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師職前培訓問題及策略

時間:2022-05-29 05:28:00

導語:歷史教師職前培訓問題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教師職前培訓問題及策略

歷史教育實習是高等師范院校歷史專業教育教學課程計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師范教育貫徹理論聯系實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未來合格的歷史教師等方面具有特殊意義和重大作用。近年來,通過對中學歷史教學實習中的考察發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因此,有必要深入思考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中學歷史教師職前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歷史專業的教育實習經過多方努力已取得了不少成績,但從整體現狀來看,由來受諸多因素的制約,仍然存在著不盡如人意之處,仍然存在著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專業知識掌握不扎實

作為培養中學教師的高等師范院校,其改革雖有進展,但對基礎教育的改革仍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配套改革措施跟不上,課程設置滯后于基礎教育的變化,致使歷史專業學生在其實習時面對的是一個陌生的中學教學環境,實習起來自然不能得心應手[1],因此,在實心過程中最大的不足就是中學歷史基本功較差,不少學生在講解專業知識時會出現常識性的錯誤。如在講授“科舉制度”時,說“科舉時代,經殿試由皇帝欽點為進士中一甲第一名的狀元,謂之‘獨占鰲頭’”,然其又說:“寒士一朝‘大魁天下’,便居高官,握大權。”此則殊非史實。宋代,狀元初任官為“承事郎、簽書某某軍節度判官廳公事”,承事郎在文官官階中,只是第二十八階,實甚低微;明清時狀元照例擔任翰林院修撰,品秩從六品。也有的同學不注重細節,養成不良習慣,導致教學中出現教學語言含糊,甚至錯誤。如把蜀漢諸葛亮與曹魏發生過的戰爭說成“六出祁山”,實際是五伐中原、兩出祁山,加上一次防御戰,同時其對手也不都是司馬懿。

(二)專業技能水平偏低

1.基本教學方法不熟練。高等院校歷史專業的課程體系中雖然包括教育學、心理學、歷史學科教學論等一系列適合于學生從事未來教育工作的課程,但實際上不少實習生沒有熟練掌握教育理論、教育技能和教育藝術,不能學以致用。因此,在教育實習過程中普遍表現在教學方法上運用不合理,在教法方面顯得死板,不管講授理論性較強的內容,還是講授故事性突出的內容,一律使用一種教學方法,甚至照本宣科。這種缺少啟發性,有教無法、教不得法的教學,勢必會出現在實習中課堂教學效果欠佳的情況。

2.備課質量不高。歷史專業的實習生在備課方面較為普遍地不能很好地研究教材,把握教材,不能很好地領會教材的內涵和外延及二者的關系。其表現,一是對知識的把握不深不透,有時會憑自己的理解或想象去講解;二是沒有認真鉆研課程標準,沒有把握好重點和難點;三是只備教材不備學生,對所教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不了解,所以在上課時容易出現盲目性的現象。基于上述狀況的出現,實習生一旦走上講臺,進行實際課堂教學,就可能會出現一系列預想不到的問題。因此,備課質量不高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3.課堂教學技能不規范。在組織教學方面,往往不能有效維持整堂課的教學秩序。在教學過程中,導入新課時方式方法易簡單陳舊;講授課程內容時照本宣科,缺乏深度,不能很好地把知識性、思想性、教育性有機地融為一體;在講課時語調和神情缺少變化,語言不夠形象生動,不善于運用肢休語言;板書設計缺乏整體性,字跡潦草甚至書寫筆順錯誤。

(三)教育實習前的專業準備不足

教育實習的前期準備,應該由學科專業準備和教學理論知識及師范技能準備組成,它涉及很多與師范教育相關課程的學習。當前歷史專業中學教育實習前的師范生專業準備還存在著許多不足。

1.教育專業課程所占比重偏少。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教育專業課程(包括教育實習)構成師范歷史教育課程的三個模塊,其中前兩類課程所占比例達到近90%左右。

2.教育專業課程的內容和結構不夠合理。對具有時代性、國際性的教育信息和新的教育思想不能及時汲取,實用性不夠強,不能適應教育實習的要求。

3.教學模式陳舊。缺乏自主探究學習模式,反思性教學模式等。在教育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方面采用的方法較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形成交流、互動的學習氛圍,對培養學生獨立探索、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不利。

4.教育實習指導教師選派質量難以保證。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出現了校內學生人數增多、教學任務加重的情況,結果能抽調承擔中學教學實習指導任務的有經驗的教師少了,使一些缺乏實習指導經驗的年輕教師也承擔了這一任務。這樣就使實習生在實習中得不到應有的高質量的指導,也嚴重影響了教育實習的質量。

二、中學歷史教師職前培訓中問題存在的致因

通過對中學歷史教育實習過程的透視與思考,認為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專業化認識上的誤區

在當今社會仍然存在對教育、教師輕視的社會心理,這就使人們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職業地位的認識有偏差。一方面,認為中學教師所教課程知識含量不是很高,學術性不強,中學教師這一職業只是算是一個準專業性職業。另一方面,從國家政策層面看,也沒有一個公認的、清晰的教師專業標準,結果有一些水準較低的人也進入了教育教學領域。鑒于這種舊觀念影響的繼續,長期以來包括歷史專業在內的中學教育實習目標定位就不太明確。實際上,歷史教育實習不僅僅是一個教學環節或畢業前的一次實習,而更應該是一個教學過程。這一教學過程應包括教材和教法研究、基本功訓練、模擬教學、教育見習、教學實習等全方位的訓練和實踐。同時,教育實習不能只注重要培養一名好教師,更要注重對未來教師整體成長和終身發展的培養。同時,教育實習的目標還應參考教師認證能力要素,為師范生通過教育實習獲得新知識、新技能和專業成長以及達到有效教學的高要求期望提供關注的焦點和標準。具體能力要素應包括所教科目相關知識、交流能力、教學經驗、評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公平性和職業風貌等等。

(二)教育實習與教育改革發展不能同步俱進

1.對基礎教育重大改革認識不足。高等師范教育的基本任務是為中學培養合格的師資,然而由于對基礎教育改革了解的少,主動適應基礎教育發展的意識不強,結果使高等師范教育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與基礎教育實際相脫節,相應的改革措施跟不上。當前基礎教育已從教育觀念到課程體系、從教育內容到教學方法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因此,高等師范的本科教學應與中學的課程內容和課程特點緊密聯系。由于高等師范教育與基礎教育改革相脫節,使得實習生在中學實習時不能根據教學實際和特點來有效地組織教學,不能很好地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2.實習指導教師與實習生間的矛盾。首先,高校實習指導教師與實習生之間人數比例嚴重失調,普遍存在指導教師數量不足的現象,容易造成實習指導的不全面、不具體。特別是近年來高校擴招學生人數增多,而實習指導教師人數有限,要想對實習生有一個全面了解和全程指導就更難做到。其次,從實習學校來說,由于升學率等的壓力,中學一般都在初三、高三安排素質好、業務水平高的教師,而幾乎所有的學校都不會向實習生開放這兩個年級。實習生進行實習只能在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年級。這樣實習生在中學實習時實際上無法真正接觸到最優秀的教師[2]。再次,無論是師范院校,還是實習學校,都沒有對實習指導教師資格認定明確指標和要求,使得一些指導能力不強的教師也在事實上指導了教育實習。

3.實習模式安排不科學,實踐環節設置不合理。當前,教育實習普遍安排在畢業前,以一次性實習為主,時間基本定為6周左右,占四年總學時的4%。而國外大學的實習時間一般都安排在15周以上,占總學時的12%左右。由于實習時間較短,實習后又緊接著有部分學生要考研,大部分學生面臨畢業要找工作,所以根本沒時間對實習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彌補,結果對教育實習的實際效果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三、改進中學歷史教師職前培訓的思路與對策

從目前中學歷史教育實習的實際情況看,存在著很多問題。下面針對這些問題談談改進中學歷史教育實習的思路和對策。

1.進一步加強基礎教育與高等師范教育的結合。為了讓學生對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相關信息、基礎教育發展的現狀及動態有所了解,應定期開設與基礎教育改革有關的專題講座;為了讓學生了解新形勢下中學教師所應具備的職業素養和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還可邀請主管基礎教育的相關人員、中學校長及一線優秀中學教師與學生見面,把中學的教育教學經驗盡可能地融入教師的職前教育中去。同時,多創造機會和條件,讓教師和學生深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第一線,了解和研究基礎教育,讓學生對中學教學的現狀有一個了解,從而為今后的教育實習做好鋪墊。

2.改革教學內容,合理設置課程。目前,師范院校的教學內容在師范性上體現的特點不突出、不明顯,與綜合性大學區別不是很大。學校安排的專業課偏細、偏多;教育學科較單薄,教學法、教師基本技能課課時偏少。因此,為了學生將來能有效地把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到中學教學中,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有必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調整課程體系,強化學生的教育理論體系和技能,盡快建立起與基礎教育相適應的高等師范教育新體系。

3.加強教師專業基本技能訓練。為了培養未來合格的中學教師,學校應重視對學生專業基本技能的培養與訓練,具體可采用以下辦法: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要求學生在通讀教材掌握課程重點與難點的基礎上認真備課、寫教案;在進入中學前進行試講,由所在小組成員和指導教師聽課,大家評議所講課程的優缺點;參加微格教學訓練,進行教學模擬實踐,通過微格教學找出問題和不足,進一步完善需要改進的地方[3]。

總之,教育實習是師范生正式走上工作崗位前的一次重要的“實戰演習”,也是培養學生向教師角色轉變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過程與舉措。它在師范教育貫徹理論聯系實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未來合格的歷史教師等方面具有特殊的意義和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