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管理改革途徑

時間:2022-04-23 11:36:24

導語:高等教育管理改革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教育管理改革途徑

一、教育分權

近幾十年來,發展中國家的公共權力出現從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從政府向市場和社會轉移的趨勢。①高等教育管理職能也在從集權走向分權,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要求的“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充分體現了這一趨勢:體制內中央權力向地方轉移、體制內權力向體制外轉移在并行推進中,主要表現為向地方放權、向社會放權、向市場分權、向大學分權。教育分權涉及諸多核心棘手問題,大多需要進行頂層設計:其一,正確處理并配置好中央和地方高等教育的管理職能,其中包括國務院部門辦學的權限;政府間高等教育管理職能既要做到“無縫對接”,又要避免“交叉不清”,需要出臺更加明確具體的相關規定來解決政府職責不清的問題。其二,正確處理好高等教育領域以及高校內部黨的領導與行政權之間的關系,更加清晰地界定兩者的具體職責權限與決策事項范圍,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其三,正確處理好政府與高等學校、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應將屬于大學辦學自主權范疇的權利還給大學,將應由市場來解決的問題交由市場解決。其四,政府要切實肩負起教育規劃、教育預測、制度設計和宏觀監控等職責。研究解決這些問題,關鍵要樹立分權理念、設計分權制度、創新分權技術(機制)手段,并貫穿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全過程。

二、政府監管

政府干預經濟社會活動的方式及工具,即機制的設計有多種形式,包括直接提供、付費和監管等。監管是現代政府重要的治理方式之一,其功能是在完全自由競爭帶來的秩序混亂損失與完全政府控制帶來的侵占損失之間作出權衡,作為新的手段,其與傳統手段的本質區別在于:監督者與被監督者須保持距離;其核心特征在于:它是基于規則的管理方式,即依法實施的行政活動。傳統行政管理是科層制管理體制,下級必須服從上級的命令和控制,爭議糾紛只能通過內部渠道解決;監管則是在監管者獨立于被監管者前提下的依法監管,其爭議糾紛可以通過行政的或行政以外的司法、仲裁等法律途徑解決。②目前,我國對高等教育的監管制度仍延續傳統的計劃管理體制。對政府直接舉辦的公辦學校,主要采取的是傳統的管理方式,尚未建立政府法律監管的制度框架,也無獨立的、專門行使監管職能的機構;相關職能橫向分散于各部門,教育監管規則體系也與監管要求相距甚遠。特別是教育監管主體既是實際承擔主要監管職能的教育行政部門,又是公辦學校的舉辦者。在現行體制下,教育行政部門與被監管的對象無法保持一定的距離,更無法保證沒有利益的牽連。③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正在從傳統的行政管理向政府監管轉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的相關規定已充分反映這一變化。④進一步深化改革,運用監管理論對現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進行重構已勢在必行,而盡快建立基于規則的、獨立于服務提供者的監管機制則至關重要。在高等教育監管體系中,高等教育監管機構應由法律授權,高等教育監管規則應由法律規定,監管的執行必須遵照法律規則與程序,監管的結果必須可以依法追究責任。

三、大學治理

在多元主體為特征的公共治理中,有限政府是其最突出的特征,政府作用范圍大為縮小,相應地讓渡于其他治理主體,為此政府的角色需要重新建構。公共治理理論運用到高等教育領域,政府以新型的管理模式管理大學,政府與大學之間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政府以合作者的身份共同參與治理大學。⑤這就需要從大學治理的角度重新審視和界定政府與大學的關系,完善大學治理模式,明確地規制政府在大學治理中享有的職權和必須承擔的責任。大學治理是指政府、市場、社會、大學等利益相關者參與大學重大事務決策的過程。大學治理依其獨立法人的邊界分為內部治理與外部治理,在外部治理中政府作為大學治理平等主體之一參與大學治理。實踐表明,政府在大學治理中具體職責定位尤為關鍵。從大學治理多元主體分工看,政府在大學治理中主要履行制定政策、撥款調控和評估監管職能;政府要通過制定和出臺適當的政策,協調多元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政府參與大學治理首先是制定政策戰略規劃與監管,如制定教育的根本方針和根本目標、組織和強化國家教育監管、確定教育經費的投入、支出及監管等。政府要不斷改革與完善對大學的撥款模式,促進國家財政投入的公平與效率,實現對大學發展的有效調控。其次是改變政府主導型評估,積極扶持和發展社會中介評估,形成政府評估和社會評估協同推進的新格局。

四、社會參與

社會力量作為大學治理平等主體之一,在參與大學外部治理中同樣發揮重要作用。社會參與大學治理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高等教育社會化的體現。在發達國家,社會力量通過各種咨詢委員會、評估機構、董事會等介入大學治理,發揮咨詢和監督的作用,并成為高等教育管理(治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傳統管理體制下的學會、協會、研究會、教育基金會、大學校友會、研究中心、信息中心、評估中心等高等教育中介組織,在開展科學研究,受委托開展各種評估,提供政策咨詢方面已經并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但目前,有影響的高等教育中介組織在機構設置、人員安排、項目來源、經費保障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對政府的依賴性,在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實際是代替政府行使某些職能,具有官方或者半官方性質,缺少真正意義上中介機構的特色功能;而沒有政府背景的中介機構往往很難發展起來和發揮作用,這嚴重影響教育中介組織的權威性、公正性和社會聲望。⑥因此,扶持與培育社會組織是強化社會參與的關鍵環節,也是事業單位改革的突破口。教育中介機構和組織一般通過研究、咨詢、信息、撥款、評估、考試、督導等功能的發揮,溝通高校與政府、高校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不僅發揮重要的緩沖和潤滑作用,而且成為社會管理創新不可或缺的參與者和重要的咨詢力量。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面臨的新挑戰、高等教育大眾化、大學承載的社會責任和高等教育投資管理體制,對社會性因素介入大學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適應了這些要求。⑦為深化完善我國教育中介組織改革,首先應摒棄行政區域、行政級別對應設置教育中介組織的單一思路,建立跨區域、跨部門、性質多樣的綜合或專業教育中介組織;其次,消弭中介機構的“官辦”或“半官辦”等級色彩,確保中介機構的獨立性、公正性、權威性,增強中介機構的社會參與度和社會代表性;最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規范中介組織的運作,充分發揮中介機構作為社會力量在大學治理中的作用。

五、教育法治

在建設法治中國的進程中,高等教育事業作為重要的公共事務,順應社會發展需要,推進高等教育法治化勢在必行。近三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法治化的進程不斷推進逐步深入,從1981年學位條例的頒布到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制定,都是我國高等教育走向法治化的重要標志。這兩部法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法律以及相關法規、部門規章一起構成現行高等教育的法律規范,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重大問題和涉及教育領域的重要方面有了法律依據和保障。⑧進入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法治化面臨著新挑戰。要在改革理念、制度設計和技術(機制)選擇各層面推進相關改革,必須樹立法治思維、運用法治手段,逐一落實任務,實現預定治理目標,為改革提供法律保障。在行政立法包括制定法律法規規章方面要系統進行頂層設計,確保下一階段改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序推進。其一,進一步制定和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規,以法律法規與規章明確政府、市場、社會、大學各主體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具體權利(權力)與義務(責任);用法治手段確立教育分權、規范政府監管、完善大學治理、確保社會參與;依法明確政府、市場、社會和大學之間的關系,重新定位各方在大學治理中的角色。其二,進一步制定和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規,探索規范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要求的各類運行機制,包括教育行政決策機制、執行機制和監管監督機制。借鑒并引入行政法治規則,結合傳統民事法律規范,完善高等學校內部的用人機制、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以及社會力量參與高等教育治理的合作機制等。其三,進一步制定和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規,建立健全適應傳統高等教育管理轉變為現代高等教育治理要求的制度體系,即教育監管規則、大學治理規則、社會參與規則,以及以大學章程為核心的大學內部治理規則等為主要內容的制度體系。

作者:朱維究劉永林工作單位: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