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貧困學生身心教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04-16 04:30:00
導語:鄉村貧困學生身心教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農村成長困難學生的特征;農村成長困難學生的成因剖析;農村成長困難學生的教育模式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心理特征:身心發展偏差過大;行為特征:遲到、曠課甚至無法正常上課、人格特征:無法正確認識、接納自我、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方面、學校教育方面、家庭教育方面、社會教育方面、愛心教育模式:思想教育工作要注重情感、信心教育模式:使農村成長困難學生進步,重新樹立自信心、耐心教育模式:教師要有長期的、系統的應對措施、根據他們的不同年齡和個性差異進行具體分析、思想政治工作要著眼于長遠、未來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農村成長困難學生因家庭環境、社會環境或自身因素所造成的在道德認知、個性特征、行為規范、心理發展、學習效果等方面的異常,對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同時也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對農村成長困難學生的教育,首先應將先進的教育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教師絕不能墨守成規,應積極想辦法解決農村成長困難學生存在的問題,從“愛心、信心、耐心”三心教育模式入手,讓每個農村成長困難學生在“小步漸進”中能“小步快進”,多元發展。
【關鍵詞】學生;成長困難;界定;特征;成因剖析;教育模式
一般可以將農村成長困難學生理解為是存在學業不良、道德行為偏差、心理發展有障礙的學生。筆者認為農村成長困難學生是由于道德認知、個性品質偏差、心理發展不健全,而導致人格、行為、成長受阻。具體表現為因家庭環境、社會環境或自身因素所造成的在道德認知、個性特征、行為規范、心理發展、學習效果等方面異常且具有傾向性、周期性、反復性以及與社會身份明顯不符等特點的這類農村學生。
一、農村成長困難學生的特征
英國心理學家施奈爾,把“成長困難學生”問題看作是一種生理、心理學上的現象,他認為“成長困難學生”的問題并不是教育學的概念,它不受學校教育內容與歷史文化的制約,它歸根結底是學生的心智遲滯的一個階段。學生成長遇到阻礙而遲滯,有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內在因素,更有造成身心變化的外界因素(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影響。農村成長困難學生的具體特征主要表現為:
(一)心理特征
身心發展偏差過大(性心理早熟或心理狀態滯后于實際年齡等);對學習、生活缺乏信心;厭學、自卑、依賴心理過強,過分以自我為中心,孤獨心理嚴重等。
(二)行為特征
遲到、曠課甚至無法正常上課;逃學、逃夜,離家出走;注意力易分散,學習懶散或成績較差,經常遲交、不交作業;擾亂課堂秩序,說謊成性,時有小偷小摸或攻擊性行為;常出入游戲廳、歌舞廳等非成年人禁入的場所等。
(三)人格特征
無法正確認識、接納自我,自我評價偏低或偏高;情緒起伏較大,較易沖動,自控力差,易怒;環境適應性、社會責任心差;人際關系不協調,價值觀偏差,逆反心理嚴重,對個人前途悲觀失望,不被同伴群體接受等。
二、農村成長困難學生的成因剖析
農村成長困難學生中存在著不同的障礙和問題,有的學業不良,有的行為偏差,有的心理發展不健全等,雖然他們各自的成因有所不同,但從總體上來看有著許多共同之處。
(一)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方面
這類學生不僅帶有過渡性、閉鎖性、社會性、動蕩性的特點,更表現有挑戰性和反抗性,處于困惑最多、危機最易介入的時期。當學生、尤其是農村學生在產生困惑而沒有得到及時、正確地解決時,就會變成問題學生。如果此時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就將促使學生情緒逆反,導致學生做出反教育、反道德、反法制的越軌行為。
(二)學校教育方面
由于農村學校教育中一部分教師的觀念陳舊,教育方法簡單,重智輕德,偏愛優等學生,諷刺挖苦甚至歧視農村成長困難學生;在批評聲中長大的農村成長困難學生個性、自尊都被抹滅了,以至于教師放棄教育這一部分學生,也更易造成他們自暴自棄。
(三)家庭教育方面
有的家長雖然土生土長在農村,家境并不是很好,但對孩子百依百順,從小嬌慣,養成孩子懶散、驕橫的習性,當家長發現問題時,又不及時加以引導,小錯不糾,漸成大錯。孩子越來越任性,越來越不講原則和道理。有的父母只顧自己外出務工,放任孩子的教育,過早地讓孩子走上社會,以致孩子最終走上歧途才覺得自己疏于教育,但為時已晚。另外,缺少家庭溫暖和關愛也是造成學生成長困難的重要原因。
(四)社會教育方面
由于社會的高速發展,網絡文化也對農村學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網絡教育既開闊了農村學生的視野,同時又為部分農村學生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使得一些自控能力差的農村學生經受不了網絡虛擬世界的誘惑,一步步走入迷途。
三、農村成長困難學生的教育模式
對于農村成長困難學生的教育,首先應將先進的教育理念運用到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去,真正認識到每一個農村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農村學生都是具有特殊能力和興趣的,每一個農村學生都是可以健康成長的……
農村成長困難學生確實存在許多問題,但關鍵是怎樣來看待這些問題。教師不能墨守成規,要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不妨從“愛心、信心、耐心”三心教育模式人手:
(一)愛心教育模式
我國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認為:“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币虼耍枷虢逃ぷ饕⒅厍楦校@得成長困難學生信任是轉化成長困難學生的前提。教師要從關心愛護農村成長困難學生人手,主動與他們交朋友,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在思想上正確啟發,疏導他們消除心理障礙;在學習上親手指導,鼓勵他們立志成才;在工作上排憂解難,為他們成功創造條件;在生活上關心照顧他們,使他們真正體驗到集體的溫暖,從而使師生之間產生融洽的感情,引起思想共鳴,樂于接受教育。
(二)信心教育模式
使農村成長困難學生進步,重新樹立自信心是轉化工作的關鍵。教師要花功夫,下力氣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不要只考慮分數,在農村成長困難學生通過努力取得成績時既要立即肯定,又要提出新的目標。在班級工作中不要把農村成長困難學生排除在外,可有意安排一些適合他們干的工作,更可以讓一些取得進步的農村成長困難學生介紹經驗,發揮作用,讓他們看到希望,激發進步的內在潛力,確立起不斷進步的信心。
(三)耐心教育模式
農村成長困難學生的轉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師要有充分的耐心,允許反復,并要講究方法。教師的耐心不是苦口婆心的說教,而是要求教師有恒心地開展工作,在工作中講究系統性、針對性、超前性。
1.系統性:任何人都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農村成長困難學生出現反復也就不足為奇。教師要有長期的、系統的應對措施。
2.針對性:對農村成長困難學生進行教育,要根據他們的不同年齡和個性差異,具體對象、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從實際出發,從效果出發,提出不同的要求,選擇適當的內容、形式和方法,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3.超前性:每個農村學生都以自己已有的道德觀念、行為習慣來處理自己與他人、集體的關系。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著眼于長遠、未來。對農村成長困難學生的教育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事論事,要注意到治標與治本的問題,要不斷用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武裝他們的頭腦,從而使農村成長困難學生的行為逐漸自覺調節到良好的道德規范要求上來。
每一個農村成長困難學生都是具有成功潛質的,每一個農村成長困難學生都有美好的向往,讓我們用心靈去呼喚心靈,用愛心去點燃他們的心燈,給他們插上飛翔的翅膀,讓每一個農村成長困難學生都能翱翔于天際!
- 上一篇:煤礦生產事故頻發現象研討論文
- 下一篇:新課標下教職工減負問題研究論文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