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介體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18 03:43:00
導語: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介體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介體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作用于客體的“橋梁”。隨著社會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介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不斷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內容不斷豐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介體具有開放性的結構。充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介體開放性結構特征,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均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介體;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開放性結構
從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的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思想政治教育介體、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與思想政治教育環體。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介體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為達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對思想政治教育客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所傳輸的有效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聯結紐帶”。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思想政治教育介體也不斷豐富、更新,甚至出現了從未有之的“新介體”,其原因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介體具有開放性結構特征。充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介體開放性結構特征,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從思想政治教育介體的哲學內涵出發來探究其根源。
從中介的詞源意義來看,“中”有跟四周距離相等,在范圍內,不偏不倚等含義;而“介”字主要是指在兩者之中,如介紹,媒介,介質等。“中”與“介”連接在一起合成一個詞組,其基本內涵應該是中間、媒介、聯結的意思,人們一般使用其“在中間起媒介作用”的含義。
中介概念在黑格哲學體系中是最常用的,黑格爾哲學體系是用中介運動聯系起來的宏大的“哲學大廈”。正如黑格爾所言:“不論在天上,在自然界,在精神中,不論在哪個地方,沒有什么東西不是同時包括直接性和間接性的。”在黑格爾哲學體系中,起始點是“存在”,但“存在”不具有“本質性”的特征,只是事物外在的、豐富多樣化的表象。而它的“質”隱藏在“存在”后面的“他物”中,“這種認識是間接的知,因為它不是直接在本質那里、本質中,而是從一個他物、從‘有’開始,并且要通過一條先行的道路,即超出‘有’之外,或者不如說進入‘有’之內的道路。由于‘知’先從直接的‘有’使自身內在化,它才通過這個中介找到了本質”。…即,“直接的有”是從“知”到“本質”的中介。
恩格斯把“中介”置于進化論和辯證法的理論背景下來理解。他認為,絕對分明的和固定不變的界限是和進化論不相容的——甚至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之間的界限,也不再是一成不變的,魚類和兩棲動物之間的也是一樣的……,“非此即彼!”是越來越不夠用了。……一切差異都在中間階段融合,一切對立都經過中間環節而相互轉移……辯證法的思維方法同樣也不知道有什么嚴格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普遍絕對的“非此即彼”。除了“非此即彼”又應在適當的條件下承認“亦此亦彼!”并使對立方通過中介而相互聯系起來。恩格斯把“中介”理解為“中間階段”,“中間環節”,運動方式是“過渡”。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原理,我們還可以從“一分為二”與“一分為多”的關系來剖析中介的內涵。事物是對立統一的,但同時整個世界又是多樣性的統一。在事物本質層面上表現出“一分為二”,“非此即彼”的性質;而在事物客觀存在的表現形式上,卻呈現出多樣性的局面,即“一分為多”。事物的本質屬性是“一分為二”,這是不容置疑的,但事物的對立雙方始終處于不斷運動,互相轉化的動態變化中。對立雙方的聯系、運動、轉化,不是憑空發生的,因此,只有借助于“一分為多”中的“多”。“多”即是對立雙方相互轉化的聯結紐帶,也是事物相互轉化的基礎條件,(同時也是事物多樣性的外在表象)在這個意義上,“多”也就具有了“中介”或“介體”的內涵了,而且,這個介體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從上述的這個意義上而言,介體的開放性結構特征,本質上是由其哲學上的先天性特征所決定的。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介體具有開放性結構特征的最根本的原因。
在一個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案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與客體是已知的,是確定的;但思想政治教育的介體相對于確定的主體、客體而言,又是不確定的;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對于介體有多種選擇。例如,一位教師對一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是一對一的面談方式,可以是家訪的方式,還可以通過電話或是網絡聊天的形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介體選擇的多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介體開放性結構特征的外在表現形式。同時,我們必須注意到,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介體”會不斷涌現出來。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介體具有開放性結構特征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如前所述,中介的本質就是“一分為多”中的“多”。從哲學層面上而言,介體本身必定不具有單一性、確定性與絕對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欲作用于介體時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及有效信息,隨著外在條件地不斷變化發展而不斷豐富。同時,中介作為主體與客體相互轉化的條件,為滿足兩者之間相互轉換的需要而不斷地組合與重構;始終處于運動發展的動態變化之中,舍棄阻礙發展的因素而吸收發展需要的因素為己所用。簡言之,“外力”的作用與“內力”的需要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介體形成一種開放性的結構特征。
第二,這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自身發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即教育者,為實現預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除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之外,還需要掌握大量的教育信息與新穎、科學、合理、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在這個層面上,迫使思想政治教育介體為滿足主體的需要,進行自我調節與更新。這種變化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需求這一外力作用下完成的,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介體具有開放性的結構特征才能滿足這種需要。
第三,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傳媒載體的出現,是導致思想政治教育介體具備開放性結構的直接原因。簡言之,新的傳媒載體的出現,為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例如,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為達到教育目的而進行溝通交流,而新傳媒載體的出現,使教育者有了更多的選擇。例如,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新交流模式”為教育者提供了新的教育載體途徑。思想政治教育介體只有具備一種開放性的結構才能吸納因科學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新式傳媒載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介體必須是開放性的結構。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可能存在“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情況,究竟哪條道路是最便捷的呢?究竟搭載什么樣的“交通工具”是最高效的呢?這是思想政治教育介體開放性結構特征所帶來的直接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介體”的研究,以便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工作提供科學合理的理論指導。
第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介體”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內部結構的整體概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思想教育過程中形成“介體始終處于動態變化中”的思維。
第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介體具有開放性結構特征,隨著社會發展與科學技術進步,各種“新介體”不斷涌現出來。只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介體”的研究,尤其是集中力量對“新介體”進行重點研究,才能為實踐工作及時提供理論指導。面對“新介體”,不該回避,借用其優勢為我所用。
第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介體”的研究有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與職業素質。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及時掌握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新介體”,是有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預期目標的重要條件之一。
第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介體”的研究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需要。集中有限的資源,專著于“介體”研究,并將研究成果運用于實踐工作,才能打通“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通道,節約成本,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預期目標。
- 上一篇:構造企業信用機制探討論文
- 下一篇:信用卡詐騙犯罪司法認定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