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滲透淺析論文

時間:2022-07-13 06:27:00

導語: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滲透淺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滲透淺析論文

長期以來,學校教育貫徹“德育為首、五育并重、全面發展”的要求,探索出了一整套有效教育方法和途徑。比如,國旗下講話,各種報告會,開辟德育基地,聘請德育輔導員等等形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以為,德育教育必須注重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中,這樣的教育才易于學生接受,才能把空洞的說教變成具體、實在的行動,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一、學校生活的日常性及其德育教育作用

1、學校生活日常性首先是兒童天性的表現。年齡較小的兒童其生活本身就具有日常性,他們還不適應制度化的生活。踏入學校以后,在不得不過的制度生活中,他們的天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壓抑和阻隔,但兒童時刻都在尋找時機釋放自己的天性,在這種制度生活上涂上兒童的、日常的色彩。從另一角度看,兒童不可避免地要將學校之外的日常生活帶入學校生活之中,在學校生活中表現出日常生活的慣性。比如,學生好動,貪玩的等習慣都是與生俱來的。正是因為在日常性的生活中,人的本性得以裸露,使人與人得以真實相會,避免了諸多遮蔽、掩蓋和面具。

在學校生活中,兒童本性的顯露使得學校生活有了日常的色彩,這就給我們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德育內容。首先,就像動物在一定范圍內留下自己的氣味使之成為“自己的”的一樣,兒童在相對剛性的學校制度生活中留下一些日常的色彩和氣息。其次,學生在學校中顯露的本性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各種品性的兒童無遮蔽的相互作用,通過暗示和接受暗示、非反思性行為等機制,道德教育與道德學習悄然發生。第三,在日常性的學校生活中,兒童將自己的“本質”對象化、外在化,但這一過程不會是單向的,對象化的同時也有“內在化”,外在的環境和人必然會與外在化的“本質”互動,進而豐富、發展這一“本質”。

基于這樣的原因,學校在進行德育教育時必須考到學生個體的特點、顧及兒童相互的影響,設計教育內容、活動形式就要符合兒童身心特點。樹立榜樣要典型,看得見摸得著。

我校嘗試的《校園之星》評比制度,根據小學生特點,設置“智慧之星、文明禮貌之星、愛護公物之星、遵紀守法之星、環保之星”。實行周評比登記,月推選班級之星,期末匯總,產生6個校園之星,樹立各方面的典型。改變以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好學生唯一標準的片面做法。教育效果明顯。

2.日常性與道德時刻照面

學生在學校,其實是生活在各種制度中,制度是人與道德之間的一堵墻,使得人與道德“隔墻相望”,不能直接照面。在制度生活中,人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與其他人發生直接聯系,而是與制度發生直接聯系,通過制度再與他人發生間接的聯系。在這種情況下,人及道德就在一定程度上被屏蔽了。在日常生活或具有日常性的生活中,制度這堵墻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直接相聯系,人與道德也是時刻照面的。在學校生活中制度和理性作為人與人之間的主導調節因素不同,日常生活中道德和情感則是主導的、直接的調節因素。在具有日常性的學校生活中,兒童將他人當作是與自己一樣的人,這就必然導致對他人的“感通”與尊重,而這正是道德發揮作用的方式。當然,這種與道德的時刻照面,或者說對他人的“感通”與尊重,有時并不一定是刻意為之的,可能以自動化的、習慣化的不假思索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恰是道德與人融為一體的一個階段。因此,品德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全體,需要規范的卻是個體不符合要求的行為。

我校每期均要進行規范、守則教育月活動,并制定各項管理制度,如班級《學習、紀律、安全公約》、《五有五無》、《學生一日常規》要求等,就是根據各班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把品德教育制度化,從日常生活中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3.日常性與教育的無痕性

正是因為學校生活的日常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兒童天性的自然顯露,并以道德作為調節彼此之間關系的主導因素,所以學校生活所具有的日常性對師生人格的孕育具有無痕性。這種無痕性有兩層含義:一、不是有意為之的;二、接受影響也是不知不覺的。大家在一起生活,雖然不可避免地會對別人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但生活的目的在于生活本身,而不是為了教育別人。另一方面,每一個人都在這種生活中,不知不覺地接受著各種影響和教育,雖然這種接受由有主體非自覺的選擇和過濾。

學校堅持對教師進行師德師風教育,內強素質、外樹形象,要求教師一定要言傳身教,為人師表。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是別人學習模仿的對象,教師榜樣更有是無群的力量。這是日常性與教育的無痕性有機結合的有效實踐。

二、如何最大限度的發揮學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作用

1.有所不為

學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倡導一種自覺的活動,強調在各個方面的主動作為,這正是學校教育的獨特作用之所在。但學校教育這種作用的發揮好像已經過了頭,就像我們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政府部門,什么事情都要管,什么方面都要操心,結果是該管的沒管好,不該管的則管得更亂。

學校教育“所不為”的方面很多,包括:

(1)個人交往。個體兒童在學校中會自然交往,與一些兒童比較親密,與另一些兒童相對疏遠,這都是正常的現象,學校教育最好不要橫加干涉,搞什么“傳幫帶”、“結對子”一類的“搭配”活動。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在個人交往中也有自己的自然的、不自覺的選擇,何況兒童?

(2)自由支配時間?,F今的學校教育將兒童的時間切割成不同的塊分給不同的學科,再加上各種補習活動,屬于兒童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就是本該屬于兒童自由支配的課間和家庭時間,也被學校教育過多侵占了。這種侵占導致了兒童生活的“空殼化”,導致兒童生活中日常性的流失,導致兒童與日常性相關的個性發展的障礙與缺失。

(3)日常生活的范式。兒童的日常生活有自己的自然范式和倫理行為模式,學校教育對此應該持尊重的態度,不能用自己所倡導的生活范式和行為模式來規訓、宰制兒童的日常生活。

(4)兒童游戲與語言方式。兒童有自己發明創造的游戲和語言方式,成年人不能以自己喜歡與否作為標準來進行取舍與改造。只要不出現危機和傷害,學校教育可以采取順其自然的態度。

“有所不為”并不意味著對兒童的日常生活和交往視而不見,學校教育應該對兒童的這種生活方式有所了解,并從中發現問題,為教育干涉提供依據和時機。兒童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將自己的真實感受和自然行為方式表露出來,這是學校教育了解真實的兒童的機會。

2.學校教育“有所為”,是指:

學校對日常生活中的兒童的了解不能采取監視等制度化的方式,應該走日常的路子,即在與兒童一起過日常的生活中加以了解。

對兒童日常性的生活總體上應順其自然,但也并不排斥適度干預。但干預應該用在問題和危機出現的時候。比如,兒童在日常交往中受大眾傳媒和成人世界的影響,可能會給同伴取各種各樣的外號,這種外號對一些兒童的傷害有時可能超出我們的想象,這時候,干預是必不可少的。當然干預并不一定都是直接干預,也包括對制度化的學校生活的反思。比如兒童語言交往中出現了說臟話,污蔑別人等,這種情緒傾向時,教育者就應該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并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

3.對日常形式的借用

學校教育的很多活動可以采取兒童所喜歡的兒童方式來進行,借助兒童天性樂意為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來影響兒童,使其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和影響。有時,一個游戲比一籮筐的語言教導和苦口婆心的規勸更有效。比如,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引導學生談談父母是怎樣關心你的,你有什么感想,你打算怎么做等問題,提倡幫父母做一件等,要比教師的多次的長篇大論,效果好得多。

簡而言之,學校的德育教育沒有固定的模式,內容也不可能囊括學生的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要認識到學生是一個活生生具有獨立性的人。教育者要緊密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習慣,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考慮學生原生道德基礎,找到恰當得切入點,注重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滲透,從培養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做起,才能達到形成良好品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