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獨立學習能力培養論文

時間:2022-05-20 09:37:00

導語:語文獨立學習能力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獨立學習能力培養論文

問題緣起:針對當前教師強調利用資料書與網絡進行課前預習,絕大部分學生在預習中沒有獨立思考的意識,盲目依賴資料與網絡,導致學生獨立學習能力逐漸退化的新問題,筆者所做的實踐研究與思考。

“真正的學校應該是思考的王國。”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如是說。

不過,筆者聽了無數公開課,看了無數優秀教案,并通過調查研究,驚奇地發現了一個迫切值得研究的問題:那就是教師們在上課前,都強調要求學生利用網絡、輔導資料預習,因為中學語文課文篇幅較長,為了能在短時間盡可能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恨不得學生根據已有的資料,對課文的內容做到了如指掌:大到作品風格、主旨意義,小到字詞讀音、作者情況、寫作背景。特別是上公開課,課堂幾乎成了對答如流的演出。

在學生的課桌上,《中學語文教材詳解》、《非常講解》、《發散思維大課堂》……各種輔導資料書齊上陣,炫耀他們的先知先覺。尤其是上文言文時,學生對文言文翻譯書更是言聽計從,寸步不離!好象少了翻譯書就掉了魂似的。

那么,輔導資料對于當今的學生如此重要,大部分同學是怎樣利用這些輔導資料的呢?大部分同學都是粗看一下課文,然后不假思索地看資料書的講解或是上網查找資料,那些急功近利的同學甚至只是想到怎樣利用它完成練習冊,或者等到老師講解時,又怎樣利用這些輔導書顯示自己的預習是多么到位,或者等老師講解完后,又怎樣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而自己的大腦呢,基本不用,這樣的教學引導,讓孩子們的大腦變成了別人思想的跑馬場!

我舉雙手反對這樣的預習、學習引導方式,這是違背新課標強調的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精神的!說在如今這個信息、資料大爆炸的時代,教師如果不對學生的獨立自主地閱讀能力苦心孤詣地引導和培養,那么網絡及各種輔導資料就是孩子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的有力殺手!這決不是危言聳聽!現在不是有科學家研究得出結論:新的白領一族已到了離開網絡就無法辦公,思維因為對網絡的依賴而嚴重退化嗎?

別把自己的大腦當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新課標強調:語文注重個性化解讀!

正如魯迅先生在〈〈〈絳洞花主〉小引〉〉中所說的::“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這話表明:語文閱讀是一種再創造過程!

所以我主張:在未運用自己的智慧之前,不要讓任何資料與講解干擾自己的直覺與判斷,再怎么權威的專家的影響也不需要!

遵循這種教學原則,在我的語文教學中,首先,我要求學生把每一篇課文、每一段文字當作一次語文閱讀測試,讀出自己的感悟,再與合適的資料對照,然后向老師質疑,這樣就能真正從思想意識與閱讀習慣上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閱讀能力。

以高中教材必修5《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為例,這是一篇白話古典小說《水滸》中的精彩章節。既然是小說,學生在以前學習的基礎上,就會緊緊抓住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典型環境來整體感知課文:主要人物林沖,故事情節是林沖被高俅陷害,刺配滄州,高俅又派爪牙對林沖趕盡殺絕,林沖終于忍無可忍,怒殺陸虞侯等的故事,環境最動人心魄的就是“風雪山神廟”。

我采取讓學生獨立閱讀,然后概述故事的方式,培養學生準確感知與概述的能力,這難道不比隨意濫用資料,完全依賴資料更好嗎?

于是教師在學生個性化解讀的基礎上,再緊緊抓住故事情節中的某一亮點,譬如“伏筆與照應”,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去獨立解讀,去體會人物形象和波瀾曲折的情節:有的學生發現小二的偷聽與叮囑是伏筆;有的學生發現林沖的解腕尖刀是伏筆;有的學生發現林沖細心蓋炭火、反鎖門是伏筆;有的學生發現林沖入山神廟時把門掩上,掇過旁邊的大石頭靠了門是伏筆;甚至有學生發現酒葫蘆也是伏筆……并一一找到了照應的地方,課堂氣氛相當活躍!最后學生真的體會到了在故事情節中“名家筆下無閑筆”!這對于學生的寫作也是一次很好的感悟。然后再要求學生將自己的這些個性解讀與資料對照,既能與資料相輔相成,又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完全摒棄別人左右自己的大腦!

至于詩歌,本人更是忌諱資料支離破碎的講解,痛恨先入為主的解析!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一首很美的抒情詩,但每個人感受美的味道與深淺截然不同:愛好朗誦者很快感受到他的瑯瑯上口的韻律:來、彩,娘、漾,搖、草……而且首尾回環往復,韻味十足!這也需要資料的解析嗎?情感豐富的人立馬感受到了詩人對康橋那依依惜別的情感:康河就是詩人心中的新娘,詩人的夢中情人,詩人甘愿躺在她柔波似的胸懷里,不忍離去……而這種情感又是通過生動的意象構成的優美意境外溢出來:那河畔的金柳,那波光里的艷影,那榆陰下的一潭,那油油的水草……簡直令人陶醉,倍感溫馨!

自主閱讀后,再整合大家的閱讀經驗與感受,教師點撥學生掌握鑒賞詩歌的思維方向:從詩歌的形式入手;從詩歌的情感入手;從詩歌的意境入手。這些難道需要借助資料與講解嗎?我是堅決反對學生在獨立閱讀之前,借助任何使人變跛的“拐杖的”,他的害處很有點象趙本山對范偉賣拐時的忽悠!

當然,自主閱讀之后,再借助資料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作品延伸,教師點撥,那么學生就會有別有洞天的感受!

如果自己的大腦先被別人的見解給“污染”了,哪里還會有五彩繽紛的感受呢?

因為對詩歌的美的感受力因人的氣質、經歷、感受力的強弱而千差萬別!正如朱光潛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所說:同一美顏,同一和聲,而各個人所見到的美與和的程度又隨天資境遇而不同。比方路邊有一棵蒼松,你看見它只覺得可以砍來造船;我見到它可以讓人納涼;旁人也許說它很宜于入畫,或者說它是高風亮節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個乞丐,我只能見到他的蓬頭垢面,覺得他很討厭;你見他便發慈悲心,給他一個銅子;旁人見到他也許立刻發下宏愿,要打翻社會制度。

為了生活中多姿的美,為了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閱讀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的精神,語文教師應該指導學生自主閱讀后再利用網絡或教輔資料,時時提醒孩子們:別把自己的大腦當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

也許有人說,對于文言文,如果缺少了文言翻譯書的幫助,我們就會寸步難行了。真的如此嗎?其實當我開始探究如何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閱讀能力的時候,我堅持向學生強調把課內課外的每一篇文言文當作測試來閱讀,每天強化“別把自己的大腦當作別人思想的的跑馬場”的意識,學生閱讀的思維能力與閱讀效果真是一年一道風景!

具體操作如下:拿到任何一篇文言文,先從標題和體裁上去初步感知文本,例如《史記》中的《荊軻刺秦王》,根據標題能把握主要人物:荊軻、秦王;事件字眼:刺,然后學生緊緊圍繞人物與事件思考:為什么刺,作了什么準備,怎樣刺,刺的結果如何?圍繞著這一線索分明的故事去思考文章內容,堅持不看資料與注釋,哪怕是半蒙半猜整體感知課文,再直譯故事。這樣的閱讀體會也是印象深刻的,并且更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學生直譯完畢,再對照注釋或借助資料與點撥再直譯一遍,對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活用等文言現象進行進行積累整合,學生的思維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基本功也很扎實,遷移能力強。(課外文言文還可以根據習題去幫助感知推測)所以我的教學一般是先慢后快,越到后來,教師的工作越輕松,學生的學習越愉快,因為我引導了學生“學會學習”、“有創意地學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好的閱讀思維與閱讀習慣,閱讀的效果就會步步高升,我從來不會擔心時間不夠的問題,況且學生有了閱讀的能力,多教少教一篇文章又有什么要緊呢?

課本本來就是學生走向課外的橋梁,如果在閱讀過程中一直有這樣獨立自主的閱讀意識與閱讀習慣,從考試素質來說,你還會被考試卷中那小小的幾篇閱讀文章難倒嗎?要知道,你一直是這么獨立自主的閱讀啊!從你的閱讀素質來說,你可是獨立閱文無數啊!

也許有同行質疑這樣的教學原則與思想,只適合于程度好的學生或是高年級學生。其實不然,我這個課題已實驗了三屆,實驗證明:好中差的學生都能在這樣的教學思想與創新的教學方式中,語文閱讀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因為世界上最有效率最牢固的方式是改變人的思維意識!也許有人認為這樣的教學思想只適合于語文,其實它適合于任何科目、任何形式的學習!

至于是否可以適合于低年級的教學,我可以用一個經典的故事驗證我的理論:當一個沒有上幼兒園的小朋友看到“o”時,他有許多的解讀:這是圓圓的雞蛋、蘋果或是獼猴桃;或是一個太陽,月亮;也許是媽媽張開的圓圓的嘴;或是小鯉魚吐出的淘氣的泡泡……可是當他上了幼兒園,幼兒園的老師卻斬釘截鐵的告訴他:這個圓溜溜的符號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字母“o”。為此,小女孩的母親將幼兒園告上法庭,這位母親用東方池塘里被剪掉翅膀而且滑行距離遠遠不夠的天鵝的遭遇,深深打動了陪審人員的心,獲得了訴訟的勝利!

這勝利意味著我們的教育必須尊重每個生命對世界自主的解讀!這意味著不分年齡大小,年級高低,我們都應該尊重每個個體的獨特的思想與感受,讓他們有不受任何干擾的思考機會!我們老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難道不知道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嗎?

雖然,我說的教學思想概括起來也許簡單明白:那就是教師應該運用這一教學思想,持之以恒的形式多樣的促使孩子們擺脫對教輔資料的依賴,擺脫對教師講解的依賴!擺脫對外界的倚賴,!培養獨立學習的品質!因為在學習中,學生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地位!語文閱讀教學應該如此,也有這樣的合適條件。

《語文課程標準》也著重強調教師要把視角中心轉到學生身上,要認真考慮給他們創設大量的語文實踐機會。這樣,教師必須從“領導”的崗位上退下來,由“傳道、授業、解惑”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教學的過程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新知的過程。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思考的機會還給學生,讓學生活動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別把自己的大腦當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

“真正的學校應該是思考的王國。”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如是說。特別在如今書籍浩如煙海,信息鋪天蓋地的時代,更需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