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啟蒙教學論文

時間:2022-07-30 05:37:00

導語:課堂啟蒙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堂啟蒙教學論文

【摘要】《品德與生活》是一門對小學生進行啟蒙思想教育的課程。它以淺顯的社會公德、生活常識為基本內容;以教育學生初步養成誠實、勇敢、勤勞、節儉等品德和文明禮貌、遵守紀律等行為習慣為主要目的。

【關鍵詞】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啟蒙教育

兒童的品德與生活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他們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教學中采用兒童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它突出的表現了其生活性、開放性和活動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兒童的生活之中,引導學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積極的生活;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動腦筋、有創意的生活。

一、學生在大自然中實踐

在教學中,我除了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外,還根據本課程的特征,放飛學生,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實踐,在生活中學習。讓教育與學校、社會、家庭之中,讓品質在老師、學生、家長的互動中形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溫暖的家》“我長大了”主題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認識自己的成長過程,感謝父母對自己的養育恩情。我課前讓學生搜集自己的出生證,紀念品,照片以及嬰兒時的小件物品。并在課上開展了“小小展示臺”(我來介紹我自己)的活動。學生們一個個興致勃勃地拿出準備好的照片、精美的出生紀念品和小時候穿過的小衣物……我以“猜猜這是誰”的方式請出猜中的同學繼續自我介紹。看到孩子們兒時一張張天真、童稚、有趣的照片真讓人忍俊不禁,猜起照片上的人還真要費些周折,因為身體上的變化太大了!一臉秀氣的小娃娃竟是如今壯得像小牛犢的;而頭無毫發,小臉胖乎乎的,一幅男生像的寶寶今天竟是豎著小辮亭亭玉立的女孩。同學們在驚詫和歡笑中了解了自己的成長過程,看到自己身體上的變化的同時意識到自己在知識,能力上的提高,進而懂得了長大了要更加懂事了,要懂得感激父母的養育,并表示以力所能及的自理和家務勞動來分擔父母的勞動。

在“和春風一起玩”的活動中,我啟發學生在自己設計并制作了一些與春風一起玩的玩具,然后一起到戶外去玩。在操場上有的學生舉起雙臂,迎著春風把小巧的飛機拋向遠方;有的學生拿著五彩的風車頂著春風跑向前方;有的學生單臂一揮將圓圓的飛碟拋向天空;有的學生蹲在地上,觀察滾龍的移動軌跡;有的學生牽動線軸,試圖讓風箏飛上空中……后來,又引導學生按玩具種類分組進行比賽,接著啟發學生還可怎樣玩?回到教室,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在與春風一起玩時有什么發現,有的學說:“我發現小飛機順著風飛時,在空中飛得時間長。”有的學生說:“我發現風車上的圖釘如果按得太緊,轉不動。”有的學生說:“我把滾龍放在地上,有風時它滾得快,沒有風時它不動。”有的學生說:“我的風箏沒有風飛不上天。”好玩,好動,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們玩得這么忘情,感受豈能不深;玩法這么獨到,感受豈能相同。生活是色彩斑斕的,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視角和他們一起去體驗、去觀察、去發現、去探究,才能使他們愉快的、有創意的生活。

二、發現生活素材,整合活動資源

學生是課程資源的主體,“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應關注學生的生活,從中挖掘、提煉課程資源。如執教三年級上冊《我想要我能要》一課,我設計了這樣的表格,以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真實思想:

課堂交流時,教師有意識地選擇了幾位學生完成的表格,用實物投影出示,然后請他們說說:你想要的物品中哪些己經買了?如果全都買下,會花多少錢?你所買的東西花了多少錢,占全家每月收入的多少?結果發現,有位同學的購物計劃竟然超過了600元,占全家月收入的70%。這可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而其購物清單中有一部分是目前根本不需要的,如自行車、名牌運動衣等。緊接著,教師引導大家探究:是不是“我想要”的東西都能要呢?學生在熱烈的討論之后終于澄清了認識。課程資源來自學生的生活,問題的解決也回歸學生生活,這樣的教學幫助學生解決了現實的問題,有助于其道德品質的發展。

三、模擬生活,讓學生獲得體驗

低年級的孩子由于年齡小、閱歷淺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生活中的真實體驗相對來說比較少。特別是一些難以身臨其境的體驗、經驗、常識等。。。如學習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禮節、在緊急情況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標志的認識、遵守交通規則、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我常常在課堂上創設某種特定的情景,讓學生親自去嘗試,去體驗,從而有所收獲。模擬活動的關鍵是讓學生獲得體驗,演技的好壞并不重要。例如,在教學《他們需要關愛》前,我們學校正好組織觀看電影《一樣的人》,講的就是殘疾人的故事。在看電影時,有些讓人落淚的畫面,在學生眼里成了非常滑稽的搞笑,我的心里留下極深的印象。因此,在教學本課前,我就布置學生模擬自己見到過的殘疾人,為上課做好準備。學生非常感興趣,有的演盲人——用手帕把自己的眼睛捂住,有的演一只手或者一只腳壞了的殘疾人——用紅領巾把自己的手或者腳綁住。一節課上,演盲人的小朋友連簡單的從講臺走到自己的座位都足以用“驚心動魄”來形容了。而其他的學生也真實的感受到到自己作為一個“殘疾人”的不方便,從中體會到作為一個殘疾人,是多么不幸啊!過后幾天,有學生向我打小報告:“老師,××小朋友昨天跟我一起上街,看到一個‘蹺腳’,他笑話他呢!”那個被打報告的小朋友馬上反駁:“老師,我馬上就不笑了的,我覺得他有點可憐!”孩子的話是幼稚的,也是真實的,從這里我看到了體驗所帶來的收獲,雖然這收獲及其細微,相信經過努力,它一樣會成為“燎原之火”。公務員之家:

總之《品德與生活》是一門對小學生進行啟蒙思想教育的課程。它以淺顯的社會公德、生活常識為基本內容;以教育學生初步養成誠實、勇敢、勤勞、節儉等品德和文明禮貌、遵守紀律等行為習慣為主要目的。由于學生年齡及心理正處于成長和發育時期,因此,教師要完成基本教學內容,實現主要教學目的,就必須在課堂教學時,認真鉆研教材,并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研究教學方法,努力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指導學生學習《品德與生活》的知識,進行實際有效的教學,使學生從小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切忌空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