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培養學生能力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0 11:18:00
導語:閱讀培養學生能力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
所謂開放性的閱讀,就是閱讀中注重學生的主題地位。對閱讀內容做出個性的反應。采用多樣化的閱讀手段創設質疑情境,挖掘創造思維因素,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使其或獨立思考,或互相質疑,或大膽想象,或相互爭議。特別是要鼓勵學生不斷生疑,大膽發問,對問題,新知識始終有好奇心與求知欲。引導學生理解、認識、探索、發現以運用創造性思維激發出新的靈感,做出新的發現,提出新的看法或理論,從而達到不但學生能獨立的獲取知識,而且創造性的運用知識的能力。
一、營造開放性教學氛圍,激勵學生參與,誘發學生的創新欲望。
創新欲望是一種發現和探求新知識的心理需求。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創新能力,不僅以其知識和智慧作基礎,而且要與其積極情緒,特別是創新欲望密切相關。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會發現,學生如果對某位老師很親近、很喜歡,對這位老師的課就會感興趣,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好這一學科的知識,在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鉆研精神。因此,開放性閱讀首先必須優化課堂教學氣氛,為學生創設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誘發他們的創新欲望,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放下老師的架子,作為學生的“大朋友”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真摯、坦率地與學生平等相處,互相交流思想,事事處處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學生平等對話,給學生創設一種暢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創新的開放性教學情境。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用激勵性的語言,如“誰最聰明?”“誰最棒?”“誰的答案更好?”“誰能把老師問倒了……”“我們一起來學習好嗎?”“小朋友,你認為這句話應該怎樣讀?請你給大家讀一讀行嗎?”“XX同學,大家都很想聽聽你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們大家知道你能行!”給學生創設一種心靈愉悅、和諧的氛圍,使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堅持自己的見解,敢于與老師、同學討論,從而建立起自主學習的激勵氛圍。在這種激勵性的氛圍中,教師結合教學情境,通過語言鼓勵、神態暗示,動作啟發,情緒感染、角色互換等活動,激勵學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膽質敢于標新立異。這樣才能為學生的創造能力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
二、確立開放性閱讀教學目標,采取多樣化鼓勵性評價,突出學生個性。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讀懂課文為目標,而開放性教學是把教學目標分成三個層次。即基礎目標(達到教材雙基的目標,為后面的教學打下扎實的基礎);彈性目標(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發展目標(著眼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如《落花生》這篇課文的基礎目標是要求理解課文內容和中心;彈性目標是教育學生能將落花生的品質對照新時代人才需求的異同;發展目標是學了課文后讓學生思考做落花生那樣的人,還是想做蘋果、石榴那樣的人。這樣,分層要求可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突出學生的個性。同時采取多樣化,鼓勵性評價策略。閱讀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閱讀水平的評價要避免單一化,而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法:1.自我評價法,這是引導學生對自己的閱讀水平進行自我考察,思考自己在對文本的理解方面,哪些值得肯定,哪些需要修改,使學生客觀地認識自我,避免學生的盲目自信和自卑;2.同伴互評法,這是鼓勵學生對同伴在閱讀教學中的行為、態度和學習狀況發表意見,培養學生初步的民主批評和自我批評意識的評價方法;3.成果展覽法,這是指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每個學生以各種形式如展現閱讀經驗、申述對某一作品的評價等,從而體驗成就感的評價方法。
三、注重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
21世紀是知識競爭的社會,單靠課本與課堂教學是遠不能滿足發展中學生的需求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并結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生活經驗,注意與學生的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吸收時代信息,收集閱讀資料,來擴展或更替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豐富生動。所以,閱讀教學也要打破課堂和校園的圍墻,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向大自然和社會生活開放,引導學生將教材里的一些課文與生活的觀察實踐結合起來,這比教師在教室里用口述,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要更直接,更生動。比如第三冊的《秋天》一文,教師就可讓學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去觀察、感悟、體會秋天的景色和韻味,使閱讀課與社會生活融為一體。而且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規律,并與學過的內容相結合,以加強學生的知識積累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四、鼓勵質疑,培養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發散性思維和探究意識。
學生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對事物有新鮮的感受、獨特的見解,就是學生的創新萌芽。盡管有時這種見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錯誤的、不成熟的,我們還是要給予珍惜和愛護。怎樣愛護、培育學生的創新萌芽?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疑問”,鼓勵學生大膽生疑、質疑。大膽質疑是學生創新精神的充分體現。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生頭腦里產生疑問越多,他們對課堂上講解的知識和新教材的興趣就越高。在課堂上學習新教材之前就讓學生積累疑問----這是教學論上很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沒有疑問的學習就像一潭平靜的死水。設置疑問,喚起思維,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師生怕學生質疑會打亂教學思路,害怕學生提出的問題無法處理,所以不敢、不愿讓學生質疑,這是沒有擺正主體與主導的關系的緣故。
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再創造”活動,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兒童的認知規律,努力為學生提供“再創造”活動的條件和機會,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中學會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動地獲得知識。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安排質疑時機。一般來說,質疑可分三個階段:即課前、課中、課后。每次質疑的時間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教師還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如根據課題發問,從文中的重點詞、句、段發問,從文章的重點、難點處發問,從文章寫作特點方面發問等。教師還應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選用恰當的誘導方式,并相機進行調控。初讀前,可用“直入式”。開課后,直接要求學生把預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提出來。這時的質疑特別要注意關照差生,鼓勵中等生,讓他們勇于陳述自己的疑惑和見解。細讀中,運用“誘導式”,如教學《赤壁之戰》,在學生弄清了曹操和東吳的兵力對比后,問學生“你現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樣打敗曹軍的?”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自己去尋求答案,興趣濃、效果好。精讀后,可用“詢問式”,如“你還有不懂的問題嗎?”“老師有哪些地方沒講清楚,請你告訴我。”以此讓學生回顧教學的過程,進行信息反饋,進行學習的再創新,促使學生的“創新萌芽”快速成長。
五、倡導感悟學習,探索個性化閱讀教學。
教與學是課堂教學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學中“授人以漁”的學法指導,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使其成為知識獲取的主人。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的老師喜歡搞“統一”,統一的思路、統一的學法、統一的思想感情,以此套住學生,壓抑了學生的思維,壓抑了學生的個性,學生的思維、個性得不到發展,更談不上創新了。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除了要注重學法傳授,還要強調個性。可先由教師典型示范,展示學法,再舉一反三,讓學生進行知識遷移,悟出學法。學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這更能體現出學生的創造性。比如一篇課文,可以讓每個學生選出自己最喜歡的部分,并且說出為什么,這樣,由于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所悟出的道理就會豐富的創造色彩。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教材進行個性化的處理,可以使教學方法體現出靈活多樣的特點。每一偏課文都是一曲優美的旋律,在教學時要激發學生用心去學感悟、內化課文內容,放膽讓學生去想象和聯想,讓學生能夠在多種思想和觀點中碰撞,迸發出創新的火花,例如《小攝影師》(五年制教師教學用書第五冊)結尾處的空白,就可以要求學生由此展開想象“那小男孩還會再來嗎?為什么?”,結果會有兩種,有的學生會說小男孩還會再來,有的可能會說小男孩不會再來了,這個時候老師要對這兩種意見都予以肯定,只要孩子們能說出理由,這樣就已經達到了培養創新能力的目的了。
六、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培養閱讀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一種能積極改變自己、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要開展語文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創新的條件和機會,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語文活動中得到更充分地發展。那么,要開展哪些語文課外活動呢?
1.課外閱讀
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對生活的獨特見解,都是作家創造之作。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就能在閱讀中吸取營養,學習作家如何創作,培養創新精神。因此,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課外閱讀的條件,利用各種機會,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創辦圖書角、剪貼材料、故事會、朗誦會、讀書筆記展覽、讀書報告會等,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交流。
2.個人活動
愛因斯坦說過:“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想象。”為了適應時展,教師應只有提供給學生個人活動的各種機會,如采訪、出黑板報、自編手抄報、自編童話故事書等,才能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工作積極性和獨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獨立實踐能力。
3.興趣小組活動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尤其對于兒童,興趣是他們學習的強大動力。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就會更加主動、積極。因此,教師要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語文興趣小組,如讀報小組、讀書小組、評論小組、創作小組等,通過對文藝作品的閱讀評論,提高學生獨立分析的能力,鼓勵學生有自己的見解;通過學習創作,培養學生的創作興趣和創作能力。
- 上一篇:交通局超載治理工作動員大會講話
- 下一篇:稅務局政務公開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