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業大學的文化建設論文

時間:2022-07-19 06:42:00

導語:西北農業大學的文化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北農業大學的文化建設論文

摘要: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突出強調了加強文化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極端重要性,對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了全面部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注重繼承傳統、立足現實、凸顯特色,不斷地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凝練大學精神,培育創新人才,為引領學校的進一步發展,推進社會文化進步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關鍵詞:文化建設;大學精神;創新文化;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一、引言

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要充分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十七大報告中突出強調了加強文化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極端重要性,對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了全面部署。這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當今時展趨勢和我國文化發展方位的科學把握,體現了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支撐;文化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顯著標志。加強文化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客觀要求。教育與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文化以教育的方式世代綿延、生生不息;教育以文化的指引不斷前進、持續發展。大學,作為一種功能獨特的文化機構,注定要承載神圣的文化使命。面對各種文化思想相互激蕩的大潮,面對社會文化生活多樣活躍的態勢,面對人民群眾日益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全社會求知求樂求美的強烈愿望,大學如何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二、大學精神及大學精神衰微的原因

文化的核心在于精神。隨著時代的變遷,任何物化的東西都會消逝,只有精神的力量是永恒的,精神支撐人類追尋幸福、自由、文明,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對經濟的發展最終是為了滿足精神的需要,充實人內心的世界。人需要精神,大學更需要精神。古代大學是哲學思維的場所,中世紀大學是傳播人文知識和道德真理的圣殿,如今,大學雖然走出“象牙塔”,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服務社會的重要力量,但真、善、美仍然是大學永恒的追求。“大學圍墻淡出,但大學精神永存”。

大學精神是指大學以擬人格化所表現出來的精神氣質,是在校園傳統文化基礎上,通過校園文化主體的實踐活動并經過歷史的積淀、選擇、凝聚、發展而形成的,是校園精神文化體系中高度成熟并業已被全校師生員工一致認同的主體精神文化。

從哲學層面看,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理想目標、精神信念、價值取向的理性匯聚,是學校辦學理念、育人方針、學術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學抽象;從文化學的層面看,大學精神是校園精神文化的最高境界,統領校園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大學的靈魂、理想之所在,內涵批判精神、創新精神、求真精神、研究精神等;從教育學的層面看,大學精神內化為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大學教師的文化素養、大學校長的文化自覺意識,折射出的獨特感染力、凝聚力、約束力和輻射力,極大地影響著校園人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品格行為等的養成;從歷史的角度看,大學精神不是一朝一夕鑄就的,它是大學在長期的辦學歷史中積淀、選擇、凝聚、發展而成的,是大學主體進行價值判斷、價值取向和價值認同的自然結果;從社會的角度看,大學精神是大學尊嚴和價值得以實現的支撐,是大學文化格調、文化品位的本源,社會公眾對一所大學的認同從根本上來說是對一所大學辦學理念、管理模式、辦學成效以及其對社會影響力的肯定,而這些無不以大學精神為基礎和引領。所以說,大學精神“具有相對于政治組織體制而言的獨立性,相對于意識形態而言的自由性,相對于組織化社會自我確認特性而言的批判性,相對于重視功利的社會習性而言的創造性與傳授知識的超脫性,相對于社會分工專門定勢而言的包容性”。

然而,當大學走出象牙塔,越來越走近社會政治、經濟舞臺時,在與世俗、功利的較量中,大學精神卻逐漸衰微了,主要表現為:

1.人文精神失落。人文精神是蘊含在人文科學之中的普遍價值觀念,是對人類生存意義的拷問,是對人類存在價值的肯定,是對人性自由的釋放,是對人類權利的維護,是對至善、至美精神境界的追求。人文精神體現了一種對人的存在、發展的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人們常常用“有知識,沒文化;有技能,沒素質”來評價當代的大學生,歸根到底是由于我們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忽視了人文精神的塑造。

2.辦學功利化。高等教育要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是現代大學的一大職能,但是大學不能跟著市場走,市場經濟的過多介入,必然導致大學產生急功近利的傾向。大學要體現出一定的文化格調和文化品位,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大學要創造新的人類文明就要為了真理而追求真理,追求真理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它天然地反對功利,與社會即時的、功利的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3.學術世俗化。一個民主、文明、公正的社會不能沒有一個相對獨立的、享有一定學術自由的、不屈從于任何外在權威并能夠擺脫任何外在誘惑的精神氣質的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的存在。否則,社會創新和發展的動力就會受到削弱,社會就會流于鄙俗,成為人欲橫流、精神頹廢和理想黯淡的名利場。而在世俗文化的沖擊下,抄襲、剽竊等學術腐敗現象卻使大學陷入了誠信危機之中。

4.校園文化庸俗化。在社會體制轉型的時代背景下,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的沖擊下,沒有大學精神的支撐和引領,校園人的價值選擇顯得無所適從。快餐文化、速食主義、拜金享樂、唯西方為上代表了一部分大學生的心態和行為模式。

5.發展趨同化。一所大學的精神同這所大學獨特的歷史、地理、文化環境有密切關聯,是國家意志、社會趨勢與學人精神相互融合的結晶。這就注定大學精神具有濃厚的獨特性,因此才能彰顯出一所大學的形象、特色、風格和水準。譬如我們常聽到的“北大之創新,清華之嚴謹,南開之篤實,浙大之堅韌”,便是人們對于這些國內著名學府所特有的精神概括。而現今我國諸多高校的發展有趨同化的現象,沒有獨特的大學精神為引領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大學精神

大學以其博大、精深、理想、價值、智慧等精神特質超越了世俗的功利物欲,捍衛著人類的理想信仰。大學是人類文明的精神家園,不斷地凝練大學精神,才能固守好我們的精神家園。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坐落于我國的農業硅谷——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楊凌,是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由教育部與農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和陜西省共建,是我國目前農、林、水學科最為完備的高等農業院校。學校現為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也是全國設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經過70多年的歷史沉淀和積累,學校秉承了“誠樸勇毅”的校訓精神,結合新時代“熱愛楊凌、扎根基層、無私奉獻”的楊凌精神,圍繞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辦學特色,不斷凝練大學精神,培育創新人才,推進學校的縱深發展。

(一)繼承傳統——大學精神的積淀和延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我國西北地區現代高等農業教育的發源地。在“建設西北”、“開發西北”的呼聲中,由著名愛國人士于右任先生、楊虎城將軍于1934年選址中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楊陵,創辦了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1999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同處楊凌的原西北農業大學、西北林學院、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陜西省農業科學院、陜西省林業科學院、陜西省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單位合并組建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學校的建設與發展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與關懷。、、喬石、朱镕基、李瑞環、吳邦國、、賈慶林、曾慶紅、黃菊、吳官正、李長春、回良玉、吳儀、陳至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來校視察,李嵐清曾6次抵校視察,對學校改革、建設與發展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特別是2004年4月1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視察學校并與專家、教授座談,提出學校“要圍繞發展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大任務,求真務實,頑強拼搏,竭誠奉獻,開拓創新,攀登農業科技高峰,為促進農業的發展,為實現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使全校師生深受鼓舞。

建校73年來,學校始終堅持以農為本,強農富民,以推進我國旱區農業發展為己任,在西北大地譜寫了一曲曲“教稼之歌”。學校在長期的發展中,積淀形成了“民為國本,食為民天;樹德務滋,樹基務堅”的優良傳統。一代代師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秉承“誠樸勇毅”之校訓精神,心懷社稷,情系蒼生,行當代“教民稼穡”之為,使學校的優良傳統得到了繼承和延續、發揚和廣大。

(二)彰顯特色——大學精神的獨特亮點

長期以來,農業高校面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社會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由于人才的培養模式陳舊、專業劃分過細、課程結構單一等問題,使得在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多數是“窄深型”的專才,這樣的人才知識面和實踐視野狹窄、基礎薄弱、適應性差,與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業發展的節奏不協調。現代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的是基礎厚實、專業面寬,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具有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的人才。因此,學校在教學改革中努力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將教學、科研和產業三要素優勢互補、緊密結合,形成更大的教育系統——產學研一體化的教育系統,將“深窄專家型”培養目標變革為“廣適通才型”培養目標,重視人才綜合素質和適應能力的提高,培養全面發展的“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普適型農業科學研究人才、農業工程技術人才、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其他各類人才。

產學研緊密結合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73年一脈相承的鮮明辦學特色。學校植根于中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以服務旱區農業為己任,實現了“教學、科研、推廣有機互動,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協調發展”的良性發展機制。在產學研緊密結合辦學思想的統領下,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深入開展,使大學精神彰顯出獨特的風貌。學校合并組建后,在教育觀念上轉變了教育人才觀,樹立以人為本理念,按照“厚基礎、強實踐、重創新”的要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轉變教育質量觀,樹立全面素質教育理念,推動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在辦學思路上,堅持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建立厚基礎、寬口徑、強專業、重實踐、多層次的培養體系,使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為國家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學校堅持以“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為宗旨,形成了以產學研緊密結合為特色,以科技支農、科技下鄉為主體,以文化教育下鄉為輔助,以“綠色營精神”為支柱,以“博士+碩士+本科”模式組隊的社會實踐新格局,通過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升了社會服務功能,增強了學生“學農、愛農、扶農”意識。

(三)凝練楊凌精神——大學精神的進一步深化

2007年4月18日,榮獲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著名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友李振聲重返母校,為廣大師生作了題為《學習•實踐•創新》的報告。作為曾在楊凌工作生活31年的老一輩科學家,李振聲院士深情回憶了幾代知識分子扎根楊凌為祖國農業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提出要認真總結“楊凌精神”,并欣然題詞“楊凌精神代代相傳”與師生共勉,其情之切,其意之深,令人感動,發人深思。“熱愛農業,扎根基層,艱苦奮斗,做出貢獻”的“楊凌精神”得到了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廣大師生的熱烈響應,一場“向李振聲院士學習,發揚楊凌精神”的活動在全校范圍迅速展開。廣大師生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對楊凌精神做出了最好的詮釋,使大學精神得到進一步的深化。

建校73年來,學校始終緊扣“三農”發展的主題,堅持走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辦學道路。廣大師生始終堅持“民為國本,食為民天”的信念,心懷社稷,情系蒼生,承遠古農神后稷之志,行當代“教民稼穡”之為,以推進旱區農業發展為己任,為我國農業及農業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學校高度重視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到西部、到祖國需要的地方施展才華、建功立業。自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實施以來,學校連續四年報名和錄取人數均位于陜西省高校之首,并且學校畢業生以其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吃苦耐勞的品質獲得了地方干部群眾的認可,涌現出各級先進典型20多人。

(四)培育創新文化——大學精神的發揚光大

“會中外學術有容乃大,凝古今正氣無欲則剛。”大學是堅持人類道德風尚、文化希望、科學理想之價值使命的重要場所,再也沒有其他社會機構能夠取代大學而承擔探求真理、弘揚正氣的文化重任了。正如有人所言:大學不僅應該是人類智慧的大腦,人類思想感情的寶庫,還應該是人類照亮黑暗、驅逐愚昧的良知和火把,是反映時代的脈搏和人間噴薄而出的浩然正氣,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膽識、勇氣、志向和智慧。因此,學校著力構筑創新理念的精神文化,大力弘揚四種精神:一是崇尚學術,探索真理;二是大膽質疑,敢于批判;三是追求個性,求新求異;四是勇于嘗試,勤于實踐。學校以創新教育觀貫穿校園文化建設的始終,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獨立創新、批判求真精神,使大學精神得以發揚光大。

為鼓勵和激發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學校專門成立了大學生科技創新指導委員會,設立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以項目方式支持大學生參與課外科技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科技創新的熱情。為充分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學校構建了三大類實踐教學平臺,一是打破二級學科界限,根據學科相近原則構建了9個校級實驗教學中心和38個院級教學實驗室;二是與國家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入區企業結合,構建區域化實踐教學平臺;三是以技術服務為紐帶,在楊凌區外分層次、分區域,按專業特點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搭建校外實踐教學平臺。通過這三類實踐教學基地,使學生在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和綜合生產實踐三個層次上得到系統訓練,激發了學生勇攀科學高峰的斗志,充分提升了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五)引領社會前進——大學精神的升華

人類社會的每一次轉型,社會生產力的每一次進步,都伴隨著相應的文化變革。對文化來說,其生命在于它不斷地進步與創新,只有不斷更新的文化才能源遠流長。沒有文化的更新和創造,就沒有文化的真正發展。大學作為人類最純潔的精神家園,是創造并培育先進文化的中心,始終輻射、影響、引領著社會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大學是國際文化和學術交流的中心,大學是大師云集的場所,大學學術自由的傳統可以激發文化創造的熱情。大學以其優越的條件和獨特的地位在文化創造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大學引領社會文化發展的功能與大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功能互相配合、互為支撐,對社會的發展產生著深遠的綜合作用。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十分注重發揮文化對社會的輻射作用,著力提升學校在社會上的認可度,使大學精神得以發揚光大。學校突出特色,建立了大學生志愿者服務隊(團)80余支,加大志愿活動的社會輻射力度。學校堅持“精心選好基地,突出科技主題,發揮學農優勢,深化思想教育”的指導思想,突出教育與服務兩個功能,扎實開展志愿服務工作。每年開展科技下鄉、社會調查、政策宣傳、學雷鋒服務、迎新系列服務、農高會志愿者服務、保護母親河行動、義務獻血等志愿者服務活動30余項,參加各種志愿服務活動的志愿者達4萬多人次。中央電視臺、陜西電視臺、《陜西日報》等媒體對學校開展的“保護母親河行動”、“大學生關注環保”等活動進行了報道。

四、進一步發展大學精神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校73年來,培育出一批批以“誠樸勇毅”為精神面貌的大學畢業生。他們以自身的行動和成就贏得了社會的認可,展現出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深厚的歷史文化和積淀,展現了大學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魅力和風采。今后,學校一定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加自覺、更加主動”的要求,順應時代和實踐的發展,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更深刻的認識、更開闊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凝練大學精神,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劉云山.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N].人民日報,2007-10-29.

[2]任劍濤.大學的主義與主義的大學[J].東方文化,1998(5):7-10.

[3]王英杰.論大學的保守性——美國耶魯大學的文化品格[J].比較教育研究,2003(3):1-8.

[4]王冀生.文化是大學之魂[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4):42-46.

[5]王革,趙修渝.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理論研究[M].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