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應激與體育鍛煉的機關性芻議論文
時間:2022-01-08 10:15:00
導語:大學生應激與體育鍛煉的機關性芻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研究詣在了解福州地區(qū)大學生心理應激以及體育鍛煉的相關狀況,探討大學生心理應激與體育鍛煉究竟存在何種相關。利用“大學生心理應激事件評定量表和大學生運動等級量表”對160名福州地區(qū)男女大學生心理應激和運動量等級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并對男女大學生之間自身以及運動量指標與應激事件得分間的相關度進行分析。結果:①男大學生的應激水平明顯低于女大學生,但運動量要高于女大學生;②低年級學生應激水平明顯高于高年級學生,但運動量與高年級學生無明顯差異;③男女大學生各自不同運動量之間學生的應激水平也有較明顯差異;④男女大學生運動量指標與其應激水平得分均呈不同程度負相關。結論:適當?shù)捏w育鍛煉是減緩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字】心理應激體育鍛煉福州大學生
1.問題的提出
隨著我國社會和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我國的大學教育正在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大學生作為特殊的群體他們面臨著離開家長單獨生活的考驗、考試和考研的壓力以及就業(yè)、交友、經(jīng)濟等方面的各種應激源的刺激,使得這個群體常常因為心理應激反應而產(chǎn)生諸多的身心健康問題。過度的心理應激給許多學生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壓力、緊張、焦慮,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jīng)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長期的或過于強烈的心理應激既是妨礙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的主要障礙之一,也是造成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
國內外對心理健康與體育鍛煉關系有許多研究,得出的結論都認為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對心理應激與體育鍛煉方面研究的比較少,而且不全面。而選取福州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是考慮到福州大學城大學生的特殊環(huán)境狀況。由于學校環(huán)境的特殊性,可能引起的心理應激源也會不盡相同。對福州大學城大學生進行心理應激與體育鍛煉的相關性研究,能夠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大學城地區(qū)大學生心理應激狀況以及體育鍛煉情況。了解大學生心理應激與體育鍛煉之間究竟存在怎樣的相關。體育鍛煉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學生心理應激水平。
2.對象和方法
2.1對象
在福州大學城師大校區(qū)抽取文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低年級高年級男女學生共160名作為研究對象,其中低年級81人,高年級79人,男生75人,女生85人。問卷發(fā)放180份,回收175份,問卷回收率為97.22%,剔除無效問卷之后,有效問卷為160份,問卷有效率為91.42%。
2.2方法
2.2.1采用“大學生應激事件評定量表”
大學生應激事件采用“大學生應激事件評定量表”該量表共60道題目,分四個因子,包括學習、社交、家庭、發(fā)展。根據(jù)事件量表的計分采用主客觀兩種評分方法,分為事件有沒有發(fā)生、心理影響程度、影響持續(xù)時間三個方面。心理影響程度分為無影響、輕度、中度、重度、極重五個等級。分別計分為01234分,而持續(xù)時間分為三個月內、三個月到半年、半年以上分別記分為123某事件的刺激量=該事件影響程度得分該事件持續(xù)時間得分。評分中內部一致性α系數(shù)與重測信度是衡量量表的重要指標,本量表α系數(shù)為0.86說明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重測結果與調查期限有很大關系一般來講調查期限越短,重測結果也越一致。國外的一些著名量表12周內的重測信度多在0.80左右,信度較高。從國外資料來看,使用scl-90指數(shù)作效標對多種量表做了準則關聯(lián)效度研究,得到相關在0.34~0.54之間。效度已達到了較好的水平。
2.2.2采用梁德清等人修訂的“體育活動等級量表(pars一3)”
大學生體育鍛煉情況,采用梁德清等人修訂的“體育活動等級量表(pars一3)”_3進行評定,本量表主要調查被試者上1個月參加體育鍛煉的運動量,從參加體育鍛煉的強度、時間、心率3個方面來考察運動量。運動量=強度時間心率,每個方面各分為5個等級,時間從l~5等級分別記0~4分,強度與頻率從1~5等級分別記1~5分,最高分為100分、最低分為0分,運動量評定標準:≤19分為小運動量;20~42分為中等運動量;≥43分大運動量,pars一3的重測信度為0.82。
2.2.3施測與數(shù)據(jù)處理
以宿舍為單位集體施測,當場填寫、當場回收問卷。采用spss13.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
3.結果
3.1不同性別大學生生活事件應激以及運動量的比較情況
表1不同性別大學生生活事件心理應激均分與運動量均分(m±sd)
性別n學習生活社交家庭發(fā)展運動量
m±sdm±sdm±sdm±sdm±sd
男7513.93±.10.8023.33±15.235.36±5.2512.13±7.0536.48±23.6女8520.41±.13.3332.71±18.139.94±9.8115.41±9.6614.52±12.19
[注]p%26lt;0.05,p%26lt;0.01
3.1.1
不同性別大學生生活事件心理應激情況統(tǒng)計顯示(見表1):從男、女大學生生活事件應激4個因子均分比較來看,除了男生的發(fā)展因子均分低于女生,且與女生存在顯著差異外(p%26lt;0.05);男生的學習、生活和家庭因子均分均遠低于女生,與女生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26lt;0.01)。
3.1.2
從表1可以看出男、女大學生運動量均值的比較情況:顯示,男大學生的運動量均值明顯普本文來自,轉載請保留此標記。遍高于女大學生,并且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26lt;0.01)。
3.2不同年級大學生生活事件心理應激以及運動量比較情況
表2不同年級大學生生活事件心理應激均分與運動量均分(m±sd)
年級n學習生活社交家庭發(fā)展運動量
m±sdm±sdm±sdm±sdm±sd
低年級8123.81±12.4434.39±19.169.44±9.4116.08±9.3322.71±19.95
高年級7910.77±8.8122.08±12.856.10±6.6411.60±7.3326.97±22.74
[注]p%26lt;0.05,p%26lt;0.01
3.2.1
不同年級大學生生活事件心理應激情況顯示(見表2):從低年級、高年級大學生生事件應激4個因子均分比較來看,低年級發(fā)展因子以及家庭因子均分高于高年級,并有顯著差異(p%26lt;0.05):而低年級學習和生活社交因子均分遠高于高年級,并呈現(xiàn)非常顯著的差異(p%26lt;0.01)。
3.2.2
從表2可以看出低年級、高年級大學生運動量均值的比較情況:顯示,低年級大學生的運動量均值稍微低于高年級,但沒有顯著性差異。
3.3不同運動量大學生心理應激狀況的比較分析
表3不同運動量的男大學生生活事件心理應激狀況(m±sd)
運動量大中小
(n)(14)(40)(21)
m±sdm±sdm±sd
學習9.66±8.76△13.95±7.7320.28±17.15
生活社交16.33±10.65△△22.02±8.7537.57±24.78
家庭4.95±4.405.40±5.735.85±5.33
發(fā)展10.28±6.12△11.67±6.6116.21±8.35
注:大小運動量間比較:△%26lt;0.05;大、小與中運動量間比較
p%26lt;0.05.p%26lt;0.01
3.3.1
從以上表3我們可以看到不同運動量男大學生的心理應激均分狀況,不同運動量男大學生生活事件心理應激均值之間普遍存在顯著差異。以中等運動量男大學生應激水平為標準進行比較,結果表明,男大學生的大、中、小運動量之間的心理應激均分,除了家庭因子均分間無顯著性差異外,其他因子均分之間均達到顯著性差異(p%26lt;0.05);而且不同運動量男大學生的生活社交均分間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26lt;0.01)。
表4不同運動量的女大學生生活事件心理應激狀況(m±sd)
運動量大中小
(n)(14)(29)(42)
m±sdm±sdm±sd
學習7.00±4.65△14.68±8.3228.83±12.35
生活社交14.42±5.54△27.79±15.2242.21±16.80
家庭3.19±3.19△4.93±3.5115.45±11.13
發(fā)展8.35±3.67△11.96±6.5820.14±10.45
注:大小運動量問比較:△p%26lt;0.05;大、小與中運動量間比較
p%26lt;0.05.p%26lt;0.01
3.3.2
從以上表4我們可以看到不同運動量女大學生的心理應激均分狀況,不同運動量女大學生生活事件心理應激均值之間普遍存在顯著差異。以中等運動量女大學生應激水平為標準進行比較,結果表明,女大學生的大、中、小運動量之間的心理應激均分中,除了中運動量與大運動量之間的家庭與發(fā)展因子均分間呈顯著性差異外(p%26lt;0.05),其他因子均分之間均達到非常顯著性差異(p%26lt;0.01)。
3.4.大學生的運動量與生活事件心理應激的相關情況
表5不同性別大學生運動量與生活事件心理應激的相關分析(m±sd)
性別(運動量)學習生活社交家庭發(fā)展總應激值
m±sdm±sdm±sdm±sdm±sd
男-0.328-0.451-0.059-0.27-0.463
女-0.648-0.576-0.516-0.491-0.689
[注]p%26lt;0.05,p%26lt;0.01;運動量指標是指大、中、小運動量的總平均值
3.4.1
從表5可以看出不同性別大學生運動量與生活事件的心理應激相關情況。對于男大學生運動量指標與生活事件心理應激各因子分析結果表明:除了家庭因子與運動量指標呈不顯著負相關外;其中,發(fā)展因子與運動量指標呈顯著負相關(p%26lt;0.05);而學習、生活社交以及總應激值與運動量指標均呈顯著負相關(p%26lt;0.01)。
3.4.2
對于女大學生運動量指標與生活事件心理應激各因子分析結果表明:運動量指標與各心理應激因子之間均呈顯著負相關(p%26lt;0.01)。
4.討論
4.1不同性別大學生生活事件心理應激比較情況
女大學生的生活事件心理應激水平普遍高于男大學生。這一結果說明女大學生在校期間要比男大學生承受更大的來自學習、生活社交、家庭以及發(fā)展等方面的壓力。這一結果在其它相關研究中都能夠得到很好的印證。
4.2不同年級大學生生活事件心理應激以及運動量比較情況
無論是低年級男生還是女生的生活事件心理應激水平要普遍高于高年級男女生。這主要是由于大學新生在入學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所要面臨的一系列新的生活事件心理應激而導致。其主要表現(xiàn)在各種環(huán)境的心理適應方面。它包括面對新的學校、同學以及學習任務和學習方法而得不到及時調整所產(chǎn)生的一些心理問題。也包括由于新生的人際交往對象的改變以及交往中方法的不當引起的人際交往心理問題。以及由于學習任務、發(fā)展任務、競爭對象的改變所引起的心理落差。同時,遠離家人也會引起部分學生的心理應激水平的提高。而相比低年級學生。高年級學生經(jīng)過幾年的大學生活和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能夠很好地適應大學的生活和學習。同時,適應能力和自身調節(jié)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其主要心理應激源來自于就業(yè)和發(fā)展方面。而運動量在兩個年級的比較上并沒有很顯著差異,低年級學生運動量水平稍低于高年級學生。
4.3不同性別大學生運動量的比較
男大學生的運動量普遍遠高于女大學生。而且差異非常顯著。這主要由于一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從生理角度說,一方面,女生的發(fā)育時間要普遍早于男生,當女生發(fā)育基本成熟,運動量也隨之下降時,男大學生卻處于發(fā)育的末期,各種新陳代謝還在繼續(xù)。而大量的體育鍛煉促進了新陳代謝的更好進行;另外,由于男女生理結構方面的差異,導致在運動能力方面也表現(xiàn)出很大的差異,女生運動能力要明顯低于男生。導致在運動強度、頻率方面弱于男生。二、傳統(tǒng)的觀念影響所致,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人們認為很多體育項目只適合男性參與。例如對抗較激烈的足球、籃球等項目,女生只適合參與跳繩、羽毛球等強度較低而又不會破壞形象的體育項目。三、從體育鍛煉動機方面分析,男生更傾向于通過體育鍛煉來豐富大學生活、結交朋友、鍛煉身體。而女生體育鍛煉的動機較為單一,表現(xiàn)在減肥、業(yè)余愛好等方面。
4.4從不同運動量大學生心理應激狀況的比較分析
無論是男大學生還是女大學生,不同等級運動量水平的生活事件心理應激有著非常顯著的差異,一般表現(xiàn)為運動量越大,心理應激水平越低,具體表現(xiàn)為大、中運動量的學生應激水平比較低,小運動量的學生應激水平較高,這為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應激產(chǎn)生不同程度影響提高了有利的證據(jù)。雖然影響大學生心理應激水平的因素很多。但本次研究足以證明,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應激是有影響的,而且是積極影響。合理的體育鍛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理應激水平。
4.5大學生的運動量與生活事件心理應激的相關情況
無論是男大學生還是女大學生,其運動量水平與生活事件心理應激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負相關。越高運動量水平的大學生心理應激水越平低,相反越低運動量水平的大學生心理應激越高。所以說不同程度的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生活事件心理應激有積極的干預作用。這種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體育鍛煉可以增強體質。通過科學的體育鍛煉,能有效地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同時它可增強呼吸系統(tǒng)的功能、提高消化系統(tǒng)功能和控制體重與改變體型功能。這些功能都能夠間接減少和預防由身體健康所帶來的心理應激事件的發(fā)生。二、適當?shù)倪\動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jié)情緒和降低壓力,從而降低心理應激水平。適當運動量不僅可以讓人感覺心情愉悅,降低緊張和不安;同時在運動的同時也是一種很好的宣泄和釋放的過程。從而對于降低心理應激水平有積極作用。三、體育活動可以改善人際關系,提高人際適應。經(jīng)常參與體育活動,特別是集體運動項目,不僅可以克服孤僻,暫時忘記煩惱。而且還可以在活動中廣交朋友,增進交往,提高交際能力。從而提高由生活社交帶來的各種心理應激的干預能力。四、體育鍛煉能夠提高自我效能、增強自信。當在運動中成功地完成一項難度較大的任務之后,就會無形中產(chǎn)生“我能”、“我行”的自信心,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
5.結論
高校大學生大都處于青年中期,這個時期是人生在生理、心理發(fā)展的高峰期。其身體發(fā)育已經(jīng)基本完成,但心理發(fā)展正在高速走向成熟而又不完全成熟,與此同時,高校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其社會責任、成就動機都比其它同齡人要高,而社會日益激烈的競爭也進一步增加了大學生的心理應激水平。首先,處于青年期的大學生身體發(fā)育基本完成,身高、體重、本文來自,轉載請保留此標記。第二特征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引起了青年期學生對自己身體形態(tài)的極大關注,與此同時也非常注重別人對自己體型的看法,當對自己的身體形態(tài)不是很滿意,別人的評價也偏低時,這時候自尊心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來自這方面的心理應激水平也會相應提高(注:女性在這方面的表現(xiàn)會更突出)。其次,就心理發(fā)展而言,處于青年期的大學生在智力、記憶、思維、情緒情感等各方面都已經(jīng)成熟,但又沒達到完全成熟。這主要表現(xiàn)在這個階段出現(xiàn)的各種矛盾方面。例如,心理特點的積極面和消極面。大學生心理發(fā)展已經(jīng)接近成熟,這些成熟的方面表現(xiàn)出很多積極的特點,如情緒豐富,熱情高漲,高尚情操日益發(fā)展;精力充沛,朝氣蓬勃,對生活充滿美好的愿望;抽象高度發(fā)展,善于獨立思考,求知欲強,創(chuàng)新意識強;自我意識有新的發(fā)展,對自己各方面的認識大大提高等等。而由于心理發(fā)展尚未完全成熟的特點,又會表現(xiàn)出情感難以控制,自我意識、自尊心過強,情緒情感不穩(wěn)定等消極特點。另外理想自我和現(xiàn)實自我的矛盾也比較突出。這些消極的心理特點是大學生心理應激水平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大學生所面臨的社會壓力也是前所未有的,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大學生已不是以往的天之驕子,但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確在提高。面對競爭激烈的現(xiàn)實社會,大學生只有不斷充實自己、適應社會才有可能更好地生存。其心理應激水平也會高于同齡人。
面對高校大學生的特殊心理特點以及應激源,國內外許多學者、專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解決方案。而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討大學生體育鍛煉對心理應激的影響,結果證明體育鍛煉能夠對大學生心理應激起到積極的干預作用。但并不是任何體育鍛煉都能夠起到作用,只有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才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確定切實可行的體育鍛煉方案。健康行為學家認為:“以增強體質和健康為目的的體育活動是健康相關行為,是有利于健康的、外顯的、基本的促進健康行為”。而對于運動量來說,中等運動量水平對促進心理應激干預效果更為明顯。另外還需考慮興趣、頻率、持續(xù)時間等因素。但總的來說,體育鍛煉只是提高心理應激干預的可能方法之一。僅僅依靠體育鍛煉是不能完全解決大學生心理應激問題,而其干預效果也是不穩(wěn)定的。應該把科學的體育鍛煉與心理咨詢、心理輔導等手段相結合。以期望得到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劍平、朱浩亮等。大學生心理應激的應對策略。教育評論,,(04):31-32。
【2】王冰梅。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濟南職業(yè)學院學報,,(8):93-94。
【3】林文瑞。大學生心理應激的應付策略研究。閩江學院學報,,25(1):138-139。
【4】姜乾金。醫(yī)學心理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83-85。
【5】梁寶勇、郝志紅。中國大學生心理應激量表的編制。心理與行為研究,,3(2):81-87。
【6】楊天慶。體育教育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對策研究。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29(6):106-107。
【7】楊金聲,趙宏偉,王俐玻等。大學生心理性應激源變化趨向的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15(9):853-854。
【8】湯曉玲。大學生心理應激問題的分析及應對方式。吉林糧食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l8(3):42。
【9】姜乾金,黃麗,盧抗生,等。心理應激:應對的分類與心身健康。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3,7(4):145-147。
【10】饒永輝。論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0(6):617-618。
【11】馬申,王白山,隋光遠。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應激狀況的干預效果。中國健康教育,,21(3):189-190。
【12】邱遠。體育鍛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7(12):1640.
【13】谷玉冰,金秀舫。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2(3):29-30。
【14】李新紅。體育鍛煉與增強高校學生的應激能力。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85-86。
【15】章巨煥。體育鍛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中國學校衛(wèi)生。,28(8):758-759。
- 上一篇:信息技術教學的放手問題淺議論文
- 下一篇:我國糧食安全的幾點對策芻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