口幫扶活動、輪校教學活動等都屬于計劃流動。
第二,主動流動與被動流動。從流動主體的流動意愿來看,教師流動可以劃分為主動流動與被動流動。所謂主動流動,是指教師出于各種原因,從改善自身工作環境、生活環境或著眼于未來發展需要而自發自主進行的積極流動。所謂被動流動,是指在教師自身缺乏流動意愿或根本沒有流動意愿的前提下,由于政策要求或學校規章制度約束使一部分教師無法得到聘任而被迫進行的消極流動。如,一些優質資源學校實行末位淘汰制而導致的“末位教師”的流動,一些生源不斷下降的普通中小學由于生師比不協調致使一些教師無法得到工作安排而被迫進行的流動等。一般來說,自發流動多為主動流動,計劃流動多為被動流動。
第三,有序流動與無序流動。從流動的特點及流動結果來看,教師流動可以分為有序流動和無序流動。所謂教師的有序流動,主要是指遵循一定方向、有條不紊、結構合理、比例恰當的流動,流動的結果有助于師資的均衡合理配置;與之相反的則是無序流動,它主要表現為個人的、單向的和趨利的特點,流動的結果加劇了師資配置的不均衡。這種流動是一種完全的市場化行為,追求個人效用的最大化是其主要出發點,無序是其主要特征。
第四,定期流動與非定期流動。從流動是否具有時間限制或要求,教師流動可以分為定期流動和非定期流動。所謂定期流動,是指在時間上有明確政策規定和要求的流動;反之,則為非定期流動。支教活動、面對大學畢業生的特崗教師計劃,都可以視之為定期流動。
在我國中小學教師的流動實踐中,大部分流動都屬于無序的自主流動,有計劃的定期流動還處于比較次要的地位。而不同的流動方式會產生不同的經濟影響。
二、教師不同流動方式效應分析
教師流動方式不同,產生的效應也不同。在基礎教育資源配置嚴重不均衡的前提下,市場化的無序自主流動,往往會加劇不均衡;計劃性的定期有序流動則會抑制并縮小不均衡。
(一)教師自主流動的效應分析
第一,給教師個人和家庭帶來較多的各方面收益。根據人力資本理論,勞動力流動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它可以給流動者個人帶來較高的收益,如更好的生活條件、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因此,在流動之前,意欲流動的教師個人及其家庭都會對流動結果進行全面權衡,分析流動成本與收益,即流動可能給自己及其家庭帶來哪些有利和不利影響,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情況下,流動才會最終發生。也就是說,教師在進行自主流動時,實際上是把這種流動看作一種投資,“如果與流動相聯系的收益現值超過了與之相聯系的貨幣成本和心理成本的總和……勞動者要么會決定更換工作,要么會決定進行地理上的遷移,或者是兩者兼而有之”。
第二,加劇義務教育學校師資配置的不均衡。在義務教育的公共產品屬性日益得到社會和政府認可的情況下,提供義務教育已經成為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教育資源需要由政府購買和提供,教師需要由政府聘用和安排。多年以來,由于缺乏政策引導與合理的制度安排,中小學教師自發、自主、自由流動這一市場化行為不僅與教育的公共產品特性相沖突,在實踐中也加劇了義務教育學校師資配置的不均衡。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政府財政能力不同,教育投入總量不同,校際間的資源配置不同,教師的勞動報酬也不同,這導致教師自主流動具有驚人的一致性:即自主流動的教師多為骨干教師,流動方向多表現為從薄弱學校流向優質資源學校,從貧困落后地區流向較為發達或發達地區。如此趨利性的流動不僅不可能彌補校際間的差別。相反,卻強化了差別,造成了弱者愈弱、強者愈強的不利局面。
第三,損害有限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按照勞動力流動理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有助于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但是,在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狀態下,教師的自主流動不同于一般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不僅無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還加劇了原有的不均衡,導致緊缺與浪費并存,損害了資源效率。在一些薄弱學校,骨干教師的流失導致學校教學質量的下降,并進而導致學生流失和生源質量的下降。由于教職工下降的幅度遠遠低于學生人數下降的幅度,致使學生與教職工比不斷下降,人力、物力資源的利用效率不斷降低,在財政性教育資源緊缺的同時,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而優質資源學校通過外部招聘和內部“末位淘汰”,不僅加劇了優秀教師的過度集中,同時也誘發了學生的擇校熱情。而學生人數的過度增加,必然加劇學校活動場地和設施的緊張,導致資源的過度利用,影響資源的使用壽命。
(二)教師定期有序流動的社會效應分析
第一,中小學教師的定期有序流動,有助于實現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與教師的自主流動不同,定期有序流動可以通過區域內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調控,實現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使各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和學科結構等更加合理,消除義務教育學校普遍存在的“超編缺員”現象及師資配置的嚴重失衡狀態。同時,師資結構合理也反映了教師資源配置的適當性,即學校和各門學科中有結構合理、質量合格、數量適中的教師,可以實現專才專用,提高教學質量。
第二,中小學教師的定期有序流動,有助于減少浪費,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根據人力資本理論,人們往往會從工資報酬機會相對較差的地區向工資報酬機會較好的地區遷移。而且,有關“遷移方向”的研究也證實:目標地區較好的機會所產生的“拉動”力量總是比原來地區較差的機會所產生的“推動”力量要強一些。換言之,雖然人們總是被吸引去那些預期工資報酬機會更好的地區,但他們所流出的地區卻并非一定是機會最差地方。教師在區域間和學校間的流動也是如此。而教師的流動又牽引著學生的流動,結果導致了學生資源配置的嚴重不均衡。只有實現教師的定期有序流動,才能從根本上糾正學生的過度流動,實現生源在校際之間配置的均衡,并進而實現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
第三,中小學教師的定期有序流動,有助于基礎教育學校的均衡發展,實現教育機會均等。在學校資源配置不均衡的條件下,學校選擇十分流行,“公辦不擇校,擇校找民辦”的政策引導難以實現。而公辦學校普遍存在的擇?,F象,不僅加重了家長的教育負擔,同時也加重了整個社會的負擔,加劇了權力尋租和教育腐敗,嚴重損害了教育機會均等和教育公平。中小學教師的定期、有序流動,有助于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和義務教育學校的均衡發展,有助于為所有學生提供一個大致均衡的受教育條件,使所有學生,不管家居何處,都能夠享受到教育的起始公平和過程公平,并為教育結果的公平提供前提和基礎。
三、構建中小學教師定期有序流動的制度機制
事實上,為防止出現強校愈強、弱校愈弱局面,規范中小學教師流動秩序,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全國許多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都出臺了一些限制政策,如2007年初,河北省石家莊市教育局《關于規范中小學教師流動秩序的意見》,嚴禁公辦中小學從市內和農村學校招聘(調)教師。同時,鼓勵教師由超編學校向缺編學校、由強校向薄弱學校、由城鎮學校向農村學校、由富裕地區學校向貧困地區學校流動。此種政策導向雖然有其積極意義,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小學教師的合理流動僅僅依靠鼓勵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構建有助于教師定期有序流動的制度機制。
首先,變教師的學校所有制為教育部門所有制,實行教師資源的統籌管理。由于公辦中小學是由政府部門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務機構,學校的教職工應該是政府雇用的服務人員。也就是說,教師的聘用合同是與政府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簽定的,而不應該是與學校簽定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有權根據需要對所有聘用的教師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進行調配。因此,我們就需要變教師的學校所有制為教師的教育部門(學區)所有制,在教師的流動和教育資源配置的過程中,學區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充分發揮其中觀調控作用。唯有如此,教師流動才可能實現定期和有序。
其次,收回公辦中小學的用人自主權,教師的聘用由區縣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一進行。這一政策并不改變和影響中小學的校長負責制。在一所學校中,教職工人數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學生數量進行確定,校長有對這些教職工的管理權和工作評價權,并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和行政管理工作負有全面的責任,包括對教師工作的安排、教學過程的監督與管理、教學結果的評價等,并通過教師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及工作業績的綜合考核對教師進行獎勵和懲罰,但是,卻沒有權力對教師進行聘用或解除教師的勞動合同。
再者,轉變公辦學校教師流動的市場化傾向。在聘用合同期內,教師不是隸屬于某個具體學校,而是隸屬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教師如需流動,必須在合同期滿前三個月用書面形式告知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以便其根據需要提前做好應對準備。在合同期內,教師如要解除合同另謀它途,則必須征得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而且一般情況下,其離職應該在學期末進行,以不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為原則。同時,提出流動的教師應該按照規定,支付一定的違約賠償金,以確保聘用合同的嚴肅性。
最后,教師流動的原則。一是以區域內(學區)流動為主的原則,即教師流動,不僅要考慮到教師在學校間配置的均衡,還應該考慮到教師流動的經濟性,無論是對于教師本人還是對于社會來說,都應該考慮到流動的各種成本。一般來說,流動半徑較小,有助于降低流動成本,所以,區內流動應該是比較經濟、恰當的流動。二是定期流動原則,即不論中小學,統一規定教師的流動時間。我國各地還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先行借鑒韓國和日本的經驗,教師每六年流動一次,每年流動教師占全校教師的一定比例,以實現教師的有序流動。
- 上一篇:探析行政權力監督存在問題的成因
- 下一篇:闡述網絡視頻傳媒發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