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中藝術設計類課程設置

時間:2022-06-01 09:29:00

導語:職中藝術設計類課程設置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中藝術設計類課程設置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帶給了藝術設計行業非常多的機會,也帶動了藝術設計教育的蓬勃發展。在這樣的大形勢下,很多的高職院校都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但是由于在我國該專業興辦的時間不長,教育理念、教學體制和課程理論體系正處于建設與改革的時期,還存在著一些尚待解決的問題。那么如何把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辦好呢?我們知道專業建設的基礎是實施性教學計劃,而實施性教學計劃的核心是課程設置,如何把課程設置得合理是我們廣大高職院校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要積極思考的問題。課程設置的合理與否,一方面要看是否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是否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就是要符合高職學生的自身特點。

一、課程設置要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

(一)要有廣泛的適應性、實用性當前經濟發展,使得社會對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在一些中小型企業,他們希望設計人員能夠一專多能,比如又要會平面設計,又要懂得室內設計,甚至還要懂視頻剪輯,這些要求已經橫跨了幾個專業。我院開設有三個專業:電腦藝術設計、影視多媒體技術、動漫設計與制作。以往這三個專業在課程設置上把專業方向分得十分明確,互不相干,導致有些畢業生去企業應聘后遇到了問題。有影視多媒體技術專業學生畢業后在影視公司就業,本來以為就是做視頻編輯相關的工作,沒想到還要為公司設計網頁,學生以前沒有上過網頁設計課程,所以就犯了難。發現了上述的問題后,我們對影視多媒體技術專業的教學計劃進行了調整,加入了網頁設計課程,適應了社會的需求,也擴大了學生的就業面。

(二)要“多能”,更要“一專”,專業方向要明確高等職業教育藝術設計專業具有學制短,基礎教學時數受限制的特點,在有限的課時內開設較多不同專業方向的課程是不現實的。在社會對學生提出了廣泛甚至跨專業的知識要求時,我們在改進課程設置,支持學生“多能”的時候,同樣別忘了“一專”,那就是要注意調整課程設置的極限。如果課程設置得太雜,就會抹殺專業性,出現“雜而不精”的情況,同樣是不符合社會的用人需求的。所以在兼顧課程多元化的同時,要做到術業有專攻,保證基本的專業方向性。我院的三個藝術設計類專業,雖然共同的課程不少,看起來似乎什么都學一點,其實在專業的方向性上是很明確的,比如影視多媒體技術專業的非線性編輯、攝影攝像技術、視頻后期處理等主干課程是本專業的學生必須保證扎實完成的;而廣告設計、企業形象設計、圖像處理技術這些課程是電腦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必須扎實掌握的主干課程。進行課程調整的時候就必須在滿足“一專”的基礎上再考慮其它“多能”的課程。

(三)要進行課程整合由于當前的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的開設主要還是模仿本科藝術院校的課程設置模式,因此在教學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以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這三大構成的課程為例,當前就存在以下的問題:

1、教學內容偏重理論體現在全盤照搬本科院校教學模式,以傳統的理論內容教學為主,很少有理論知識的延伸,即使學生同樣做大量訓練作業,但是內容的設置上沒有和專業特色掛鉤,使得學生的實踐操作的目的性不清晰,意義不明確,許多學生表現出對作業的完成是為了應付,因此對培養創新能力和設計發散思維并沒有發揮多大作用,學生學完課程后仍然對知識一知半解,更無法把三大構成間的各知識點進行融會貫通,甚至不知道如何運用到專業領域。

2、課程開設時間過于分散三大構成課程按照傳統模式,一般在大一、大二期間單獨安排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但是這樣帶來一個問題,三年制的高職教育在校學習時間本來就短,其中至少有半年時間外出實習,等三大構成課程上完了,學生都差不多要畢業了,知識還沒來得及在短時間內消化和綜合運用,又說要上崗工作了,至于剩下的專業課程更是被走馬觀花式地學習,學習效果不佳。針對以上問題,解決的辦法是把上述的三門課程整合成為一門課程,例如整合成為《構成基礎》這門課程,并把課時量適當壓縮,放到大一上學期完成,這樣就不用穿插在各個學期了,加強了課程連貫性,使課程的設置更趨合理,學生也容易把各個部分的知識綜合運用。

二、課程設置必須符合高職學生的普遍特點

大部分高職學生進校的時候都是比本科的成績差的,文化基礎差是普遍的特點,在進行課程設置的時候,必須考慮到這一特點。

(一)必須保證一定的文化基礎課藝術設計屬于形象思維的范疇,跟文化水平高低有很大的關系,一個優秀的設計師必須是一個表達能力很強的人,而如果文化水平不高,那么肯定做不出好的設計。因此必須保證文化基礎課程的扎實進行,尤其是語文。題材不同、主題相異、體裁多樣的文學作品是對一定時期文化心理、哲學思想、生活狀況、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縮影、記載,它給人無窮的創意啟發和借鑒。其它諸如職業道德、政治等公共基礎課也一定要開設。讓學生在學校既要學技能,又要學做人,學校要盡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二)必須打好專業基礎高職院校招生門檻普遍不高,很多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入學都不用通過藝術專業考試,所以很多高職學生沒有任何專業基礎,這也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沒有美術基礎的學生對素描、色彩、構成等基礎課程望而生畏。但是學生畏學教師不能畏教,我們可以通過多個別指導、多做示范、多想辦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能放棄這些基礎課。設計離不開審美,具備最基本的美學修養,是對現代設計人才的客觀要求。藝術設計的目標就是以使用功能和宜人性為目的,利用物質材料和工藝技術,按照審美規律,運用藝術手段,使之轉化為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符合人際關系、文化品位較高的實用物質產品。教學中開設的素描、色彩、構成等基礎課程都是為今后的設計創作服務的。通過對基礎美術理論的掌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設計理念。如果沒有專業基礎課,那么學生就無法學到審美的知識,無法掌握審美規律,只是一群單純會操作軟件的人而已,不懂得什么是美,更談不上去創造美。

(三)課程設置要偏向技能高職教學是以技能教學為主的,實際操作能力非常重要。當前藝術設計主要都是通過計算機來輔助完成,電腦早已成為設計創作的工具,所以相關設計軟件的操作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加強技能教學,要注重開設一些設計軟件技能課程。在開設設計軟件技能課程時要注意強化學生的上機操作,例如可以把一門軟件技能課程的實踐課時設置為總課時的三分之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軟件技能課的開設時間及相應階段的思考

當前絕大部分高職院校是將這類課分批開設,在一年級開設,延續到二三年級。優點是上完一門軟件課,即可以利用一年級所學的專業基礎知識和二年級所涉及到的專業設計課知識來指導軟件課在藝術設計方面的應用,不至于產生藝術和技術的脫節。缺點在于軟件技能課由于是二三年級分批掌握,會導致二三年級學生在制作設計作品時仍然感覺心有余而力不足,技術方面仍然薄弱,難以充分表達自己的創意。如果此時參加社會實踐,承接實際設計制作任務,則尤顯軟件技能知識之缺乏。針對以上的問題,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把軟件技能課和藝術設計課在時間上進行協調。

(一)在一年級開設計算機基礎課程如windows、office系列等等,掌握熟練操作計算機的能力。同時開設藝術設計基礎課程,為下學期軟件課打下基礎。這樣技術課與藝術課因時間相距近而聯系緊密,學生可以自由地用電腦技術來進行藝術設計。

(二)先授專業課,再講軟件技能課,這樣可以帶著專業的理論基礎去學習軟件技術,技術和藝術之間結合得更加完善。

(三)與市場相結合。以就業為導向,以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為目標,改革課程體系,使其更加貼近企業工作流程,學生進入企業后能夠勝任工作,使學生學到真正的技能,同時實習單位也才可能從中發現可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