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音樂教學運用構建主義學習論文
時間:2022-07-20 10:39:00
導語:基礎音樂教學運用構建主義學習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建構主義作為一種新的認知理論,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并被教育界廣泛接受,逐漸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本文通過對建構主義的墓本教育理念及建構主義的學習方式對基礎音樂課堂教學的理論指導意義的闡述,進一步論述了建構主義學習方式對基礎音樂教學的影響。
一、建構主義
近年來,一種新的認知理論—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又被譯作結構主義,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并被教育界廣泛接受,逐漸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了。建構主義源自瑞士日內瓦心理學家皮亞杰創立的關于兒童認知結構的發展理論。他提出在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并存著兩種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他認為,兒童的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的。“同化”是指學習者把外部環境中的信息納人到自身已有的認知結構中,以豐富和加強原有的思想傾向和行為模式,即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乙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內的過程;“順應”是指學習者已有的認知結構與新的外界信息產生沖突,原有的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信息,引發原有的認知結構進行調整、變化、重組、改造,從而建立起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即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兒童的認知結構就是在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立起來,并在“平衡—不平衡一3-3,浙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建構主義是~種認知理論,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也是世界認知領域的發展趨勢。
二、建構主義學習方式對基礎音樂教學的影響
建構主義的基本教育理念適應時代的發展和新的教育環境的需要,逐漸滲透到各個學科的教學實踐中去。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對基礎音樂課堂教學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和哲學意義上的方法論。
1.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對基礎音樂教學具有深刻的理論指導意義。建構主義的知識觀認為,知識并不是對現實世界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科學的知識包含真理性,但不是唯一的標準答案。知識并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而是需要學習主體針對具體情況進行再創造。知識不是對外在世界特征的某種真實的復制,而是個體的建構。建構主義的這種理論推斷將知識定位在一種可探索的范圍之內,回答問題的空間就增大了,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對基礎音樂教學具有深刻的理論指導意義。在所有的藝術門類中,音樂藝術最不善于再現客觀世界,它善于運用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來表現客觀世界。音樂藝術所用的藝術材料是轉瞬即逝的聲音,它對客觀世界的表達只能停留在一種表意的感情方式上,不可能像文學藝術和繪畫藝術那樣詳盡地描繪世界。音樂藝術所揭示的世界不是大自然客觀地摹寫,也不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真實表征,它具有強烈的不確定性和多義性以及非語義性。根據建構主義的知識觀以及音樂藝術的本質特征,在基礎音樂課堂教學中要開展散發性思維教學、想像性思維教學、質疑性思維教學,允許學生對同一首音樂作品給出不同的判斷結果。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不要在課堂上過早地下結論,否則就會禁錮了學生的想像力,失去了音樂藝術的真正魅力。音樂教師要把思考留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展開想像、討論和探索,真正實現音樂教育的目標:讓每一位學生都變成音樂的審美者,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音樂的享受著,讓每一位學生都變成音樂的創造者。
2.建構主義的學習觀為音樂課堂教學提供了哲學意義上的方法論,使音樂課堂教學更加符合音樂藝術的規律性。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輸人、存儲和提取,而是新舊經驗之間的雙向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根據外在信息,構建自己的認識過程,學生是學習認知的主體。在音樂的基本屬性和藝術特征中,音樂藝術是一種表演藝術,音樂藝術實踐中最重要的環節是音樂表演。音樂藝術重要的表達方式是通過演唱、演奏和形體律動等表演活動來實現音樂的意義。遵循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輸人,而是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的一種積累和認知。在基礎音樂教育中,低年級兒童對于音高、節奏、音色,旋律等音樂要素的認知,不能完全依靠音樂理論知識的講述,而是通過課堂上生動有趣的音樂教學活動,如音樂游戲,形體律動等讓學生通過參與音樂的表演活動,通過感性的認知最后達到對于音高、節奏、音色等音樂要素的認知。這種理性知識的獲取,是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音樂活動來獲得,通過感性認知經驗獲得的知識才能深深植根于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建構主義的學習觀為音樂課堂教學提供了哲學意義上的方法論,使音樂課堂教學更加符合音樂藝術的規律性。
3.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強調在教學中努力創造一個適宜的學習環境,使學習者能夠建構自己的知識,倡導以學生為中,:_;。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身份為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利用“環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學習要素,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新的音樂課程標準將音樂審美價值置于課程價值的首位,新的音樂課程標準寫道:“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于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含與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并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晴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以有效地發揮,以利于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生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音樂課程標準將音樂的審美體驗價值置于音樂教育價值的首位,是真正地從音樂的本體出發,是符合音樂藝術的基本規律的科學定位。音樂的審美體驗價值的實現帶有強烈主觀性和個體的差異性。由于每一個學生對音樂的理解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審美體驗,教師對音樂的理解也只是個人主觀的感受,并不能代表學生的審美體驗。基礎音樂課堂教學中,音樂教師要針對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根據音樂內容積極營造新穎別致的課堂教學環境,在精心設計的音樂情景中讓學生充分體驗音樂帶給他們不同的審美體驗。音樂教師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通過特定情境的創設與營造,幫助學生更加自然地融人到音樂的情感世界之中,把那些抽象的音符轉化為鮮活的、更加貼近生活的形象,從而引起學生內心的共鳴,激發學生用各種形式將自己的體會感受以音樂的形式表達出來,陶冶他們的情感,增加音樂的審美體驗,進而實現音樂的審美價值。
4.建構主義教學為基礎音樂課堂教學提供了一種高屋建瓶式的教學模式,引導我們從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考慮教學方法,不要只關注結果,更要注重過程。建構主義的教學評價觀指出,在教學的過程中強調學生主動地建構知識,反對教師的傳授和灌輸;強調學習過程應以學生為中心,反對教師中心論;強調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反對“一刀切”的大一統評價方式;強調互動的學習方式,反對單項的信息交流等。在基礎音樂課堂教學中,采用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是時展對音樂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音樂課堂教學發展的趨勢,在音樂新課程推廣與實施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音樂教師要隨著音樂教學的變化,改變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教學方法以適應學生的學習。教師成為教學環境的設計者、教學的組織者、課程的開發者、知識的管理者、問題的答疑者、教學活動的合作者、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在建構主義學習方式中,教師的地位變化了,但并不意味著教師的作用降低了,相反,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音樂教師既要精通音樂專業知識,又要熟悉學生的音樂學習心理、了解音樂認知規律、掌握現代化教育技術、善于設計音樂教學環境與教學活動、有效利用并開發教學資源、能夠對學生的學習給予宏觀的指導和具體的幫助。
將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移植到基礎音樂課堂教學中來,必將打開我們的思路,提高我們對于國外教學法的認識,特別是當前音樂新課程的推廣與實施,需要基礎音樂教育工作者增強對音樂新課程的價值標準、教學理念、教學評價機制等課程改革的理解,才能改善基礎音樂課堂教學。
- 上一篇:高校青年教師崗前培訓發言稿
- 下一篇:縣三查三看教育動員大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