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老師要走出只向課堂攝取信息的誤區

時間:2022-03-21 02:35:00

導語:小議老師要走出只向課堂攝取信息的誤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老師要走出只向課堂攝取信息的誤區

語文學科課外獲取的知識量更是隨時展不斷擴大。因此,必須讓學生改變單一從課堂獲取知識的途徑,走出只向課堂攝取信息的區。語文老師不能把自己當成傳授“固有知識”的機器而應該側重向學生傳授獲取知識的方法,這就是授之以漁。我們由于條件所限,可能“捕到的魚”總是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誰都知道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但要給學生一桶水呢?我們未必有千萬桶水啊。可見,教師不僅要克服知識貧乏造成的尷尬,不斷地充實自己,教師更應改變角色,寧可做一個牧羊人,把學生引向知識的原野,也不能只做一個割草人,因為你很可能滿足不了現代的學生。筆者在教學中按以下方法操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一、重視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以課本為載體,向課外延伸語文課本的文章,我們只能把它當成一個例子,教師講課時,不能眼光只盯住課內,要注意以篇引類,拓寬語文的空間。我們在學習每一篇課文,每一單元課文時,注重的應該是交給學生學習這一類文章的方法。新的語文教材把研究性學習引進到教學中,就是對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做法的校正,要重視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推行素質教育。當然,課本是我們教學的依據,我們不能拋開課本談拓寬,那是本末倒置。只有課內知識夯實了,才能使研究性教學向縱深發展。

二、采用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學習名篇名著

為了改變許多學生閱讀面狹窄的現狀,我們的《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了中學生應該涉獵的名著名篇。比如: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錢鐘書的《圍城》、巴金的《家》,魯迅的《吶喊》,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托爾斯泰的《復活》、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以及我國古代許多著名詩人的代表作。當然學生們一次讀完,是不可能的。而且,高中生課業負擔過重。不讀,卻是語文學習的一大忌。為了能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能更上一個臺階,我們應該把合作探究法引到名著的閱讀中。

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拓寬學生的閱讀面

網絡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礦山,要讓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向網絡攫取具有時代性的知識。事實上,網絡上有大量的電子書籍和文章,如果學生有了一定的過濾能力,是咳以引導他們去涉獵的。寬帶拉近了人與世界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文學的距離我們有什么理由拒絕現代文明的成果呢?

四、應充分發揮《語文讀本》的作用

現行的語文教材,還出版了一套配合語文教學的《語文讀本》,其目的就是要與教科書配套使用,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在課外閱讀的。因為課時有限,教材中的文不可能太多,只憑一套教科書來培養語文能力怎么能奏效呢?讓學生去系統地啃讀古今中外的名著,顯然是行不通的。要擴大視野,增加積累,就必須加強課外學習。

《語文讀本》就是配合教科書從語言的綜合范例中學習語言培養語文能力的。它既注意了課堂內容的延伸性,選用了與教科書內容相關的文章,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進一步理解,又注意了鑒賞性與知識性,能夠讓學生豐富文學底韻,增進文學素養;充實語文知識,增強讀寫能力。然而,現在很多語文老師都只重視教科書的傳授,即使有訂《語文讀本》,也是放任自流。學生剛拿到書時,有點新鮮感,但是隨便翻翻就束之高閣了,又怎能發揮它的效用呢?

可見,語文老師同樣不能忽視對《語文讀本》的導讀。有的老師提出,要讓學生形成自覺閱讀的習慣,老師在命題時要適當的考些語文讀本上的內容。這的確是誘導學生自覺閱讀的好方法。總之,筆者認為在當前的形勢下,重視語文研究性教學的開展,重視《讀本》的導學,能引導學生自覺利用網絡資源,去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對某些名著進行研究,對提高廣大學生的語文能力是極為有利的。

另外華而不實的教學誤區也應該摒棄。教學是實實在在的事,來不得任何的弄虛作假。教師要在認真鉆研教綱的基礎上,認真研究閱讀,口語交際和作文等專項研究,要博采眾長。我們要避免固步自封,虛心的借鑒別人成功經驗,使自己也能在教學上形成獨特的風格。不管哪種教法,都必須符合我們的實際,我們既不能好高騖遠,又不能裹足不前。

專家認為,課堂不是老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對話、交往的舞臺,是引導、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的場所。那么怎樣的老師才能受到學生的歡迎呢?從我們每學期兩次的學生問卷調查的分析中可以在聽課中我發現,有的課,特別是語文課、語文公開課,那動人的情節、華美的辭章、豐富的想象,總會讓教師有一種不吐不快,不痛快淋漓地發揮一番不過癮的沖動,在學生面前扮演一番淵博的師長角色,盡展自己的風采,迷惑了純真的學生,甚至蒙蔽了聽課的領導。

殊不知,課后一調查,學生除了認為老師課堂很精彩,他們卻一無所獲。因為這博古通今,口若懸河的永遠是老師自己,再精彩也不能代替學生的能力,它除了贏得了學生一片叫好聲與佩服傾慕之外,并不能表示學生具備了這些能力。又那里談得上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依托呢?

在新形勢下,教師有必要重新認識“師者,所以傳遞授業解惑也。”因為,這使教師習慣于在學生面前扮演淵博的師長角色,盡展“師者”之風采,卻渾然不顧課堂的效益。特別是語文教師,那課文中生動的情節總會讓一些教師產生不吐不快的沖動,但這博古通今、天馬行空的永遠是老師自己,再精彩也不能代替學生的能力,它除了贏得學生佩服的眼光之外,實際上,學生什么也沒得到。因而,學生的分組只是走過場,沒有真正發揮合作學習。還有就是有的老師本身素質不高,在教學中沒能很好的抓住有利的教學機會,不能給予適時的啟發,使得很好的教學機遇一晃而過。更為致命的是:在熱熱鬧鬧的教改中丟失了教學的最基本的東西—基礎知識的傳授,形成了課堂掌聲熱烈,熱鬧非凡,知識卻掌握不牢固。沒有應有的知識基礎,哪里還談得上發展能力呢?

總之,我們要走出教育體制的誤區,更新教育觀念,求實務新,與現代教學技術接軌,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和駕馭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才能在未來的教育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