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教育管理理論提升

時間:2022-04-23 10:47:28

導語:管理學教育管理理論提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管理學教育管理理論提升

一、教育管理已成為中國教育未來的改革核心

教育管理的深化改革在中國現代教育體系建設中,已經居于核心地位。以教育部2010年3月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內容為例,第三部分的六個章節和第四部分的五個章節的實質,都是闡述未來10年為實現國家教育發展戰略目標、發展任務所要采取的制度政策和措施,從教育管理學角度看,可以視為教育宏觀管理和微觀管理范疇。這就是說,在國家教育總體戰略、發展任務確定以后,涉及體制改革和保障措施的教育管理問題,是關系到國家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目標實現的政策和策略保障。

二、教育管理要善于從管理學探尋管理學規律

從教育管理的學科屬性看,有歸屬教育學或歸屬管理學的不同觀點。認為屬于教育學的學者指出,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教育管理學、教育行政學、學校管理學都屬于教育學范疇”。離開教育,教育管理就是一個“空殼”,教育管理應屬于教育學。認為屬于管理學的學者指出,管理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現象,它存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管理學就是研究管理各種社會活動如何適合社會生活的理論,它包括社會一切領域,也包括教育領域。教育管理學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結合起來,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觀規律來管理教育,對影響教育質量和效益的各個要素進行規劃、組織、指導、協調和控制。教育管理學的理論基礎是管理學、心理學和社會學,而不是教學、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教育管理學基本概念,都可以與管理學概念通話。[1]筆者認為,把教育管理學歸屬于管理學科,可以充分借鑒管理學理論,吸取管理學研究成果,認識教育管理現象,揭示教育管理規律。從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總體看,管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偏重于用一些工具和方法(如運籌學、統計學等定量定性分析)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領域的交叉學科。從社會科學體系看,管理學是國家12個學科門類中的一個一級學科,是一個邊緣交叉[2]和綜合應用學科。國務院學位辦對國家社會學學科管理及學位授予規定顯示,教育管理并沒有列在“教育學”學科門類中,而是列在“管理學”學科門類中,從學術分類講,教育管理應歸為“管理學”學科門類。現實國家教育科學規劃管理中,教育類科學研究作為國家社會學學科管理中單列的學科,劃歸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科一并歸為該辦公室管理。這就是說,在學科分類上“,教育管理”歸為“管理學”,在現實管理上,“教育管理”劃在教育部門歸口管理。因此,無論是職業教育管理理論研究還是應用實踐,都應當更多地汲取管理學理論,能動地從國內外管理學理論寶庫獲得管理規律理性認識,探索中國職業教育管理規律,規范我國職業教育管理。

三、世界管理理論主要流派與特征

職業教育管理從管理學角度追溯,它的理論淵源可以上溯到古代及現代管理理論。研究發現,世界管理理論的許多經典理論,對當今職業教育管理仍具有啟示意義。

(一)行政管理理論

行政管理理論是研究國家行政管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理論。世界現代管理的行政學理論有兩大源流,一是德國的行政管理理論,二是美國的行政管理理論。

1.德國的行政管理理論

德國的行政管理理論著眼于國家和國家特性,研究如何通過法律手段來管理國家,其代表人物是德國行政學者施泰因。施泰因是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1865年施泰因撰寫的七卷本《行政學》最早提出“行政學”一詞,用行政法觀點闡述行政問題。施泰因理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市民社會與國家的理論,二是行政學與教育行政學及其理論。他的《行政學》主要強調以下方面:(1)行政學的政治屬性。行政學是研究國家行政管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既具有政治性,又具有社會性。行政學揭示的是行政組織在管理社會公共事務方面的規律。行政學一方面為統治階級服務,另一方面它所揭示的管理規律又被不同階級、不同政治傾向的管理者接受和共享。(2)行政學的原理。行政學的原理或原則具有很強的理論性,行政學系統總結了國家行政管理的科學方法,有很強的實用性。(3)行政學的學科性質。行政學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它的基本原理廣泛運用于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統計學、法學、財政學、系統學、信息學等學科。但是行政學又有自己獨立的研究對象和內容,是一門獨立的學科。(4)行政學的變化發展。行政學所揭示的國家行政管理規律,諸多管理原則、管理程序、管理機制、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帶有規范性。決定行政管理科學規律的是行政環境、行政主體和行政客體等多元因素。行政學處于不斷變化中,行政學也要不斷發展不斷豐富。德國著名社會學家、哲學家、當代社會學古典理論三大奠基人之———馬克斯•韋伯(1864-1920)曾提出,官僚制度就是要在組織中排除人為因素的影響,建立系統的組織制度,運用制度來管理。官僚制度就是理性制度管理。官僚制度理論重心是組織制度的科學化和體系化。

2.美國的行政管理理論

(1)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美國的行政管理理論是研究行政工作合理性和效率性的理論。美國行政管理理論代表是泰勒。泰勒管理理論提出,管理是一門建立在明確的法規、條文和原則之上的科學。泰勒的科學管理有兩大貢獻:一是管理要走向科學,二是勞資雙方的精神革命。泰勒認為科學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謀求最高勞動生產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員達到共同富裕的基礎,要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學化的、標準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經驗管理。泰勒科學管理內容分三個方面:即作業管理(工作定額原理)、組織管理和管理哲學。泰勒認為,工人的工作定額可以通過調查研究科學地加以確定。泰勒通過時間研究和動作研究,去掉多余動作,改善必要動作,減少疲勞,提高生產率。泰勒通過對工人使用的工具、機器、材料和工作環境等標準化設置來提高勞動生產率。泰勒提出能力與工作相適應原理,指堅持以工作選工人,每一崗位都挑選一流工人,確保較高工作效率。泰勒認為,要科學地制定勞動定額,采用差別計件工資制來鼓勵工人完成或超額完成定額,定額部分按單價計酬,超額部分按比正常單價高出25%計酬。如完不成定額,則按低于單價的20%計酬,泰勒的差別計件工資制提高了工人勞動積極性,同時對雇主也有利。[3]泰勒認為最佳管理方法是任務管理法。在這種管理體制下,工人們發揮最大限度的積極性;作為回報,則從他們的雇主那里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這種管理模式將被稱為“積極性加刺激性”的管理,或稱任務管理。泰勒提出新管理任務:一是對工人操作的每個動作進行科學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單憑經驗的辦法。二是科學地挑選工人,并進行培訓和教育使之成長。三是與工人親密協作,以保證一切工作都按已發展起來的科學原則去辦。四是資方和工人們之間在工作和職責上幾乎是均分的,資方把自己比工人更勝任部分工作承攬下來;而過去,幾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職責都推到工人身上。泰勒的科學管理將科學化、標準化引入管理,提出了實施科學管理核心問題———精神革命。精神革命是基于雇主和雇員雙方利益一致。雇主追求的不僅是利潤,更重要的是事業發展,事業的發展不僅會給雇員帶來較豐厚的工資,更意味著充分發揮雇員個人潛質,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事業使雇主和雇員聯系在一起,雙方共同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產出更大利潤,使雇主利潤增加,企業規模擴大,雇員工資提高,滿意度增加。科學管理的實質就是思想革命。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幾乎所有管理原理、原則和方法,都是經過自己親自試驗和認真研究提出的,都是以前各種管理理論的總結,從提高生產效率角度看,在所有的管理理論實踐中,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是最成功的。從20世紀初提出,科學管理在美國和歐洲大受歡迎。90多年來,科學管理思想發揮著巨大作用。直到今天,科學管理的許多思想和做法仍被許多國家參照采用。(2)威爾遜的行政管理理論美國現代行政管理理論創始人伍德羅•威爾遜,其行政管理思想主要體現在《行政學研究》(1887)一文。威爾遜開辟了從行政學角度研究政府管理的科學領域。威爾遜的研究,是基于當時美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暴富起來的工業資本巨頭利用手中的財富進行“權錢交易”,收買拉攏國會議員以圖操縱國會的決策,各級立法機關因此而聲名狼藉,美國受到“腐敗”和“低效率”政治困擾,迫切呼喚政治改革,擴大政府職能,強化行政權力,以制約國會權力。威爾遜從對歐洲幾個重要國家的政治制度詳細深刻的分析出發,得出美國式的行政規劃布局,主張政治與行政分離,將行政管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加以研究。威爾遜的《行政學研究》,旁征博引政治、經濟、文化、哲學等內容,對行政問題有深入探討和突破性的貢獻。威爾遜主張政府官員應具有的素質是:良好的工作態度,大公無私,絕無官僚作風。威爾遜提出通過高薪、激勵等手段提高政府官員的工作質量。認為“在美國展開行政學研究,其目的在于找到最佳方法以建立下面這樣一種文官班子:他們受過足夠的教育,具有充分的自信,工作起來既有見識又有分量,通過選舉和經常向公眾咨詢,與公眾思想保持密切聯系,以使專斷成為不可能的事情”。美國一百多年行政實踐證明,政治與行政二分原則對文官制度的成長和完善,起到了無可估量的推動作用。威爾遜的行政學理論把行政研究從政治學中分離出來,使之成為一項獨立的學科。威爾遜認為,“行政學研究的目標,在于首先要弄清楚政府能夠適當而且成功地承擔什么任務,其次要弄清楚政府怎樣才能夠以盡可能高的效率和盡可能少的金錢或人力上的消耗來完成這些專門的任務”。行政學應當把“行政方法從經驗性實踐的混亂和浪費中拯救出來,并使它們深深植根于穩定的原理之上”。后人把這一思想概括為“政治與行政二分原則”。政治與行政的分野是威爾遜的最大貢獻。威爾遜的《行政學研究》架設了溝通19世紀和20世紀行政學演變的橋梁,架設了歐洲大陸特別是法國、德國行政研究學與美國行政學研究的橋梁,還架設了政治學、管理學、歷史學、法學、經濟學等交叉的橋梁,使行政學研究的中心從歐洲轉向美國。威爾遜的行政監督思想是他的行政學思想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及現實意義。

(二)人際關系理論

20世紀2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管理學院管理學家喬治•埃爾頓•梅奧(1880—1949)與羅特利斯伯格在美國進行了有名的霍桑試驗,經過9年的霍桑試驗提出“人際關系理論”,認為工人是“社會人”,人們的行為動機除了經濟因素,還有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安全感、歸屬感和受人尊敬等心理因素,后者更為重要,新的領導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滿意度。人才是企業當中人、財、物三大因素中最活躍的因素。但是,人的創造性發揮是有條件的,只有具有滿意心理的員工才有創造力。梅奧和羅特利斯伯格的研究為行為科學發展奠定了基礎。人際關系理論是管理思想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人際關系理論貫徹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以人力資源為首要資源,高度重視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人際關系理論提倡以人道主義態度對待工人,通過改善勞動條件,提高勞動者工作生活質量;通過培訓,提高勞動者的生產技能;通過民主管理,激發企業員工的主人翁責任感,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員工的創造性,進而提高勞動效率。人際關系理論的這些思想有利于推動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經多年多位專家的研究,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一次跨學科會議上,提出行為科學這一名稱。行為科學對管理學貢獻主要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引起了管理對象重心的轉變,從對事和物的管理轉移到對人及其行為的管理上來,管理者通過對人行為的預測、激勵和引導來實現對人的有效控制,達到對事和物的有效控制,實現管理預期目標。二是引起了管理方法的轉變。由原來的監督管理,轉變到人性化的管理。梅奧等人創立的人際關系理論得到流行。

(三)官僚組織理論

被譽為組織理論之父的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Weber,1864-1920),曾擔任過教授、政府顧問、編輯,對社會學、宗教學、經濟學與政治學都有相當的造詣。韋伯首推官僚組織理論,認為組織應以合理合法的權力為基礎,沒有某種形式的權力任何組織都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韋伯的官僚組織理論為社會發展提供了一種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體制,在19世紀盛行于歐洲。韋伯理想的官僚組織模式具有下列特征:(1)組織中成員應有固定和正式的職責并依法行使職權。(2)組織結構是由上而下逐層控制的體系。在組織內,按照地位的高低規定成員間的命令與服從關系。(3)強調人與工作關系,成員間只有對事的關系而無對人的關系。(4)每一職位均根據其資格限制(資歷或學歷),按自由契約原則經公開考試合格予以使用,務求人盡其才。(5)對成員進行合理分工并明確每個人的工作范圍及權責,并不斷通過技術培訓來提高工作效率。(6)成員按職位支付薪金,建立獎懲與升遷制度,使成員安心工作,培養其事業心。韋伯認為,具有上述六項特征的組織可以表現出高度的理性化,其成員的工作行為也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組織目標也能順利達成。韋伯管理思想最大貢獻在于,為官僚組織指明了一條制度化的準則,韋伯官僚組織理論的生命力至今尚存,韋伯依然是今天管理理論大師。20世紀70年代以后,企業環境的不安定性、不確定性和多變性,使世界企業經營成敗壓力劇增。以理性為本的管理科學理論獲得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理論界將管理理論研究的重心轉向戰略管理,形成了“戰略熱潮”,并促成了戰略管理理論和方法的誕生。

(四)世界管理理論流派的局限性

世界古典管理理論代表,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已經延續了一個世紀,至今其科學管理思想和做法仍被許多國家參照采用。但20世紀初,泰勒的研究側重于生產作業管理,范圍較小,內容較窄。他強調管理的科學性、合理性和紀律性,但對管理中人的因素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對人性假設僅僅是一種經濟人,曾經造成勞資關系緊張。泰勒對于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等沒有涉及,具有一定局限性。梅奧等人創立的人際關系理論高度重視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高了勞動效率,得到流行。但人際關系理論過于強調人的作用,忽視了經濟技術等方面作用,有其局限性。韋伯的官僚組織理論為組織指明了一條制度化準則,為社會發展提供了一種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體制,盛行于19世紀歐洲。但韋伯理論“忽視人的行為因素,缺少民主性質,鼓勵成員固守具體規章制度,容易導致行政權力膨脹”。韋伯的組織形態以犧牲人們自由和有意義的私人關系及全面發展為代價,使感情世界極端冷漠,顯示出其局限性。受時間、地域及條件的制約,世界管理理論經典不同程度地存在局限性,盡管如此,其所具有的不少理論亮點至今仍對世界各國管理理論研究和管理實踐改革具有啟迪意義。

四、世界管理理論對職業教育管理改革有啟示作用

世界管理理論代表人物提出的理論觀點,曾推動世界管理重大改革,這些理論原則及其研究方法,有的至今仍在管理界發揮作用。世界行政管理理論代表,德國施泰因的行政管理理論,著眼于通過法律手段管理國家,用行政法觀點闡述行政問題,構建了行政學理論基本體系。美國泰勒的行政管理理論,注重生產的作業管理和組織管理,泰勒的“差別計件工資制”提高了工人勞動積極性,對雇主也有利。泰勒的“積極性加刺激性”管理,將科學化、標準化引入管理,提出了科學管理核心———精神革命,使雇主和雇員一起努力提高效率,產出更大利潤,雇主利潤增加,雇員工資提高,滿意度增加。美國威爾遜的行政管理理論“政治與行政二分原則”和建立行政監督主張,對一百多年來美國文官制度成長和完善,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梅奧的“人際關系理論”,引起了管理方法的轉變,由原來的監督管理轉變到人性化管理。管理者通過對人行為的預測、激勵和引導,實現對人的有效控制。韋伯的官僚組織理論,重視依法行使職權,強調只對事不對人,主張組織的人按職位支付薪金,建立獎懲與升遷制度,為社會提供了一種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體制,韋伯官僚組織理論所設計的制度化準則,至今依然存在并作用于社會。改革開放以后,中國職業教育在探索適應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設計中,在管理體制改變、法規政策制定、管理體系構建、決策科學化、質量監督管理、提高效率效益等方面,對國際管理理論管理引進、消化和吸收有所反映。在職業教育管理改革實踐中,學校傾聽教師意見,提倡民主決策,改善人際關系,師生享有更多的言論自由,學校也成為學習和工作的快樂的場所。職業教育管理研究中,實證研究被廣泛采用,如編制問卷、訪談調查、實地觀察、個案分析等,這些研究手段的大量運用,使得教育管理的研究更為嚴謹科學。此外,管理實踐中,對韋伯“組織成員有固定和正式職責并依法行使職權”“組織內成員按照地位高低規定服從關系”“每一職位根據其資格,按契約原則經公開考試合格予以使用”“成員按職位支付薪金”等理念,也有所運用。今天的教育管理理論是歷史管理理論的延續、發展和創新。古人的管理思想和實踐為我們今日的教育管理提供了啟發和借鑒,現代管理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理論基礎和科學系統的研究方法。研究和汲取世界管理科學的經典理論,提升學界對管理規律的認識,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作者:趙麗敏工作單位: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