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與“應該自我”的關系論文

時間:2022-07-26 09:16:00

導語:學習與“應該自我”的關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習與“應該自我”的關系論文

摘要:“應該自我”是關于“我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人”的觀念,“應該自我”的信念越強烈,個人感受到的壓力就越大,從而心理越容易失衡。日常生活中,人們許多心理壓力都與“應該自我”有直接的聯系,學習應該自我和諧共處,對于維護心理健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應該自我

一、生活中的例子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受到“應該自我”的影響而導致內心失衡的例子有很多。如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要在大庭廣眾下發言或多或少都會有些緊張和焦慮,對于不是十分自信的人來說,一般不大愿意主動發言,他們體驗到的焦慮感就更強烈些。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一般認為是他們太過于擔憂自己表現的結果了,害怕表現不好影響別人對他們的評價而造成的。的確,這種解釋有一定的道理。越是擔心壞結果出現,就越容易聯想到失敗的情景,消極的聯想引發了消極自我觀念,自我觀念越消極,就更強化了對壞結果的擔心,因此容易更焦慮。從表面上看,似乎是消極的自我概念引發了焦慮的產生,但其實,消極的自我概念背后還隱藏著一個“應該自我”,它才是焦慮產生的真正“元兇”。害怕他人不好的評價,其意思是說“我應該表現好”、“我應該受人喜歡”、“我不應該丟臉”……。“應該自我”的信念越強烈,個人感受到的壓力就越大,從而心理越容易失衡。

再如,對考試焦慮的學生,往往也是受“我應該考好”,“我不應該辜負××的期望”、“我一定不能失敗”等信念影響,而造成心理壓力過大、焦慮不安的。細細去體味,你會發現,在我們做任何事時,內心總會有個“應該自我”的聲音,不斷鞭策、評價和議論我們,有時它被看成是理所應當的,又有時它隱藏得比較好,而沒有引起我們的關注。許多心理壓力的形成都與“應該自我”有關,發現這一點,對我們平衡心理的失調有極為積極的意義。

二、認識“應該自我”

“應該自我”這個概念對很多人來說或許是個新名詞,它與“理想自我”一樣,都是一個人自我概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自我”是關于“我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人”的觀念,如我應該受人尊重;我應該考試過關;我應該賺更多的錢,等等。

應該自我(oughtself)這個心理學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著名精神分析心理學家Freud的人格結構理論。Freud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構成,其中“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從自我中分化出來的人格最文明的部分,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兩個部分,它是依照社會的法律觀念、道德觀念、宗教觀念和社會習俗來行事的。可以看出,超我包含有應該自我的內容。Freud還認為只有三個“我”和睦相處,保持平衡,人才會健康發展;一旦發生沖突,引起失調,就會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

在當今心理學的研究中,正式開始對應該自我進行定義并系統研究的是Higgins(1987),他提出的自我差異理論認為,實際自我與應該自我的差異容易導致個體產生焦慮相關的情緒,如憂慮和緊張。

可見,應該自我對個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

三、學習與應該自我和諧相處

應該自我無時不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牽引著我們朝向它理想的方向發展,然而,它太過于強制、苛刻的一面,往往又容易成為我們心靈的枷鎖,束縛著我們,給我們的心理帶來許多沉重的痛苦。因此,學會與應該自我和諧共處,是引領心靈駛向健康的好選擇。

方法一:把“應該”替換為“希望”

“應該”,意味著“一定”、“必須”、“無論如何都得……”,它太過于絕對化的論斷,壓迫著人們喘不過氣來,偏離要求一點點都是不被允許的。然而,世界上哪里有什么事情是絕對的?因此,不存在什么“應該”或什么“不應該”的,人們的許多意志其實也就是一種比較美好的意愿而已。把“應該”替換為“希望”要更為合理些,如把“我應該受到他人的喜歡”改為“我希望受到他人的喜歡”,把“我應該照顧好父母”改為“我希望照顧好父母”,諸如此類,這樣一來,我們的心理便少了幾分沉重,變得平和許多。這是轉換由“應該“導致心理壓力的比較迅速的一種方法,簡單、容易操作。

方法二:允許自己犯錯

受應該自我強烈支配的時候,人往往容易變得不講道理,即苛刻的對待自己,不允許自己犯錯。似乎一次的失敗,整個人就全完了。受這種觀念的影響,個人也將陷入精神極度緊張的狀態。而心理學中著名的耶基斯一道德森法則又告訴我們,當人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時,通常又特別容易犯錯誤,表現不出應有的水準。所以,適度的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允許自己犯錯誤,反而更能讓自己以輕盈的姿態來展現自己的風采。而且,在對待失敗的態度上也不能太過于消極,失敗的意義在于它是一種學習,而非打擊自己用的靶子。

方法三:接納不完美的我

應該自我對人行為既有導向功能,也有評價功能,一旦個人的行為不能如“它”所愿,則將會遭受批評和責備,甚至會引起心理的失衡。并且,應該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的差距越大,個人所感受到的內心失衡就越強烈,這種內心的矛盾沖突若長時間得不到改善,那么個人由此引發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就增大許多了。實際上,應該自我與理想自我一樣,通常情況下總是會略高于現實自我,也就是說,現實自我總是不夠好的我、不完美的我,對此,有的人就是不能做到完全接納,在他們眼中,永遠是拿更好的自我來貶損現實自我,因而才會痛苦不堪。他們不知道,只有現實自我才能幫助自己達到更理想的我,現實自我才是最有力量的,因此,學會接納不完美的我,允許自己有不夠好的地方,更是一種生活的智慧。

方法四:降低自我控制感

受應該自我的影響,人們總是力圖達到它所期望的“應該”的狀態,甚至是當某些“應該”已經實現了,內心可能還會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你還應該……”,如此循環下去,似乎“應該”總是沒完沒了的折騰著人們。生活中,當我們完成了某些任務,我們肯定自己說“我完成得不錯”,自我肯定的同時也增強了我們自我的控制感,證明我是可以控制某些事情的。當自我控制感逐漸擴大,個體的應該自我也隨之提高,自我感受到的約束也就增強;而當自我控制感變成一種虛幻,即膨脹到不是人力之所為時,就如地震不是人力所控制的,人們就會遭受極大的挫敗,隨之而來的痛苦也將是巨大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降低自我控制感,承認自己不是“完人”,充分肯定自己已經付出了相當的努力,則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