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識字量漢語水平的重要參考論文

時間:2022-07-16 04:25:00

導語:大學生識字量漢語水平的重要參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識字量漢語水平的重要參考論文

關鍵詞:留學生識字量抽樣測試對外漢字教學中國論文職稱論文

[摘要]本文報告對某大學部分中高級留學生識字量抽樣測試的目的、內容、方法、結果及其對教學的啟示。文章認為,識字量是反映一個人漢語水平的重要參考數據,應該成為教材編寫、班級劃分、教材選擇和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之一。

測試結果顯示:中高級留學生綜合識字量偏低;對漢字字音掌握較好,對字形掌握最差;對甲、乙兩級漢字掌握不扎實;漢字文化圈學生在識字量方面有明顯優勢,但高級階段優勢大幅度下降;華裔學生識字量遠低于非華裔學生。作者根據測試結果,對如何提高學生識字量提出了相應的建議。01測試緣起一般來說,學習掌握漢字的過程是識字,具有識讀、書寫、理解使用漢字的能力也是識字,本文的識字指的是后一種意義的識字。這后一種識字又有狹義、廣義之分。漢字有形、有音、有義,學習漢字就要學習掌握漢字的形、音、義。狹義的識字,指能讀出某些漢字的讀音;廣義的識字,指掌握某些漢字的形、音、義,即會讀、會寫、會用。本文的識字指的是廣義的識字。一個人的識字水平具體表現在會讀、會寫、會用漢字的數量,即識字量。一般人對漢字形、音、義的掌握是不平衡的,會讀、會寫、會用的字數多寡不同,可以為分音、形、義3類單獨計算識字量,也可以取音、形、義各類識字量平均計算出綜合識字量。識字量是反映一個人漢語水平的重要參數,是教材編寫、學生分班、教材選擇和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之一。長期以來,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從整體設計、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到水平測試,都沒有對學生識字量問題給與足夠的重視,沒有對不同階段留學生應達到什么樣的識字量提出明確的要求。1992年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語水平考試部的《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對中高級階段留學生應該達到的識字量有了一個籠統的規定:“對對外漢語教學來說,基礎及基礎后階段要掌握常用字2000-2200,高級階段應掌握常用字和次常用字700-900,這樣共掌握常用字和次常用字2900”。[1]2002年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了《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大綱》(長期進修)、《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言專業教學大綱》,開始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對外漢語教學的漢字教學目標做出具體規定。《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大綱》(長期進修)規定:“初級階段漢字共1414個,中等階段漢字共700個,高等階段漢字共491個。”[2]《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言專業教學大綱》規定:一年級學習漢字1491個,其中一級字795個,二級字696個;二年級學習漢字545個;三年級學習漢字467個。[3]雖然這幾個大綱在總識字量和各階段識字量的規定方面還很不統一,但畢竟有了可供各取所需的依據。不過到目前為止,國內對外漢語教學忽視識字量現象仍普遍存在,教材編寫、學生分班、課堂教學都不太考慮學生識字量。

即使想考慮也無從考慮起,因為一般來說,教師不知道學生大概識多少字,學生也不知道自己大概識多少字。為了能對學生識字量心中有數,2001年3月下旬,我們在某大學5個中高級班42位長期進修留學生中進行了一次識字量測試,并取得一些有參考價值的數據,現總結報告如下,供同行們參考。11測試目的本測試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以下幾方面情況:(1)中高級留學生綜合識字量(即讀、用、寫三會的綜合識字量)。(2)中高級留學生對漢字形、音、義三者掌握情況。(3)中高級留學生對甲、乙、丙、丁4個級別漢字掌握情況。(4)不同文化背景留學生識字量情況。21測試內容和方法211測試題目設計21111題型測試題型共3種:A.為漢字注音。本題測試學生對漢字讀音的掌握。考慮到“聲母和韻母是由音質音位構成,聲調由非音質音位中的調位構成”。[4]聲母、韻母、聲調三者在決定字音時作用不同,聲母和韻母是區別一個音節與其它音節最本質的因素,不能錯,而聲調錯誤在很多情況下可以寬容。故對聲母、韻母錯誤從嚴,無論聲母錯誤還是韻母錯誤,均視為整字錯誤;對聲調錯誤從寬,4個聲調錯誤算一個錯字。B.用指定漢字組復音詞語。本題測試學生對漢字字義(用法)的掌握。如果其它用來組詞語的字不會寫,可以使用漢語拼音代替或寫同音字,以半對計算得分。C.根據拼音填寫漢字。本題測試學生對漢字字形的掌握。考慮到漢字同音字多,也考慮到留學生基本是以詞帶字或字詞連帶記憶的習慣,為確保不因同音字引起答案歧義,也為給學生提供記憶的線索,題目給出一定語言環境———與測試字搭配構成復音詞語的另外一個漢字。21112題目難度所謂難度,第一是從常用度方面考慮,常用度越低就視為越難。《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依常用度分為甲、乙、丙、丁4個級別,難度遞加。本測試每一種題型題目的難度亦分為甲、乙、丙、丁4個級別。分別測試學生對甲、乙、丙、丁各級漢字形、音、義的掌握情況。第二是從各題型具體情況考慮,盡量使難易度符合漢字實際情況。在測試字音(讀)的題目中,主要考慮3點:(1)在測試字中沒有表音偏旁的字不能超過20%;(2)作為測試字的形聲字,其表音偏旁整體表音率處于正常狀態①;(3)避開多音字。在測試字義(用法)的題目中,重點考慮測試字參與構成詞語的能力,一般盡量選擇構成常用詞語較多的字,同時考慮使測試字表義偏旁表義率處于正常狀態②。

在測試字形(寫)的題目中,主要考慮兩點:(1)結構繁簡程度符合漢字結構的實際情況;③(2)避開同音異形詞。21113選字從《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甲、乙、丙、丁4個級別的字表中隨機選字。為題目更加合理(如合理控制測試難度),略作調整(具體做法是將原來隨機選定的某字更換為同列的上一個字或下一個字)。21114分數分配每一題型40分,3種題型總計120分。每一題型中有4個小題目,每個小題10分,每個字2分。21115題量為簡便易行,3種題型共考60個字,每一題型20字。21116考試時間限15~20分鐘完成。212測試對象選擇測試對象是北京某大學對外漢語教學中心長期進修生。中級班選一個最低班(7班),一個最高班(15班),一個中等水平班(12班),高級班選一個最低班(17班),一個最高班(20班)。①在確定測試班時,除考慮學生整體水平外,還注意學生國別的多樣性。213識字量計算方法卷面總分120分,根據得分折合識字量,滿分識字量為2905字。由于甲、乙、丙、丁各級漢字數量不同(分別為800、804、601、700),平均每1分折合的識字量也不同。測試字音、字義、字形的三類題目各40分,分類計算識字量時,甲級字每1分折合80字,乙級字80140字,丙級字60110字,丁級字70字。測試甲、乙、丙、丁4級字的題目各30分,分級計算識字量時,甲級字每1分折合26167字,乙級字26180字,丙級字20103字,丁級字23133字。具體計算公式為:21311分類識字量計算公式:掌握讀音字量(字)=80×甲級字讀音得分+80140×乙級字讀音得分+60110×丙級字讀音得分+70×丁級字讀音得分掌握字義字量(字)=80×甲級字字義得分+80140×乙級字字義得分+60110×丙級字字義得分+70×丁級字字義得分掌握字形字量(字)=80×甲級字字形得分+80140×乙級字字形得分+60110×丙級字字形得分+70×丁級字字形得分綜合識字量(字)=(掌握字音字量+掌握字義字量+掌握字形字量)÷321312分級識字量計算公式:甲級字識字量(字)=26167×(字音得分+字義得分+字形得分)乙級字識字量(字)=26180×(字音得分+字義得分+字形得分)丙級字識字量(字)=20103×(字音得分+字義得分+字形得分)丁級字識字量(字)=23133×(字音得分+字義得分+字形得分)綜合識字量(字)=甲級字識字量+乙級字識字量+丙級字識字量+丁級字識字量214測試結果統計分類分級輸入成績,列出中高級學生識字量測試結果總表、各班學生識字量測試結果表、中級班漢字文化圈與非漢字文化圈學生識字量測試結果表、高級班漢字文化圈與非漢字文化圈學生識字量測試結果表、中級班華裔與非華裔學生識字量測試結果表、高級班華裔與非華裔學生識字量測試結果表。為使數據盡可能準確,除各表最后結果數據取整數外,其它數據保留到小數點后兩位,數據計算誤差在1個字以內。

31各項測試結果及值得注意的情況311人均綜合識字量統計結果及值得注意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情況:(1)由低班到高班,學生識字量呈層級上升趨勢。說明從識字量角度說,現在班級劃分相對合理。(2)中級班人均綜合識字量僅1000字,最低班7班識字量僅656字;高級班綜合識字量為1616字。按一般標準,中級班學生的識字量至少應達到《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大綱》(長期進修)規定的初級階段1414字,高級班學生的識字量至少應達到《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大綱》(長期進修)規定的2114字,或達到《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所規定的2000-2200字。看來無論中級班還是高級班,其識字量均與大綱的規定有較大距離。312對漢字音、義、形掌握情況統計結果及值得注意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情況:(1)無論是中級班學生還是高級班學生,掌握最好的是字音(讀),其次是字義(用),最差的是字形(寫)。(2)與中級班學生相比,高級班學生掌握字義的字數接近掌握字音的字數。313對甲、乙、丙、丁4個級別漢字掌握情況統計結果及值得注意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情況:中級班音、義、形三會的甲級字只占甲級字的65%(高級班也只有83%),乙級字只有35%,而丙級字、丁級字分別為23%和9%。314漢字文化圈學生與非漢字文化圈學生識字量統計結果及值得注意的情況③值得注意的情況:(1)中級班非漢字文化圈學生人均綜合識字量約為漢字文化圈學生人均綜合識字量的2/3;高級班非漢字文化圈學生人均綜合識字量約為漢字文化圈學生人均綜合識字量的4/5。(2)在對漢字音、義、形的掌握方面,中級班學生,都是掌握字音的字數最多,其次字義,再次字形;高級班漢字文化圈學生掌握字義的字數最多,其次字音,再次字形;高級班非漢字文化圈學生仍是掌握字音的字數最多,其次字義,再次字形。(3)在對甲、乙、丙、丁4級掌握方面,漢字文化圈學生在識字量方面的優勢,主要在高級別字(特別是中級班)。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中級非漢字文化圈13名學生中,屬于7班、12班、15班學生人數分別是4人、5人、4人;高級非漢字文化圈11名學生中,屬于17班、20班學生人數分別是5人、6人,均比較均衡。而在中級班漢字文化圈11名學生中,屬于7班、12班、15班學生人數分別是6人、2人、3人,最低的7班中6人,占漢字文化圈學生的55%;在高級班漢字文化圈7名學生中,屬于17班、20班學生人數分別是5人、2人,最低的17班占5人,占漢字文化圈學生的71%。因此,統計表中顯示的漢字文化圈學生平均識字量,顯然低于其實際識字量。如果各班參加測試人數相等的話,中級班漢字文化圈學生識字量優勢還會增大。315華裔學生與非華裔學生識字量統計結果及值得注意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情況:(1)非華裔學生識字量水平在中級階段高于華裔學生,在高級階段遠高于華裔學生。(2)在對字音、字義、字形掌握方面,非漢字文化圈學生的識字量優勢,以字形掌握最為突出。(3)非華裔學生對甲、乙、丙、丁四級漢字掌握的優勢,隨字級升高而加大。

此外,需要特別說明兩點:第一、中級班兩位華裔學生1人在12班,1人在15班,高級班六位華裔學生4人在17班,2人在20班,分布不均勻,且中級班華裔學生比例太小測試成績和比較結果的可信度偏低。第二、中級班華裔學生人均乙級字識字量為308字,非華裔學生人均乙級字識字量為277字,與華裔學生識字量普遍低于非華裔學生識字量的情況不合,似當視為例外。測試結果可以給我們以下一些啟示:(1)測試結果顯示,中高級學生識字量與《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大綱》(長期進修)規定的識字量指標有較大距離(見表1)。這說明我們的初中級漢語教學未能完成好識字教學任務。其首要原因當是沒有把一定的識字量作為教學追求的目標。要改變學生識字量低的現狀,必須將上述兩個大綱規定的各教學階段識字量作為教學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同時加強識字教學的研究,努力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教師不了解學生的識字量,學生也不了解自己識字量的狀況應該改變。(2)測試結果顯示,中高級學本

生對字音(讀)、字義(用)、字形(寫)的掌握,字形(寫)一項成績最差(見表2)。可見,在中高級階段,雖然學生漢字書寫已基本過關,漢字教學要以字音和字義為重點,但不能忽視漢字形體教學。尤其是學習生字的時候,不經過認真書寫,是很難記住字形的。而且書寫漢字不僅有利于掌握字形,也可以加深對字音、字義的記憶。因此,盡管中高級漢字課不能把字形教學作為重點,但也不能置于可有可無的地位。(3)從中級班學生對甲、乙、丙、丁4級漢字掌握的情況看(見表3),學生在基礎階段掌握甲、乙兩級漢字的比例不高,而丙、丁兩級不該掌握的漢字已認識不少,而且漢字文化圈和非漢字文化圈學生在這方面的差別不大。這說明國內外基礎漢語教材對丙、丁兩級漢字的控制不夠,而甲、乙兩級漢字的教學還不夠扎實。這個問題應引起注意。(4)漢字文化圈學生在漢字學習中是有較強優勢的,尤其是初級階段。但測試結果顯示,到了中高級階段,這種優勢呈明顯下降趨勢(見表4)。因此,應該在高級階段提醒漢字文化圈學生,不要忽視漢字的學習。否則,他們將失去這方面的優勢。(5)測試結果顯示,華裔學生的識字量水平遠低于非華裔學生(見表5)。雖然由于參加測試的華裔學生比例小,且分布不夠均勻,這一結果的可信度要打一定折扣。但據許多漢語教師反映:相當一部分華裔學生聽說能力很強而書面讀寫能力差得多。這一反映支持本測試結果。華裔學生讀寫能力普遍落后于聽說能力的問題,影響著華裔學生漢語水平的提高,也給教師的教學帶來很大困難,應當引起重視。為華裔學生提供針對性漢字教學,大力提高他們的識字量,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良策。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符號體系,要學習漢語,特別是要獲得漢語讀寫能力,必須學習漢字;要把漢語學好,必須盡可能系統熟練地掌握相當數量的漢字。一般來說,識字量是一個人漢語水平的重要標識之一。一個人的讀寫能力,與他的識字量是成正比的。這就要求漢語教學必須有目標、有計劃地教學生識字,越多越好。當然,這要有個前提,就是要對學生已有的識字量心中有數,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漢字教學與學生的識字水平相適應,否則就難免帶有盲目性。然而,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迄今為止,似乎還沒有人對留學生進行識字量測試,這說明我們的對外識字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盲目的。為了盡快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整體水平,必須盡快改變對學生識字水平茫然無知的局面。為此,我們做了本次識字量測試的嘗試。由于缺少經驗,本次識字量測試在題目設計、評分標準等方面考慮得還不很周到,統計方法也有值得再研究之處,而且為了簡便易行,測試的字數少,測試人數也不多。現在我們將這次識字量測試的情況報告給關心漢字教學的同行,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語水平考試部1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S]1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1

[2]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1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大綱(長期進修)[S]1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1

[3]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1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言專業教學大綱[S]1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1

[4]葉蜚聲,徐通鏘1語言學綱要[M]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1

[5]施錫銓1抽樣調查的理論和方法[M]1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