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生物學課堂中的語言運用

時間:2022-03-07 10:31:00

導語:簡論生物學課堂中的語言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簡論生物學課堂中的語言運用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的教育素養時曾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教學語言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手段,它不僅要符合語言學的一般規律,而且要具備教育教學和科學上的獨特性。如同數學有“數學語言”一樣,生物學也有自己的“生物學語言”。

一、生物學語言及其分類

生物學語言是用以描述、闡釋生物體和生命現象的符號系統,生物學概念、術語、圖表和專門代號則是構成生物學語言的符號。它是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在自然語言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人工語言符號系統,具有明確性和單義性的特點。

按內容,生物學語言可分為生物分類學語言、形態解剖學語言、生理生態學語言、遺傳與行為學語言、生物學用具名稱及生物學工作方法語言(如描述顯微鏡操作過程及標本的采集與制作方法的語言)等。按組成符號不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由詞句組成的,如“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另一類則是用圖形和專門數學符號表示的,如由點線表示的細胞結構簡圖,用數學符號表示的基因型“@①”和“X「A」X「a」”等。按表達形式,可以分為描述性語言和論述性語言,前者側重于對感性的生命現象的描述,強調形象思維;后者側重于對邏輯性較強的生物學理論的闡釋,強調抽象思維。此外,按載體不同可以分為口頭語和書面語,口頭語的載體是語音,書面語的載體是文字符號。

那么,生物學語言與生物學教學語言是何種關系呢?筆者認為,生物學教學語言是由生物學語言和一般性教學語言兩部分構成。生物學語言是生物學教學語言的核心部分,是本學科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體現了教學的知識性和科學性;一般性教學語言是不同學科教學中所共有的,主要用以組織教學活動,有轉承、提問、指令、強化、心理調節等作用,它服務于生物學語言,體現了教學的教育性和藝術性。

這里不妨分析這么一個實例——師:“上幾節課,我們以蚯蚓為代表,系統地學習了環節動物門。現在提出幾個問題:第一,蚯蚓靠什么運動?沙蠶的運動器官是什么?”生:“蚯蚓依靠環肌和縱肌的交替舒縮以及體表剛毛的配合進行運動;沙蠶的運動器官是疣足。”師:“很好……”這里的“上幾節課”、“現在提出幾個問題”、“很好”等是一般性教學語言,學生回答的部分是典型的生物學語言,其余部分則是一般性教學語言與生物學語言摻和在一起,不妨稱之為混合性語言。由此可見,生物學教學語言是以生物學語言為主體的兩類語言的有機結合體。沒有生物學語言的教學不成其為生物學教學,沒有一般性教學語言的生物學教學又無異于拿一本生物學專著照本宣科。

二、生物學語言的思維功能

關于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傳統的爭論頗多。但一般來說,人的思維是語言的思維,語言和思維在功能上是相互交織和相互影響的。

1.在生物學教學中,生物學語言是最重要的思維工具生物學科的思維主要有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三種類型。它們所憑借的思維工具有所不同:動作思維憑借的是實驗器材等現場情景,形象思維憑借的是生命現象在人腦中反映之后呈現的形象,邏輯思維憑借的則是生物學概念、判斷和推理,即生物學語言。在這三種類型的思維中,邏輯思維無疑是最重要的,人們多以邏輯思維水平來衡量一個人的能力。生物學語言概括和代表了生物學研究對象,它使我們擺脫了具體的生命現象而運用概念進行思維,從而更容易建立內在聯系,更容易揭露客觀生物學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2.內部言語是外部言語的簡略形式言語是人們運用語言進行思維和交際的過程,內部言語用于思維,外部言語用于交際。學生在回答教師提問時,大腦中首先會出現一些相關的關鍵的生物學概念和詞語,其特點是語法形式不完整,跳躍性大,運行速度快,這就是內部言語。這些內部言語被表達出來后,就轉化為結構完整、意思明確的外部言語。當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轉化發生困難時,就會出現我們常見的語不達意和邏輯混亂的現象,原因是內部言語不夠成熟和缺乏言語訓練。同時,外部言語又可以轉化為內部言語。當聽到老師講解完某一生物學概念時,學生常常先是出聲復述,然后是無聲復述,這可能就是內部言語的萌芽。將外部言語轉化為內部言語,學會用內部言語進行思維,這種能力是隨學生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的。與高二學生相比,初一學生的思維活動更需要外部言語(如教材、教師講課或自言自語)的支持,原因就在于運用內部言語進行思維的能力仍較差。

3.生物學語言對學生認知活動有重要影響生物學知識和方法主要積淀于生物學語言之中,正是有了生物學語言,才使得進一步認識紛繁復雜的生物界成為可能。誠如布魯納在1964年所說:“把經驗轉化為符號形式,符號就成為間接的參照、轉換和結合的手段,并擴大了智慧的可能范圍,致使符號的重要性超過作用很大的映象形成系統……”生物學語言主要影響學生的認知方式和認知結構。語言實際上是一個分類系統,學習生物學的學生總是在通過一定的生物學語言分類系統去觀察生物和認識生命現象。例如,學過植物形態解剖學的學生在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結構時,總是從根冠、生長點、伸長區、根毛區四部分結構和細胞的形狀、大小等方面進行觀察和比較。在對某一生命現象有了認識之后,又必須將這一認識結果固定下來,而生物學概念、原理、代號等符號語言無疑是固定認知結果的重要方式。生物學語言使生物學思想、概念物質化,并在此過程中使認知活動更清晰。例如,當我們意識到自然界中各種生物之間存在一種吃與被吃的關系后,我們就用“食物網”“食物鏈”的概念及相應的模式圖加以定型。

三、生物學語言能力的培養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物學語言表達能力是衡量學生生物課學習水平的重要方面。1992年國家教委考試中心項伯衡教授在北京師大作關于生物學高考命題及評卷分析報告時,也曾指出:學生表達能力差是一個應引起重視的通病。4年前,筆者曾在自己所任教的中學做過一項測試,即讓剛進校的高一新生做兩個練習:一是用文字將草履蟲的形態結構表達出來(出示草履蟲形態結構模型);二是寫一篇介紹顯微鏡使用方法的短文。這兩個內容都是學生很熟悉的,結果48人中僅11人達到合格或基本合格。

四、如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生物學語言能力

1.生物學教師應成為生物學語言的專家,對學生起示范作用生物學語言具有科學性和概括性。科學性要求在運用概念、闡述現象、引用材料和邏輯表達上準確無誤,不能犯目的論、特創論等錯誤,也不能將生物學術語與日常生活俗語相混淆。概括性要求教師和學生能充分運用已知的生物學概念等來描述生命現象和闡釋生物學道理。例如在學生學了“遺傳與變異”知識后,教師就可以用“基因”“染色體”“遺傳基本規律”等概念、原理或遺傳圖解,去解釋諸如“為什么近親不能結婚”之類的問題,而不必從“什么是基因”“基因如何控制性狀”等細細道來。生物學教師必須注意在教學實踐中研究生物學語言現象(包括教材的、學生的和自己的),提高自己,示范學生。

2.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生物學概念,并多給他們提供嘗試表達的機會從理解概念到在語篇水平上運用概念進行生物學表達之間是有一個過程的,必須給學生提供嘗試表達的機會,通過訓練來促進內部言語與外部言語之間的轉化。課堂上應講究教學民主,讓學生開口講話,可以進行提問和組織課堂討論,可以利用角色換位,讓學生上臺執鞭當“小老師”;在課外,可以讓學生閱讀生物學科普書籍,辦生物學墻報、進行生物小品創作和科普宣傳,到自然界中開現場討論會。

3.注意優選作業題和考試題題型在生物學作業和考試中,一般來說,選擇題、填空題等客觀測驗題適合于反映中低層次學習結果,問答題則能反映較高層次學習結果,比較適合于檢測、訓練和提高學生的生物學語言表達能力。在標準化考試中,為了確保評分的客觀性,問答題受到冷落。由于各級考試題型的導向作用,問答題在平時的生物學教學中亦不受歡迎。這個問題也體現在現行高中生物教科書習題的編寫上,現行高中生物課本中僅有4道問答題,占全書總題數的4.6%。我們認為,平時作業應以問答題為主,考試命題應在考慮評分客觀性的基礎上適當設計一些問答題。這樣才能使中學生物學教學形成良性循環,才有利于學生生物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