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課程模式創新論文

時間:2022-07-29 04:24:00

導語:體育課程模式創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體育課程模式創新論文

論文關鍵詞:學校體育學分制公共體育課“三自主”課程模式

論文摘要:學分制下以“三自主”選修課為主體、必修課和課外鍛煉為補充、競技訓練課為拓展的公共體育課程模式,優化了課程整體結構,增加了體育學習的時間、范圍和學分,掃清了體育鍛煉的盲區,為建立完全學分制的體育課程結構模式奠定了基礎。該模式確立了以“三自主”選修課為主體,包括必修、課外鍛煉、競技訓練課等復合型課程的地位。課程內容廣泛使用休閑娛樂、野外生存等現代項目資源,但仍以傳統項目為主。實施該課程模式的主要制約因素仍然是體育場地設施和學校的體育文化氛圍。

課程模式是在教育思想指導下而建立的相對穩定的課程活動構架、內容、方法等,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核心環節。學分制下公共體育課程模式的改革,是貫徹實施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教體藝[2005]4號),實現以學生為本的“自主選擇教師、自主選擇項目、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的三自主教學形式的重要舉措,能夠促進教育思想的轉變,有利于根據學生的興趣、師資力量、設施和人才成長規律來優化課程模式,促進體育課程改革。

近年來各高校對學分制下體育課程模式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試圖建立適用于我國的學分制課程模式,但是在理論和實踐上還沒有根本性突破,還沒有取得比較成功的經驗。由于在思想認識、物質條件、組織管理上還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學分制改革仍然受必修課、班級授課制、單元選課制等傳統習慣的制約,還沒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三自主”教育思想,一些改革脫離了高校目前的實際。為此,本文以我校20012005學年本科學生共45921人(女生19587人、男生26334人),其中參加“三自主”選修課的學生共10619人(女生4607人、男生6012人)為研究對象。針對學生在學分制下體育選項課的認知態度、興趣趨向及項目選擇等問題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調查表600份,收回592份,回收率為98.67%,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一、學分制下大學公共體育課程模式的設計思想與基本方案

1.1設計思想

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為依據,在體育必修課學時、學分相應減少的的情況下,把選修課、必修課、課外鍛煉、競技訓練課等進行一體化設計,優化課程結構,增加體育學習鍛煉的時間、范圍和學分,掃清體育鍛煉的死角,確保大學4年體育不斷線,追求課程的最大效益。

1.2基本方案

1)目標。構建實現以學生為本的“自主選擇教師、自主選擇項目、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的“三自主”的學習平臺,優化課內外一體化的學習環境,營造生動、活潑并能促進學生自覺、自主學習的氛圍,使學生通過體育課程的學習,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養成終身鍛煉的良好習慣,有效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

2)基本結構。學分制下大學公共體育課程體系模式的基本結構由“三自主選修課為主體、必修課和課外鍛煉為補充、競技訓練課為拓展”組成。

“三自主”選修課是學分制的主體,是實現以學生為本的“三自主”教學模式的基本途徑。在2—8學期內,設置了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體育舞蹈、奧林匹克運動、體育保健等21個選修項目,每個項目18學時,每項目1個學分,學生可以按照“三自主”的原則,進行多項選課,多選的項目學分可與其他選修課程學分累積使用,從而彌補必修課學時、學分減少的問題。

必修課主要是彌補基礎教育階段體育的不足,起到強制補差的作用。在一、二年級設置必修課72學時,4個學分,按照教學大綱上課。組織形式按照單元模塊實施,在各上課單元進行選項分班學習。

課外體育鍛煉主要是消化、鞏固課內所學的知識,使學生養成體育鍛煉意識和習慣。在1-6學期內每周安排2—3次,主要以學院為單位,由學院(系)、體育系和學生體協組織實施。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競賽活動達到一定數量并獲得一定的成績,達到《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優秀者可以獲得相應的學分。競技體育訓練課主要是針對學校運動員和體育特長生的拓展類體育課程,在1—8學期內每周6—8學時,共612學分。獲得參加省級以上體育競賽者、破記錄者、達到二級以上運動員標準者可獲得獎學金和獎勵學分。

二、學分制下公共體育課程模式的實施情況

2.1學生對學分制下實施“三自主”課程模式的認識

1)學生對“以三自主選修課為主體”的公共體育課程模式的認識不斷提高。認為有必要設置“三自主”課程模式的男女生分別是76.60%和97.65%,女生高于男生,表明女生更希望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參加體育課程的學習。因此參加“三自主”課程模式進行體育選修課的比例呈上升趨勢,男女生分別由2001年的3.73%、3.50%上升到2006年的35.38%、36.86%,女生高于男生。由此表明,在必修課學時、學分相應減少的情況下,更多的學生已經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進行選擇,從而有效地增加體育學習鍛煉的時間、范圍和學分。

2)“三自主”課程模式中選修課在哪個時間開設比較合適的問題,男生相對分散在一、二、三年級和任意時間,分別是21.68%、28.67%、20.28%、28.70%,體現男生體育需求的平時一貫性;女生相對集中在一年級和任意時間,分別是34.17%、32.50%。但男女學生總體上趨向于任意時間段,這個觀點有利于掃清體育鍛煉的死角,確保大學4年體育不斷線。

31在“三自主”課程模式中開設選修課的同時是否還需要開設必修課,男女學生的觀點基本一致,分別有63.83%的男生和78.40%的女生認為有需要。一方面表明現代大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形式有多種需求,另一方面,目前“三自主”選修課仍然存在教學資源的不足,特別是選課時間和空間太小,這些情況制約了“三自主”選修課的正常運行,還不能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因此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需要有必修課的保障。分別有24.34%、20.83%的男女學生主張建立以三自主選修課為主體,同時設置兼有必修、課外鍛煉、競技訓練課等多課種的復合型課程模式。同時也說明,實施公共體育課程完全學分制的觀點在目前仍然不夠成熟,在思想上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因此需要不斷進行教學試驗,分期推進、逐步完善公共體育課程學分制體系模式的建設。

2.2“三自主”課程模式中體育選修課的目的和依據

1)“三自主”課程模式中體育選修課的目的。學生根據自身的價值定位,按照自身身體健康狀況、興趣、愛好和對體育某些項目及終身體育鍛煉的導向選擇。男生以增強體質(19.53%)、興趣愛好(15.30%)、鍛煉意志(12.77%)為主;女生以健身健美(17.68%)、增強體質(17.25%)、豐富生活(15.07%)為主。男生強調體質、意志和個性,體現體育的本質特點;女生把美與生活放在重要位置,體現體育的美學作用。

2)“三自主”課程模式中體育選修課的主要依據。學生獲得了學習的主動權,從而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項目、老師和上課時間。男女學生選有興趣的項目分別是58.77%和61.11%,選上課時間分別是23.68%和20.59%,在選修課的依據方面男女學生表現出一致性。因此根據學生的興趣安排學習項目和內容是構建學分制下體育課程內容的關鍵,同時合理安排教學時間也是學分制下學生選擇的重要環節。

2.3學分制下“三自主”課程模式的內容

1)學分制下“三自主”課程模式中學生選修內容的特征。2001~2006學年男生選修項目前3位是籃球(29%)、足球(15.4%)、乒乓球(10.5%),仍然以競技項目為主,體現了男生的競爭意識;女生選修項目前3名是形體(23.4%)、健美操(16.0%)、體育舞蹈(13.3%),體現了對健身健美的追求。男女學生在內容的選擇方面體現了明顯的性別特征,同時傳統競技項目仍然是當代大學生喜愛的主流項目。因此,在廣泛應用休閑娛樂、野外生存等現代項目資源的同時仍然需要加強對傳統項目的改造,從而豐富自主擇項的內容。

2)“三自主”課程模式中需要增加的體育選修項目。通過體育選修課實踐后,男女學生在內容的選擇方面,男生建議增加保健康復(22.60%)、休閑娛樂(19.48%)、野外生存(16.36%)的內容;女生建議增加休閑娛樂(20.98%)、野外生存(20.79%)、健身健美(17.96%)的內容。休閑娛樂、野外生存是男女學生的共同建議,在今后選擇和安排項目時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動態。

3)影響“三自主”體育選修項目開展的主要因素。影響其開展的主要因素是場地設施(男女學生分別為31.96%、32.96%)和學校氛圍(男女學生分別為25.63%、19.06%),因此加強體育設施建設仍然是學校重要的建設任務;其次積極開展傳統體育活動、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環境,努力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參與、選擇的機會,實現人人參與體育鍛煉的目標。同時,學生為了獲得學分而進行體育選修也是重要的因素,所以合理安排學分問題不容忽視。

2.4學分制下“三自主”課程模式的實施效果

1)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各項成績超過全國大學生平均指標《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達標平均得分325分,合格率96%;2002—2005學年《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合格率為98.56%;《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03—2006三個學年合格率分別是98.85%、99.47%、99.80%,整體水平為99.37%。

2)學生對學分制下“三自主”課程模式的實施效果滿意度高,男女學生分別達到97.12%、96.95%。

3)12~學生體協為主體的課外體育鍛煉,充分發揮了大學生主人翁作用。目前學生體協承擔了全校90%以上的課外體育活動,培養了學生裁判員、體育積極分子的體育實踐能力、組織工作能力、合作與協調能力、創新能力,發揮了主人翁作用,增強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近3年來,已有近500人次學生獲得了體育行政部門頒發的二、三級裁判員證書,他們已成為學校體育工作的骨干。

4)學分制下“三自主”課程模式使學生的收獲比較廣泛。豐富了課余生活(23.03%)、愉悅心情、陶冶情操(16.57%)是男女學生共同的收獲。而男生在健康水平(18.38%)、運動技術水平(11.82%)提高方面比較突出,女生在塑造了好體形方面(11.05%)收獲比較大。

5)通過競技體育訓練課,使學校運動員和體育特長生在運動能力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推動了學校競技運動水平的不斷提高。2003年以來我們學校先后獲得全國大眾健美操總決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羽毛球錦標賽團體第4、西南區高等農業院校足球、羽毛球冠軍等,這些成績超過了過去任何時期的成績。

三、結論和建議

學分制下以“三自主”選修課為主體、必修課和課外鍛煉為補充、競技訓練課為拓展的公共體育課程模式符合目前我國高校的實際和自身規律,能夠滿足學生對體育課的需求,經過多年的實驗和研究,獲得了良好的實施效果。該模式增加了體育學習和鍛煉的時間、范圍和學分,彌補了必修課學時、學分減少的缺陷,掃清了體育鍛煉的盲區,確保大學4年體育不斷線;同時該模式有效地解決了公共體育課程目前實施完全學分制在思想認識、物質條件、組織管理上仍然不夠成熟的問題,需要不斷進行教學試驗,分期推進、逐步完善,因此,本研究為建立完全學分制下大學公共體育課程結構模式奠定了基礎。公務員之家:

“三自主”結構模式確立了以“三自主”選修課為主體,包括必修、課外鍛煉、競技訓練課等復合型課程的地位,課程內容在廣泛使用休閑娛樂、野外生存等現代項目資源的同時仍然要以傳統項目為主流內容,并加強對現代項目和傳統項目的改造、組合和創新,從而豐富擇項的內容體系。

影響“三自主”結構模式的主要因素是場地設施和學校氛圍。首先加強體育場館設施建設仍然是學校重要的任務;其次必須開展傳統體育活動、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環境,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參與、選擇的機會,實現人人參與體育鍛煉的目標。因此要將大學體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素質教育進行整體設計,賦予體育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育人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