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大學生就業主體意識措施論文
時間:2022-08-01 05:00:00
導語:培養大學生就業主體意識措施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特別是主體性就業指導是大學生自我發展、自身完善的需要,是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必然途徑。要充分認識到大學生就業主體意識培養的重要性,并通過更新教育觀念、加強學生自主教育、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大學生積極投身實踐和實施創業教育等形式來實現。
關鍵詞:主體意識職業生涯就業指導創業教育
引言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指出尤其要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這就要求我們要轉變傳統就業觀念與思路,同時必須通過教育指導使大學生對當前就業環境有一個全新把握,對自己有一個全面認識,形成正確的就業觀,提高學生在就業指導中過程中的積極參與意識,從而增強就業指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當前大學生就業觀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筆者所在西部高校,大學生能夠坦然面對由于經濟危機帶來的嚴峻挑戰,能正確看待就業,對就業問題表現出積極的關注,但同時,畢業生在就業中的主動意識、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較為缺乏,等、靠思想較重,大學生就業的主體意識不強。具體分析如下
1.1就業的策略及方向不明確。①對自己的就業方向與目標不明確。大部分大學生沒有較明確的就業方向與目標,對就業方面的策略了解不足。②對自己的職業沒有規劃。有調查顯示六成以上大學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不明確,認為職業生涯規劃應該是走上社會時的事,剛上大學就做職業生涯規劃太早了。還有的認為對就業成敗的影響最大的并不是職業生涯規劃。③就業準備時間不足??忌洗髮W后大部分學生并沒有考慮就業問題,而選擇畢業當年或畢業之后再考慮,充分說明大學生的就業準備意識不足。
1.2就業能力及知識技能有待加強①對就業指導了解不多。大學生就業意識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說,離不開高水平、高素質的就業指導。但在現實中,學生多數認為就業指導的意義不大。②創業意識較為薄弱。學生中大部分是等待、尋找就業崗位,沒有積極創業的想法。在一定意義上反映出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③依賴和盲從心理。部分學生并不清楚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應具備怎樣的知識及技能要求,有少數的學生表示從來就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1.3就業期望值居高不下。當前,工作地點、經濟收入、發展前途已成為許多大學生擇業的三項重要指標,導致大學生就業期望居高不下。
1.4就業遇到新問題。①“有業不就”和“無業可就”現象同時存在;②擇業價值觀出現多元化趨勢;③政策性障礙依然存在;④市場有待進一步規范,就業歧視嚴重(學校、專業、性別、生源地等);⑤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權益保護問題;⑥就業穩定率低。
二、大學生就業主體意識的必要性
2.1主體意識是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現實需要。人的主體存在是創造和發展的前提,主體意識是指作為主體的人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能動地改造世界并使其滿足主體自身需要的意識。因此,就業主體意識是大學生在就業活動中表現自我的一種自覺的能動意識,即作為認識和實踐就業活動主體的學生對于自己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是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客觀表現。它同主動、進取、創造、克服障礙的限制分不開,而無主體性則總是同消極、被動聯系在一起,主體性就業指導賦予就業指導以鮮明的價值內涵。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通過主體性就業指導培養,提高大學生的就業主體意識。國際教育界在謀求對現行的“制度化教育”進行革新的嘗試時,就曾經提出了關于未來學校的新構想:“未來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p>
2.2就業主體意識培養是高校就業工作體制與機制的客觀要求。目前,我國實施的是“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就業方針政策。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日趨成熟的條件下,主要是通過市場調節勞動力供求,引導勞動者自主就業。高校就業工作建立了“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工作體制與機制,使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和模式進一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需要。由此可見,如今各高校就業工作的重點將是就業指導,就業工作將實現從重就業服務到重就業指導、從全員全程幫就業到提高就業競爭力和從幫學生找工作到學生自覺找工作的轉變。因此,高校就業工作體制與機制也要求加強對大學生就業主體意識的培養。
2.3樹立就業主體意識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必然選擇。我國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跨入“大眾化教育”階段,高校畢業生數量大幅增加,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壓力十分突出,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只有實施主體性就業指導,幫助學生克服“等、靠、要”的求職心理,培養學生的就業主體意識與主動精神,激發學生的主體潛能,提高學生的就業自主能力與創造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就業政策與就業形勢變化的要求。
三、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就業主體意識的具體內容
3.1更新教育觀念,加強自主教育,增強主體意識。觀念是思想和行動的先導,實施主體性就業指導首先要從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入手。主體性就業指導是一種全新的就業指導理念,它要求學校和教師首先要摒棄“訓導觀”、“灌輸觀”,倡立“引導觀”與“選擇觀”,要充分相信學生有自我發展的意愿和潛能,不要把學生看成是一個被動的受教育者。其次,要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職能,以培養他們的主體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最后,要擴展學生主動學習的空間,要為學生創造更多的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的機會和條件,讓學生通過體驗、感悟和實踐去學習知識、掌握知識和應用知識,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和積極進取的學習精神,激發其活力,使之成為學習、工作的主體。
3.2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全程職業生涯規劃,做好就業指導。應從低年級就開始培養學生職業生涯自主意識,幫助學生確定職業發展目標與方向,制定職業發展戰略與計劃,激發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的自主性,使學生從勞動價值觀的角度強化職業意識,樹立職業理想,重視職業道德行為養成,形成正確的擇業觀,明確未來職業方向,提前做好職業生涯預備工作,提高就業能力。
3.3引導大學生積極投身實踐,增強學生就業能力。實踐作為第一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是實現大學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之一,是大學生吸取課外知識、豐富實踐經驗、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陣地。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能讓學生耳聞目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變化,了解社會現狀,提高思想水平。同時,通過把書本知識與具體實際相結合,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知識在實際工作中可發揮怎樣的作用,也能讓學生明白,將來走上社會參與具體的工作時如何開展這項工作,讓學生自覺地將理論和實際、學校與社會、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有利于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公務員之家:
3.4強化創業教育,提升創業能力。鼓勵、支持創業并不僅僅為了就業,高校創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綜合性人才、激發社會的創新潛能。創業教育也是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補充。無論學生最終是否成功創業,他們在創業學習和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創新思維和整體的就業能力都會使學生終身受益。在開展創業教育時,我們一定要明確此項教育的目標,完善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不斷探索創業教育的方式方法,加強實踐。
參考文獻:
[1]周濟.再接再厲.扎實工作.開創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新局面.中國大學生就業.2005.(2).
[2]鄧艷葵.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改革[J].當代青年研究.2005.(12).25.26.
[3]鄭潔.當代大學生就業意向現狀調查.中國大學生就業.2005.(14).
[4]《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8
- 上一篇:城管人員執法問題心得體會
- 下一篇:生源減少對高等教育的影響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