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可持續發展論文
時間:2022-09-28 05:07:00
導語:教師教育可持續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隨著師范格局的大規模調整,如何實現教師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凸現出來。本文從教育質童、師資隊伍、學校規模三個方面論述了教師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教師教育的格局正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三級師范向二級師范過渡的進程加快,部分地區已開始了由二級師范向一級師范的跨越。這種變化是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更是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的顯著標志。據研究,當經濟和教育發展到以下兩個標準時,就會產生高等師范取代中等師范的趨勢:一是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到人均GNP700美元左右,二是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我國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超過了第一個標準,第二個標準也基本達到。在這種背景下,師范辦學層次的提高,教師教育格局的調整,既符合我國教育發展的現實,也符合世界教師教育發展的規律。但隨著師范格局的大規模調整,如何實現教師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又凸現出來。下面,筆者從教育質量、師資隊伍、學校規模三個方面試述教師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一、教育質且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教師教育格局的調整,影響教育質量的可持續發展的因素之一是各高校對師資培養的規格缺乏統一的標準。以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為例,自1998年南京師范大學曉莊學院首次開辦該專業以來,全國培養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師資的高等師范院校已近20所,但各校至今對該專業的培養規格還未達成一致性的認識,所開課程更是五花八門。這種局面從長遠看,必定嚴重影響師資培養的質量,影響教師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對此,教育主管部門應以社會或大學對課程學術水平的認定為基礎具體明確教師教育培養的人才規格,重新確定各級學位標準。各高校也應大力提高綜合化核心課程的質量,充實專業主干課程的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創新精神。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我國高等師范原有的教育課程設置比例就已偏低,門類偏少,加之高等教師教育課程的實施成效造成了培養師資的職業素養的貧乏。因此,實現師資培養教育質量的可持續發展,還應注重增加教育類課程的比例,豐富教育課程的內容,使教育科學這一體現師范性的課程在教師教育中受關注的程度得到較大的改善,最終給予其應有的地位。
隨著教師教育格局的調整,除師范院校外,一些綜合性大學也承擔了培養基礎教育師資的任務。處理學術性和師范性的關系就構成了影響教師教育質量的重要問題。學術性和師范性的解決方式決定著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技能結構,決定著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在綜合性大學,學生的學術性得到了強化,但其師范性卻由于辦學經驗的因素遭到削弱。處理好學術性與師范性的關系,關鍵是要解決師資培養過程中學術專業培訓和教育專業培訓的順序安排和結合方式的問題。在我國基礎教育師資需求的矛盾基本緩和的前提下,可以采取高師與綜合性大學合作培養教師的方式,即由高師統籌,由高師和大學共同培訓,在高師從事一般文化學科和教育學科的學習并組織教育實習,在大學從事專業學科的教學和研究活動,這樣培養出的師資必定能夠滿足現代社會對教師職業的專業化水平的要求。當然,在我國一些綜合性大學中包含了由原來的師范院校構成的教育學院(師范學院),還有一些大學成立了“虛擬”的教育學院,這就要充分發揮教育學院的作用,做好師資培養的協調工作,統一組織各類教師技能的培訓,統籌安排各類教育實踐活動,把原有的師范院校重視師范性的傳統發揚光大。
隨著教師教育格局的調整,高等師范院校的規模擴大了,于是擴大招生規模就成了提高辦學效益的重要途徑。而在擴招的過程中,教育質量卻在不知不覺中下降。近幾年,由于高校持續擴招,也由于師范專業有限的吸引力,除少數重點高師和重點大學師范專業外,師范院校的錄取分數線在同一批次的院校中逐年下降。更為嚴重的是,一些進人師范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長期為補考、淘汰警告所困。大學生學業質量的下降也是一個國家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正如美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的報告《國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中所提出的“教育目前正被越來越嚴重的成績平庸的狀況所侵蝕,它威脅著國家的前途”①。師范院校無限制的擴招和生源質量的下降,其后果是嚴重的,它不僅會造成過度教育,使大量的師范畢業生缺乏足夠的就業崗位,也會使未來教師的質量下降。因此,師范院校的招生盡管己告別了“計劃經濟”時代,但要實現教師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也必須遵從市場經濟的運作規律,在充分市場調研和科學的就業預測的基礎上,確定招生專業和招生規模。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讓最優秀的青年進人師范院校、進人未來教師的職業,這是實現師范院校教育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二、師資隊伍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教師教育格局的調整和培養對象層次的提高,原有的師資己不適應高層次的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師資隊伍必須實現可持續發展。
師資隊伍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取決于原有師范院校教師隊伍規格層次的提升。師范院校的教師有著其獨特的優勢:熱愛教師教育工作,對教師教育的各項工作有著相當的理解與關心;熟悉基礎教育,有著較強的對基礎教育各科教學指導能力。這種優勢也是辦好高層次的教師教育所必須的因素。提升原有師資的規格層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以課程建設為切人口,以學科科研為先導,帶動和促進教師科研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鼓勵并創造條件讓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鼓勵青年教師在崗位上提升學歷;大膽任用中青年教師,讓他們成為教學、科研的骨干。同時,對那些職稱、學歷及教學水平等方面難以適應高層次教師教育的教師,也應根據他們自身的優勢,充實到基礎教育等相應的崗位,不僅解決基礎教育暫時的短缺,還可以避免教育資源的隱性浪費。
僅僅依靠原有師資的重組與提高,期望在短期內組建能勝任培養基礎教育師資的高校教師群體是不太現實的。因此,必須在“內培”的基礎上,做好“外引”工作。在引進人才的過程中,要創造良好條件,吸引其他崗位學者到大學任教,不僅僅要以優厚的待遇吸引人,還要以真摯的感情凝聚人,以事業的發展激勵人。在人才引進上,不僅要制定完善、優惠的政策,還應根據學科建設和學校發展的需要,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對于引進的人才,不能將他們視為裝點門面的“花瓶”,而要將他們的高職稱、高學歷轉化為教學優勢和科研優勢,進而帶動教師群體的整體發展。
三、學校規模的可持續發展
實現學校規模的可持續發展,關鍵是要放眼未來,合理規劃,處理好過渡與發展的問題。首先要充分利用和妥善處理現有的教學資源,使其發揮最大的功效。對于因師范格局調整已不再適用的資產,應妥善處置,既可用以改善基礎教育的辦學條件,也可支援欠發達地區的教師教育。在此過程中,要避免校產資源的人為“貶值”和流失。最重要的是,調整后的教師教育,應充分考慮其規模的合理性和布局的超前性,使其同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基礎教育發展的規模、速度相適應。如前所述,教師教育終將納入高等教育的體系,那些不能形成規模效應或不能進一步發展的師范院校,只能是發展時期的過渡產物,應盡可能地提高其現有資源的利用率,避免過度投資和不必要的二次浪費。而那些最具發展潛力的高等師范院校,在新一輪發展中,則應從宏觀和長遠利益出發,避免短期行為,這也是減少未來重復投資的重要舉措。
師范格局的調整為我國教師教育帶來的不僅是機遇,更多的是挑戰,只有處理好在前進和發展中的各類問題,才能實現教師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其龍、陳永明:(教師教育課程的國際比較》,教育年2月。科學出版社2002
2.楊漢清、韓釋:《比較高等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3.成有信:《十國師范教育和教師》,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
- 上一篇:教師勞動與教育效率分析論文
- 下一篇:責任教育基本做法與途徑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