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貧困生教育管理分析

時間:2022-12-14 03:31:47

導語:高校貧困生教育管理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貧困生教育管理分析

1高校貧困生的特征及現狀

1.1生活節約儉樸,但自立自強

高校貧困生絕大多數來自偏遠的農村,家庭的經濟困難使他們缺乏生活來源,經濟上的緊張使貧困學生在生活上大多比較節約儉樸,他們把有限的費用用在了解決溫飽方面,無力承擔高昂的其他費用。但是生活的困窘使他們自強自立,養成了艱苦樸素、勤勞踏實的美德。他們懂得生活的艱辛,也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他們希望在貧瘠的物質環境中做精神的富裕者,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變命運,因此他們大都自強自立、勵志求學,有著遠大的志向抱負和良好的自律自控能力。

1.2學習基礎薄弱,但踏實勤奮

艱苦的成長環境,匱乏的教育資源,往往使貧困學生過于重視應試因而知識面較窄,進入大學之后突出表現在外語水平和計算機水平等方面嚴重落后于其他學生,使得貧困學生在起跑線上就落后一大截,學業上的優勢也蕩然無存。但是貧困學生往往上進心強,他們普遍具有跳出農門的強烈要求和憂患意識,學習動機更為強烈、持久,學習更加勤奮踏實。

1.3心理脆弱敏感,精神負擔沉重

貧困學生在承受物質貧困的同時,更在精神和心理上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壓力。雖然大多數貧困生有著意志堅強、生活獨立、踏實勤奮等優勢,但他們對自己、家庭和社會缺乏全面客觀的認識,在周圍環境的對比下,貧困學生往往自覺低人一等,因此他們自我定位較低,易于自我否定和自卑失落。強烈的不自信導致他們與人交往時顧慮較多,不善言辭,行為拘謹,自我封閉,人際關系比較敏感緊張。

1.4社會資源匱乏,綜合素質欠佳

貧困生由于成長環境和學習條件的限制,在英語、計算機、學科技能及課外文藝活動或競賽中與其他學生存在較大差距,而在更加注重綜合素質、不以學習成績論英雄的大學里,貧困學生很可能因為失去成績優勢而在新的環境中只能獲得較低的社會評價。另一方面,相對于環境優越的學生而言,高校貧困學生普遍缺乏家庭背景和社會關系等資源優勢,他們往往處在信息不對稱的不利條件下,容易被限制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里,沒有更多的條件和機會去拓展自身素質。

2建立多位一體的貧困生教育管理體系

針對目前高校貧困生的特征及現狀分析,要促進高校和諧校園建設、確保貧困生的健康成長,就要建立經濟資助、精神幫扶、學習幫助、素質拓展和人文關懷多位一體的貧困生教育管理體系。

2.1以經濟資助為基礎,解決后顧之憂

要進一步完善貧困生資助體系。我國高校目前已經建立了“獎、勤、助、貸”四位一體的貧困生資助體系,總體運行狀況良好,但存在一定的執行薄弱點。“獎”是指獎學金,通過勵志獎學金鼓勵困難學生發奮圖強,但要注意正確引導,以免學生誤入“一切向錢看”、“金錢至上”的歧途。“勤”是指勤工儉學,勤工儉學使經濟困難學生勞有所得,有利于培養大學生自立自強的精神,但一方面現階段校內勤工助學崗位十分有限,且崗位資源分配不均,部分同學一人多崗,部分困難同學卻長期找不到崗位;另一方面勤工助學內容大多還停留在“勞務性”層次,與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關聯性不強。因此,要大力拓展勤工助學校外實習崗位,勤工儉學連接社會服務,還要與學生的專業知識相結合,提高勤工助學的學習實踐功能。“助”和“貸”是指助學金和國家助學貸款,是貧困生資助的主要力量,貧困學生通過國家助學貸款解決學費問題,通過助學金解決部分生活問題。但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困難生數量的增加,國家每年下撥困難生資助經費日顯不足,這就需要一方面爭取企業、校友、社會捐助等社會各界的關愛、資源和資金支持,另一方面貧困生要合理認定,充分考慮學生消費狀況及思想動態,增強有限資源的使用效率。

2.2以精神幫扶為保障,守護心靈家園

首先,要加強教育引導。一要充分發揮輔導員、班導師、學生黨員及學生干部的力量,有效依托黨團組織、學生社團等載體,采取多種手段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和自立自強教育,幫助貧困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他們正確看待和面對貧困。二要引導他們正確看待資助,既不能認為理所應當,完全的依賴,也不能認為是一種施舍,消極逃避,一味的反感抵觸。三要引導他們積極參加公益實踐活動,使他們盡可能多地接觸社會、拓寬視野、自我鍛煉,使他們在社會活動中學會博愛與感恩。其次,要高度重視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要建立校級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院級心理輔導站、班級心理委員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網絡,拓寬貧困生的心理咨詢渠道,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通過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普及,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認識自我、調控情緒,防御、排解不良情緒,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同時培養學生在出現心理危機時的自助、求助意識和能力。

2.3以學習幫助為動力,提高專業素養

受中學階段教育條件的影響,目前貧困生的學習難題大多集中在英語和計算機上,因此高校應對貧困生進行英語及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訓,積極探索能夠讓貧困學生得到更多英語和計算機學習資源的渠道,培養他們自主學習英語和計算機技術的能力。同時,學習輔導應因人而異。對基礎較差、學習方法不當、自信心不足的貧困學生,應由專業教師集中輔導或成績優秀的學生提供“一對一”的幫助,力圖“授人以漁”,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對專業基礎較扎實的貧困生,要鼓勵他們在學習之余積極投身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和學科技能競賽,以充實他們的課余生活、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加強貧困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引導他們準確定位、設立方向、早作計劃,合理規劃大學四年,爭取在有限的時間內積累更多的資本。此外在就業時,學校也要多方努力,為貧困學生爭取更多的資源和就業機會,幫助他們順利就業。

2.4以素質拓展為載體,增強綜合實力

經濟發展得不平衡和教育資源分配得不均衡制約了來自貧困地區經濟困難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尤其是進入大學之后,綜合素質方面的差異變得更加顯著。因此,學校、社會資助機構應有意識地為貧困大學生提供能力發展的平臺。學校應為貧困學生提供各個層次的文體活動、社團活動、科技創新活動、學科技能競賽、社會兼職和志愿服務等,一方面拓寬他們的視野,增加他們的社會閱歷,培養他們的組織、協調、溝通能力,增強他們的人際交往、團隊協作以及應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另一方面,使他們在實踐活動與能力鍛煉中不斷挖掘自身潛力,從而幫助他們準確定位自己,理性選擇未來職業發展方向,合理規劃時間與學業計劃,最后能夠在工作崗位上實現自我價值。

2.5以人文關懷為土壤,滋養感恩誠信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關愛貧困生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為確保貧困生能夠全面而平等地享受高等教育資源,高校和社會給予貧困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為他們營造一個公平、友愛、寬松、和諧的環境。在資助體系的建設中應該給予貧困生群體充分的參與機會和話語權,尊重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在貧困生認定及資助過程中,應在方式、方法上充分考慮學生的內心感受,尊重其本身的意愿,要避免出現大張旗鼓、大肆渲染受助貧困生的家庭環境、受助金額及受助感言等不尊重貧困學生權利、尊嚴、人格的行為。同時,高校與社會應當聯手營造平等無差別的人才環境,逐步淡化家庭背景、社會關系等對于選人用人的影響,客觀理性地評價貧困學生的綜合實力,為品學兼優的貧困生人才提供同等的就業機會。最后,應加強貧困學生的感恩教育和誠信教育,有意識地引導貧困學生積極參加公益活動,為他們創造更多機會去幫助別人,回報社會,培養貧困生群體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學業有成的同時,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使他們能夠懷著一顆博愛、感恩和誠信的熱心去服務社會、創造價值。

本文作者:李婉工作單位:上海應用技術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