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人格教學培養論文

時間:2022-05-20 08:14:00

導語:語文人格教學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人格教學培養論文

內容提要:

語文教育的任務是給學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因此,語文學科與學生的人格發展關系最為密切。(一)傳統語文教育與人格的培養;(二)語文教育的“科學化”與個性發展的弱化;(三)語文教育與人格培養的回歸與發展。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格人格培養

語文教育的任務是什么?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陸儉明認為,語文教育是給學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咨詢小組提出,要“重新考慮未來教育的重點”。各國在重新確定教育的重點時,都紛紛注重“人”的發展,注重人的素質全面提高。我國的基礎教育也正處于一個轉型期----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人格是人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培養和諧發展的個性、健全的人格是素質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

人格(personality),也可譯為個性,“它是指一個人帶有傾向性的、本質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①。它是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它包括個性傾向性和個性特征兩大方面。這些傾向和特征不是孤立的,是錯綜復雜交互聯系的。它們既同思想品質、科學文化素質一起綜合構成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和力量,又給人的其他各種素質打上人格的印記,使之具有個性特色。人格其自身是一個系統、它有自身的層次結構,“表層結構表現為品德、愛好、信念、理想、意志、情趣等等”;“深層結構表現為性格、氣質、風格等等”。②

普通教育中開設的各門學科中,語文學科與人的發展關系是最為密切的。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思維的工具,學習的工具,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語言自身又是文化,極富人文色彩,它既是人發展的工具,又是人發展本身。語文學科和學生人格的形成從其一開始就緊緊連在一起的。

(一)傳統語文教育與人格的培養

追溯我國傳統的語文教育,實際上是一種人格化的教育。最早的教學著作《學紀》中記載:“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力而不反,謂之大成。”《大學》中又有:“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不管是《學記》中“辨志”“敬業”“親師”“取友”“知類通達”“強力而不反”,還是“大學”中的“仁”“敬”“孝”“慈”“信”,其實質上都是一種人格教育,他們是將這種人格化作為教育包括語文教育的終極目標。

近代語文教育同樣是專注人格發展的。商務印書館民國元年六月出版的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第三冊第一課《讀書》是,“學生入校,先生曰:‘汝來何事?’學生曰:‘奉父母之命,來此讀書。’先生曰:‘善,人不讀書不能成人。’”“讀書”是為了“成人”。在白話文運動中,采用白話文教學其原因之一是不要扼殺兒童的天性,要符合學生的性情。陳子褒的弟子冼玉清在評論其師為何早在1898年就提倡白話文時說:“先生注重蒙學,以為此乃教育基本工作。故提倡白話改革文言,亦欲使童子聲入心通,易領會易進步,勿窒塞其性靈耳。”符合學生的性情,順應學生的習性,正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

以上敘述,可見我國傳統語文教育中對健全人格的認同與發展,雖然有其局限性,但甚少他們已經意識到人格培養對于教育的重要性。

(二)語文教育的“科學化”與個性發展的弱化

20世紀80年代以來,語文教改和各種實驗的呼聲很高,有力地反對教條和經驗主義,強調用自然科學實證方法來研究語文教育,在研究方法領域反映出“科學主義”的影響,而忽視了社會學的一些研究方法。

在“科學主義”思潮的影響下,語文教育重雙基、重語文教學的科學化。具有人文性、情趣性的語文課變成了枯燥煩瑣、興味索然的文字課、語法課,成了以題為本只重知識的技藝訓練,或成政治道德的傳聲筒。老師是演員,學生是看客,許多具有人文之美、歷史滄桑之美的文章本應以情動人、潛移默化于學生心靈,卻被我們的老師千篇一律地肢解為結構劃分、字義串講、含義分析,面目全非。語文課沒有了語言美、情調美、節奏美、音韻美、形象美的鑒賞與評價,有的只是選擇與判斷,有的只是拆散與組合,有的只是分析與比較。教師的理智分析解剖只是在“灌”觀點,忽視了對人心靈智慧的開發,忽視了對人個性人格教育培養及獨立精神的養成。正如鐘啟泉所說的:原有的教育“追求標準化的答案與思維模式,在教學中追求單一化與‘一刀切’,泯滅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與興趣、愛好、需要;注重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訓練,學校中流行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和機械灌輸的教學方式,扭曲了學生的人格發展,使學生成為‘應試’的機器,學校也成為戕害人性的場所”。

(三)語文教育與人格培養的回歸與發展

語文教育應當“發展健康的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這是最新修訂的初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增添的目標要求。這是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體現,是教育新理念的體現。

語文教育再一次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是有其深刻的理論基礎的。人們認識到語文知識、語文能力、人格在其深層次上是能和諧發展,相互促進的。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將語文知識、人格的融合主要體現在:

1.觀點正確。任何一位語文教師在講課時,都會將自己的一些觀點貫穿在教學中,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所貫穿的群眾觀點、勞動觀點、平等觀點、民主觀點、法制觀點等等都是既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又有利于學生樹立高尚人格的;

2.方法科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都要應用體現某些方法,科學的方法可以強化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科學觀,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好更多地掌握知識,有利于學生人格的發展。韓軍先生說過,科學的引導方法能讓“師生共處于一種植根于語文人文精神的人倫情懷、人生體驗、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來凝固的語言,充分施展個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種癡迷如醉、回腸蕩氣的人化情境”,從而達到語言立人的目的。

3.情感高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得不涉及評價、褒貶相關的各種人物,或是高尚的情操、偉大的人格;或是卑鄙的行為、墮落的道德,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地在學生心目中樹立高尚情操、偉大人格的個體形象,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人格的培養。

語文教育中語文能力和人格的融合還體現在創新精神的培養上。敢于突破陳舊的觀念,敢于超越落后的意識,敢于變革腐敗的現象----這與人格的關系極大的,也與人的情感、道德、意志、信念有密切的關系。在語文教育中鼓勵學生創新,是不僅提高能力,也有助于樹立高尚的人格,培養獻身的精神。③

現代教育理論中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和人格的融合,表明了在語文教育中培養人格的可行性與必要性。這種可行性首先表現在發掘教材的個性。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感情和個性的凝練,學生只有體察到這些個性特色,并在有所感悟的同時,自己的個性得到豐富。教師應該打破那些僵化的教學模式,盡力地表現作家、作品的個性,突出“個性”美,而不是動輒從政治思想、時代背景、藝術特色等角度去分析作品,給作品人物教條化。如在學習《愛蓮說》一文時,有的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能獨辟蹊徑,對“淤泥”卻大加贊賞,以為如果不是淤泥勤勤懇懇地提供養料,哪里會有美麗的荷花!而且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淤泥總是一聲不響,從不炫耀自己的功勞,就這么默默無聞奉獻著,即使千百年背了個骯臟的罪名,也無意爭辯,這是多么可貴的的精神啊!有些學生則對作者對世人追求富貴的世俗風氣所作的批判持相反意見,認為富貴有何不好,難道還要我們追求貧窮不成?等等。這些理解雖難免有些以今律古,但學生們提出這些新的相反的見解,實難能可貴,應及時加以鼓勵。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增強創造意識,消除創造的心理障礙,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創造性的、“個性”化的人格。

語文教育的個性化,還體現在要發揮教師的個性。這種教師個性可表現于研讀教材而產生的不同思想認識傾向,表現于教學方法而具有的創造特征,表現于教學目標、教學結構上具有審美的價值等等。教師個性的充分張揚對學生的人格影響自然是深遠的。

當前的語文教育,已經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使命,意識到語文教育不僅僅只是一種“工具性”教育,它更應該是一種個性化教育,是一種健全人格的培養。這和當今的崇尚個性,尊重個性,塑造個性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唯有如此,才能使得久違的語文教育人格化得到回歸,而當這種健全人格充滿了時代氣息,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這時語文教育的人格化就已經沖破了傳統的羈絆,語文教育必將呈現盎然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