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育有用性

時間:2022-10-27 09:15:00

導語:文言文教育有用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言文教育有用性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古代優秀文化的載體,它凝聚著前人的思想精髓和文明智慧,它可以使我們生認識古代社會,更有助于我們繼承古代的文化遺產,提高我們的語文修養,使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得以發揚光大。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了文言文教學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意義。同時,提出了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目標。因此如何在課堂上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課題。目前,我國對文言文教學有效性教學理論的研究是零散的、個別的。對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行為的研究,更是幾乎沒有。因此,我認為構筑有效的文言文課堂的研究對有效教學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文言文的教學現狀是: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教學進程慢,學習效果差。教師不注重學生文言文學習習慣的培養,文言文教學停留在了文章內容的了解上,基本上處在背課文、背注釋階段。導致了學生普遍存在畏難情緒,學習興趣不高,只是被動接受,沒有懷疑與探索精神。因此,我想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一些關于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相關設想,期望能為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行為有效性的落實提供新的思路。

一、注重落實,變“死”為“活”

(一)落實要靈活。

文言文字詞句的課堂學習要想活起來,就不能孤立地解釋字詞句的含義,而要把它們的理解與整篇文章的內容以及對人物思想感情的體會緊密地結合起來;不能光照著教參或者資料書簡單的備備課,照本宣科的講給學生,而應突出重難點,于重難點處發問,讓學生相互質疑、討論,讓沉悶的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學生還會懨懨欲睡嗎?

《與朱元思書》一文,在講“蟬則千轉無窮,猿則百叫無絕。”這句話的翻譯時,教參上是這樣翻譯的“蟬就長久不斷地叫,猿也叫個不絕。”學生就不理解了,都是寫叫的,為什么一個用轉,一個用叫呢?我就給學生解釋,“轉”通“囀”指的是鳥叫聲,形容聲音的婉轉動聽,而猿的叫聲粗獷,所以沒用同一個字。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醉翁亭記》中連用了21個“也”字,它具有表示判斷和舒緩語氣的作用,這就需要學生在翻譯時靈活掌握,使翻譯的句意更符合文意。

(二)落實在運用。

我們的許多教師教學文言文的功利性太強,主要從考試角度進行教學,基本上是采用解題—介紹作者—寫作背景—講解課文—朗讀背誦—鞏固訓練,這樣一種教學模式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教學中為了落實字、詞、句,老師一般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為了實現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就要打破這種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在語言的運用中落實字、詞、句。在平常的教學中,我還要求學生準備一個小本子,把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過去課文中曾經出現的一些字、詞、句記下來,做個積累。并且引導學生加以比較,以加深記憶。對課文中經常出現的重點字詞或特殊句式進行歸納總結,找出異同點以有利于知識的運用。

(三)落實在教學手段。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豐富文言文的教學內容,活化教學方式,聲色結合,圖文并茂,讓課堂更直觀更形象,從而觸發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落實在學習形式。

開展各種活動,不斷嘗試各種學習形式。把文言文教學與活動實踐課相結合,在課堂上開展豐富多彩的形式:如講文言故事、舉行文化常識競賽、進行課本劇表演、古詩文吟誦、文言課本劇創作等活動,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自主積累記誦文言文的知識。有效的途徑。

二、注重語言,變“貼”為“賞”

現在的文言文教學,主要是老師按照教參和資料書先備好課,然后按照自己的備課本上的程序一步步的講給學生,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不能發揮主體作用;或按照“固有的文言文教學的先導入,后字詞,再作者介紹、時代背景,然后朗讀逐句翻譯等模式”并且給自己的教學內容貼上一個個標簽。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即將教學模式的五要素:教學理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師生組合、操作程序等五個因素互相聯系,有機的組合設計出新的教學環節,也就是注重語言,變“貼”為“賞”。在課堂教學實踐上體現<<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創新、合作的理念,師生對文言文的文本語言進行鑒賞,努力構筑文言文教學的有效課堂模式。這樣,才能在不斷地學習中得到藝術的熏陶,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賞句式之美。

《與朱元思書》一文中,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運用對偶句,如:“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這就取得了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達效果,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極強。

(二)賞意境之美。

《小石潭記》一文中,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的描繪中,結合作者自身的遭遇,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小石潭景物的幽靜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強烈的對比,有力地反襯出作者寄情山水擺脫抑郁的心情。

(三)賞結構之美。

《醉翁亭記》一文中,結構上的精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用“樂”作為主線貫穿全篇,集中抒發作者被貶之后恬然自樂的曠達情懷。第二,用移步換形、層層縮小之法來寫景色和人物。第三,講究前后照應,注意埋下伏筆。

三、注重感悟,變“講”為“讀”

古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就告訴我們不管學習什么語言都需要一定的語感。而我們現在的文言文教學現狀是老師教的多,學生學的少。幾乎每節課都是老師在不厭其煩的講重點字詞、翻譯句子、分析重要內容等。學生在被動的接受,聽不到他們對文本的誦讀之聲,這樣的教學導致的結果是教師在課堂上出盡了風頭,而學生的收效甚微。

根據這幾年對文言文的教學,我認為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讀,應充分利用朗讀感悟法。在朗讀中感悟,是最基本、最原始的讀書方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之一,特別是短小精悍的古代文學作品尤其應該采用此方法。

如《與朱元思書》一文這是一篇優美的以景抒情的散文,內容很豐富,閱讀它不僅是一種美的享受,藝術的欣賞而且也可以從中受到深邃的人生的啟迪。要教好這一課,關鍵在于指導學生朗讀。但是,首先要對課文中那哲理性的主題有所理解。

又如,我在講授《記承天寺夜游》這篇課文時,就是讓學生反復朗讀,從而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感悟文本的深刻內涵。學生首先是在多媒體的渲染下情不自禁地“一遍又一遍的跟著朗讀”,不知不覺地被帶進了文本之中。然后“清讀”,相互評點、討論,大家便評點便討論。從學生的朗讀和評點可以看出,大家已經真正走進了蘇軾的內心世界,理解了他此時的心境和寫作此文的意圖。可以說正是這深情的朗讀,學生才能有那么深刻的感悟,才能把文本語言變成他們自己的語言,并很好的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