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危機與學校教育探究論文
時間:2022-12-06 04:54:00
導語:誠信危機與學校教育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信”最初是指祭祀時人對上天和祖先說的誠實話,它發達于古代的政治盟約,并成為人的一種重要道德品質當今市場經濟,人們雖然十分注重“誠信經濟”,但“背信棄義”現象卻普遍存在為什么曾經作為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信”現在反而成為稀缺資源呢?政治信仰的動搖、拜金主義的價值取向、多元文化的沖擊、法律法規的不健全、社會階層的分化帶來經濟的鴻溝是直接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是教育長期被“邊緣化”。因此,解決社會誠信危機的根本出路除進行社會綜合治理外,最終還得依靠教育。
“信”最初是指祭祀時人對上天和祖先說的誠實話,從語言文字上看,“信”古文作人V,從人從言,從人從口,反映“信”體現在言語中。“信”,“誠也”,“誠,信也”,“信”不能離“行”,言行一致,乃可信。古人云:“一言既出,馴馬難追”,“一諾千金”。可見“信”體現了責任和義務,“言必信,行必果”。“誠信”源于古代的政治盟約,而非商業活動,如“會”、“盟”、“質”之類行為頻繁出現就透露了這方面的信息,故“信”更多地反映了人的一種品質。當今社會,商業活動雖然發達卻缺乏道德“誠信”:在經濟領域,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統計,我國每年的經濟合同有40億份,履約的只有20億份,且合同交易只占整個經濟交易量的30%,每年因為逃避債務造成的直接損失約1800億元,合同欺詐造成的直接損失約55億元,產品質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種損失至少有2000億元,由于“三角債”和現款交易增加的財務費用約2000億元。在教育領域,2001年全國人口普查、填寫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數比國家實際培養的人數多出60萬人,這意味著有60萬人持有假文憑。在日常生活中,“假冒偽劣”產品已釀成不少社會問題。在政治領域,“政府信用”大打折扣……為什么在我國已經存在幾千年,曾經作為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誠信”觀,現在反而成為我們發展的稀缺資源?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1)多元文化的沖擊和政治信仰的動搖。由于長期的閉關鎖國和對資本主義認識的不全面,國門打開后,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反差,一些人便對社會主義產生懷疑,政治信念隨之發生動搖,主張“全盤西化”,對中國文化“全盤否定”,雖然東西方文化最終出現了“融合”的趨勢,但人們對待文化更趨“理性”思維,人們按照各自的價值判斷選擇其行為。2)拜金主義的價值取向,導致道德滑坡。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人們的傳統道德觀已發生了根本變化,比如以前恥于言利,“錢財似糞土,仁義值千斤”,現在是要會掙錢,先富起來。間題是,社會經濟生活的巨大變化,使人們在接受新的道德觀念的同時,卻將中華民族的一些傳統美德丟棄了,對財富的渴望與追求,使得“金錢至上”,“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陳腐觀念重新抬頭。3)法律法規的不健全。由于法律的不完善,造成判決后執法難、犯罪活動猖撅與伸張正義困惑。4)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社會階層的分化帶來的結構性矛盾。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的時間內,東西部的差距被進一步拉大了,多種所有制的形成和發展,使少數頭腦敏銳的人抓住機遇先富起來,社會財富差距的拉大(20%的富人占存款額的80%),形成了不同層次的利益階層,而處在“低端”的人口基數最大,他們的收人不穩定,而預期的支付又使之捉襟見肘,因而失落感和不滿情緒也就客觀存在(仇富心理)。但是,產生誠信危機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教育的失誤,因此,治理社會誠信問題,除社會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外,核心是要從學校教育抓起。
教育具有先導性和全局性的作用,人是道德實踐活動的主體和載體,人的素質與學校教育是緊密聯系的。2001年4月,朱榕基總理在視察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時,為該校題寫了“不做假賬”的校訓,從法律、職業道德最基本的角度向學生提出“學會做人”的問題。
學校是社會人才的“加工廠”,所有的人將通過學校走向社會。人的一生,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大學,有14至18年左右的時間在學校度過,學校教育對人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要“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別要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因此,學校培養的人才質量與社會道德水準緊密相連,教育的目的就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合格人才,這就給學校教育提出了如下要求。
第一,要大大開展人文素質教育,適應時展的要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21世紀教育的“四個支柱”:學會認知,即獲得理解手段;學會做事,以便能夠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產生影響;學會共同生活,以便與他人一道參加人的所有活動并在這些活動中進行合作;學會生存。學會生存是前三個支柱的主要表現形式,四個支柱都與誠信相關。人類進人信息社會和高科技時代,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聯系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任何一個個體要單獨完成某項任務是困難的,必須學會與人合作,這就要求個體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個人素質,僅有知識是不夠的,而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誠信。美國管理學者對誠信的理解是“信任是一種心理狀態,在這種心理狀態下,第一,信任者愿意處于一種脆弱地位,這種地位有可能導致被信任者傷害自己。第二,信任者對被信任者抱有正面的期待,認為被信任者不會傷害自己”。那么,人們憑什么相信你呢?知識、才能、品德?司馬遷曰:“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而“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我們不期望把所有的學生都培養成“圣人”,但至少應培養絕大多數的“君子”,不培養“小人”,更不能出現“愚人”。廣東省某市檢察機關查處了一批執業律師行賄的案件,涉案律師有23人,涉及到省屬、市屬等18家律師事務所。行賄律師的特點是:年紀輕(30多歲的有19人),學歷高(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有19個,其中碩士研究生3人),而且大部分是法律專業畢業的,且是當前律師行業的骨干,對他們而言已不再是進行法律教育的問題。因此,學校教育首先應該是教給學生,’如何做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是學會生存的基本條件,其次才是教給學生知識。
第二,加強法制和紀律教育。“誠信”既有道德的層面,更有法律的層面。“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知人知面不知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假作真時真亦假”等諺語流傳甚廣,傳統文化無時不在對青年學生產生影響。現代傳媒把“世界上的事,說是就不是,說不是就是,是也不是,不是也是”搞得家喻戶曉。官場中的“說得做不得,做得說不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也有廣泛的市場。社會文化無不對學校教育產生影響。從少年犯罪上升到研究生殺人,說明到了該真正重視法制教育的時候了。我國加入WTO就會更加廣泛地參與國際競爭,一方面教育市場準人更開放,對外文化交流更活躍,另一方面由于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變化,社會必然會對學校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必然對人才的信用素質(規則意識)引起重視。講不講規則、守不守信用,對個人而言,反映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對企業而言,信用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對一個國家而言,關乎國際形象。如今大講特講“誠信”,正是因為社會失掉了誠信,不從源頭解決誠信危機,一切都是空談。青年學生對社會負有改革的責任,他們的道德素質決定了社會誠信的程度,教育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我們的教育要注重從小事抓起,從身邊的事抓起。比如,國家助學貸款在幫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隨著一批批貸款進人還貸期,人們預先的隱憂開始凸現出來:如何保證這些貸款學生能按時還貸呢?如果學生不能很好地兌現自己的承諾,那么,這樣的學生走向社會后,還會破壞誠信。古人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致善”,而“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知至,知至而意誠,意誠而心正,心正而修身,修身而家齊,家齊而國治,國治而天下平”。法律和紀律是外在的要求和約束,誠信是內在的品質,如何將外在的要求轉化為內在的品質,這就靠教育。
第三,教育思想和觀念要創新。我們的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結構、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都相對滯后,影響了青少年的全面發展,不能適應提高國民素質的需要,教育觀念的革命勢在必行。“小學生談共產主義,中學生談集體主義,大學生談個人主義”,這種從小建立在空洞說教基礎上的教育與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水平的不協調,很難對學生進行實質的誠信訓練和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基礎教育新課程體系十分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教育中的缺陷已引起廣泛關注,在社會公益活動中,小學生們經常成為表現突出的急先鋒,但是,隨著升人中學特別是高中,高考的殘酷競爭使學校和家長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轉移到抓學生的學習成績上來,從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忽視公德意識教育,道德教育在這個階段出現了嚴重脫節。安徽農業大學團委精心策劃的情景道德實驗,暴露出當今一些大學生公德意識薄弱的現狀:一把明顯妨礙通行的大掃帚,在兩個小時之內有大約35。名學生經過,但只有11人將這個障礙物扶起;在一年時間內,只有兩位同學拾到飯卡主動交公,大部分丟了飯卡的同學在報失之前,電腦上都有被別人或多或少用過的記錄;在34位學生購物者中,有15位同學沒有退回營業員多找的零錢……教育的缺陷十分明顯。如果有了道德意識,達到“慎獨”的境界,人就能遵守道德。人的思想往往決定人的行為,教育心理學中有一個“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問題,人們了解事物是從“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轉移的,教育如果重視這一點,加大誠信的教育力度(比如建立個人誠信檔案),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潤物細無聲,久而久之,習慣就成自然,這就是養成教育,我們的教育恰恰忽視了這一點。公務員之家
第四,教師要以身作則,既教書又育人。教師是教育的關鍵,學校的一切活動都是通過教育工作者來體現的。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具有高大形象,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會產生影響,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而青年學生模仿能力很強,因此,教師一定要自己做到誠實守信,才能夠達到“身教重于言教”的目的。比如,在我們的作文教學中,學生由于缺乏實踐感受,說假話的現象較普遍,教師如果只注重文章的形式(教書),不注重文章的內容(育人),就不能正確引導學生寫出自己的親身生活體驗,講真話,這實際上就是在間接鼓勵學生“說假話、大話”,長此以往,學生可能就會“文如其人”。又如上級來學校檢查工作,教師組織學生大搞清潔衛生,做表面文章,上級走后又恢復原狀,教育工作者本身可能沒有想到問題的嚴重性,潛移默化的影響真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此時不僅是在“訓練學生做假”,而且是“身體力行”了。因此,凡是與學生打交道的部門,都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誤導學生,不失信于學生,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
第五,在“兩課”教學及第二課堂活動中,滲透誠信教育的內容,努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引導青年學生處理好個人與集體、自由與紀律、奉獻與索取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要善于吸取人類優秀的文化,學會按規則辦事。我們應該注意這樣一個“事實”:過去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而今青年學生看上去似乎進人“成年人”階段,但心理和道德認知水平卻很低下,還沒有達到與之相應的水平,也就是說學生的心理和生理年齡發展“不同步”。大學生用硫酸澆黑熊、女研究生被文盲拐騙就很能說明問題,學生長期脫離社會實踐,“教育邊緣化”是重要原因。因此,在當今“教育走向社會的中心”的時候,我們要加強道德實踐教育,重視實踐體驗,“在做中學”,不斷強化誠信道德意識,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第六,重視教育的“積累”和連續性。“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善成德”,事物的發展總是要經歷從“量”到“質”的變化過程,“量”的增加就是積累的過程。信用道德的形成不可能一墩而就,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十分有害的,“道德之堤”猶如建在“沙壩”上,一不小心就會潰敗,當今的腐敗現象,從反面說明道德建設任務是長期的、艱巨的,一刻也不能放松。因此,要重視思想教育系統工程建設,要把學生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納人思想教育系統工程中去,明確每階段的目標和要求,保證人才培養的“鏈條”不會斷裂。我們常說“學校無小事,教師無小節”,因為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轉變學生的思想,良好的校風、學風也是在師生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的,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誠信”雖然談不上很高尚,但卻是人與人交往、交換、交流的一個最基本的道德原則。當我們的學生自覺遵守誠信,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自然,貫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時候,我們才可以說,社會真正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