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團體備課待解決的問題
時間:2022-04-25 04:08:00
導語:議團體備課待解決的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近幾年,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中小學集體備課制度迅速建立和規范起來,除了常規的集體備課制度外,不少學校還在探索和實踐網絡集體備課、博客備課、備課論壇等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集體備課形式。
集體備課的迅速推廣與兩個背景有關。首先是課程改革的推進,課程改革強調“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和“建立課程資源共享機制”,集體備課制度無疑是校本教研制度的內容之一,也是課程資源共享的重要形式。由于新課程改革實施后,廣大中學教師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問題,研究課程標準、熟悉新教材、探索新教法,備課任務大大加重,集體備課制度把備課任務分解到不同的教師,可以緩解教師備課的壓力。另一方面集體備課制度的推廣也與高中辦學規模擴大有關,隨著近些年來高中辦學規模的迅速擴大(筆者所在的浙江省將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一大批青年教師進入教師隊伍,雖然學歷水平不低,但教學經驗不足,教師中教學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十分突出。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不少中小學把建立集體備課制度作為適應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力措施,陸續出臺了集體備課的相關制度。
確實,集體備課在提高備課和教學效率、規范教學行為、整體提高教學質量方面效果非常明顯,作為校本教研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有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因而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一個重要平臺。但集體備課制度也面臨著兩個突出的問題:知識產權和教學個性的問題。
二、教師認真的備課活動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教學目標的獨特理解、教學重點的把握、教學資源的選擇、教學步驟的計劃、教學問題的設計,無論哪一個環節,要想做得深入有效,必然要傾注大量的創造性勞動。
因此,嚴格地說創造性的教學策略、原創性的練習設計等創造性成果應該享有知識產權。但事實上,教師的這種創造性備課成果通常是無償共享,甚至被肆意侵犯。這種侵犯又抑制了教師備課創造性的發揮,試從集體備課的一般過程來考察,以下是某校對集體備課提出的具體程序:
主講教師備課(要求:認真研究教材和內容,提前寫好講稿,其他教師也要事先熟悉相關內容)——主講教師發言(要求包括:教材簡析、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環節安排、可能的問題和對策、板書設計、練習和作業設計)——其他教師分析、評價、補充——主講教師歸納意見,綜合到教案。
雖然學校常常會提出不要把集體備課變成“輪流備課”、“分頭備課”、“組長備課”,但實際上最佳的結果只能是“輪流備課,集體補充”。因為集體備課的本質屬性是合作,而合作的最基本方式是分工,從當前課時教學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活動來看,把一課時的備課任務分解給各位教師顯然很不合理,最佳的選項只能是甲備一節課、乙備一節課的輪流備課,能夠在輪流備課的基礎上進行討論、補充就算不錯了。因此“輪流備課、集體補充”就成為當前許多中小學集體備課制度的主要形式。在這種“輪流備課、集體補充”制度下,由于教師創造性備課能力不同,投入備課的精力不同,因而不同教師“主備”的課質量也不同,一個備課組內,有些教師學科教學能力強,積累的教學資源豐富,富有創新設計能力;而有些教師學科教學能力一般,平時不注意積累教學資源,創新設計能力不高,這樣就造成了備課質量的參差不齊,這種參差不齊可能通過“集體補充”的環節稍加克服,但是教師間付出創造性勞動的不公平十分突出,簡單地說,就是一部分教師創造性備課的“知識產權”被無償共享了。
一般的看法認為,集體備課正是要共享這些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殊不知這種情況極大地打擊了這些教師的創造精神。因為他富有創造性的備課成果與其他人平庸的備課成果相交換,創造性勞動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有時甚至發生教師的創造性備課成果被備課組成員侵占的情況。筆者身邊就出現過這種某教師的創造性教學設計,在集體備課交流后被其他教師修改、整理后拿到網絡上共享、在報刊發表的情況。創造性勞動付出與回報的落差,以及由于集體備課使創造性成果被侵占的現象,嚴重打擊了教師備課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一些教師對集體備課敷衍了事,總是把平庸的教學設計拿出來共享,很大一部分原因即在于此。這使得集體備課的整體質量不高,按部就班的多、充滿靈氣的少,四平八穩的多、充滿個性的少。或者在集體備課活動中“留一手”,好的材料、好的習題、好的設計不能共享,影響了集體備課的實效,制約了校本教研和備課水平的提高。
三、教學活動還是一種個性化的勞動。
每個教師的特長、優勢不同,有些老師擅長生動的講述、細致的分析,有些教師擅長組織討論、辯論、探究。這些不同的教學風格,常常使教學新意迭出,使教學成為教師快樂的源泉。而集體備課過于強調統一的體制必然會抑制教學個性的發揮。
據筆者了解,集體備課制度一般來說有兩種類型:第一類著眼交流,以教材處理為核心,集體備課中集中討論結構和思路把握、教學目標確立、重點難點確定等問題,再分析一些典型的問題,交流一些教學資源,具體的教學設計由教師獨立完成,這類集體備課往往是單元集體備課;第二類則強調統一,常常要求統一進度、統一練習考試,甚至統一教學設計和教案,這類集體備課往往是課時集體備課。從實際的情況看,無論哪一種類型的集體備課制度(抑或介于兩者之間的集體備課制度),必然要求教學進度的統一、教學目標的統一、練習考試的統一,因為不這樣就失去了“集體備課”的落腳點。而正是這種統一使一些有益的教學探索、研究活動成為奢求。例如,一位語文教師如果為了實驗一種新的教學方法,花較多的課時組織學習某篇課文,意味著他可能趕不上集體備課的進度;一位歷史教師如果想探索中外歷史比較教學,調整專題教學的次序,意味著他要耽誤統一的單元檢測;一位物理教師要開設一節探究性的活動課,他在備課組中也顯得格格不入……集體備課制度常常使教學變得千人一面、千課一腔,從而扼殺了教學個性形成的可能性。
在課程改革的實驗階段,這種教學個性被扼殺,無疑是切斷了改革的源頭活水。過去大家都習慣于貫徹一種自上而下的教學思想,教學風格還僅僅是技術和技巧層面的,而通過新課程改革的教育思想“啟蒙”,教師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和課程資源的重要開發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教師在課程體系中從屬地位的改變有了可能,教學個性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出來。這種教學個性甚至觸及了教育思想:是傾向于建構主義,還是傾向認知主義?是認同結構主義還是認同行為主義?都會影響具體的教學行為,是側重方法習慣還是側重知識能力?是傾向探究還是傾向接受?是注重問題解決還是注重練習訓練?如果簡單地肯定前者符合新課程的理念,而后者背離了課程改革的要求,那就成為一種新的“話語霸權”,既不能使教師信服,也與課程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馳。事實上,正是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解放了教師的教育思想,使對教育的多元理解成為可能,也使教師的教學個性成為可能。只有從教師獨特的教育教學思想出發,進行個性化的教學探索和實踐,才可能給課程的創造性開發提供廣闊的空間,過于強調統一的集體備課制度無疑不適應這一要求。
四、綜上分析,知識產權問題和教學個性問題可以說是高度統一的集體備課制度的死結。
要解開集體備課制度的這兩個死結,有上、中、下三策,無論選擇何種策略,都必須建立兩項制度。
三種策略:上策是不再使用“集體備課制度”這一提法,改用課程改革中倡導的,具有研究色彩的“校本教研制度”,使“集體備課”這種工作狀態的合作變為“校本教研”這種研究狀態的合作。主題化的校本教研活動可以更加開放、個性化地探討備課中的共性問題,如教材的理解、教材的處理、教學策略的選擇等。筆者所在學校組織過多次“一課多教”、“同課異構”的校本教研活動,多位年輕教師根據自身的特長和對教材的獨特理解獨立備課,討論完善后開設出風格不同的課,教學后再集體討論、反思和交流,通過這種研究性的討論和交流使備課活動得到優化,也使教學更加個性化,效果也比統一的集體備課好得多,真正實現了教師的群體創新。對于一些教學還沒有走上正軌的年輕教師,可以用傳統的師徒結對的方式進行帶教,解決教學規范問題。
中策是改革和完善“集體備課制度”。中心是改變過于強調統一的集體備課模式,集體備課圍繞“教學內容的分析”來進行,把集體備課活動變成“教材分析會”,包括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難點重點的確定、教材結構的把握等。盡量避免“教案統一、課時統一、教學方法和策略統一”,包容研究性教學,這樣才能減少弊端,充分發揮集體備課規范教學的作用。
下策是對現有的集體備課制度不作大的改變,同時呼吁“不要輪流備課”、“不要組長備課”、“不要分頭備課”、“不要統一教案”。這種呼吁似乎觸及了當前集體備課制度中的弊端,可能會有一些作用,但從根本上說,作用不大。
無論選擇何種策略,必須建立兩種制度:一是建立備課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重點是建立相關的創造性備課成果署名制度、創造性備課成果的獎勵制度。學校和教師要形成對創造性備課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自覺做到不抄襲、不盜用他人的成果,不經本人同意不能隨意掛到網站上,借鑒他人的創造性備課成果公開發表的要予以說明,每學年編印創新教案集、創新設計集。
二是建立學科教學小課題研究制度。對富有個性特點,帶有研究性質的教學探索活動,要積極引導,建立相關的教學研究制度,通過前述“教研一體”的校本教研活動,引導這些探索轉變為教學研究課題,在學校科研規劃中立項,對這些立項的教學研究課題,在備課中享有特殊政策,從而鼓勵教學創新,形成教學個性,推進課程改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魏國棟,呂達主編.普通高中新課程解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
- 上一篇:透析初中美術教學中的人文思想
- 下一篇:汽車車載網絡的運用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