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經濟學背景下的我國義務教育公平和效率
時間:2022-01-10 10:10:00
導語:剖析經濟學背景下的我國義務教育公平和效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十七大中黨和政府提出了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這些足以表明我國開始從關注效率問題轉向全面考慮和解決社會公平問題。而如何實現最大優化,成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話題。本文從教育資源配置角度,來初步研究我國義務教育公平與效率問題,通過從邊際理論探討,假設性的提出公平與效率諧調系數的模型構建。
【關鍵詞】經濟義務教育教育效率教育公平
公平與教育,邏輯上說不是一對矛盾,但兩個相關概念在一定情況下往往產生矛盾。公平與教育如何協調得當相得益彰,從而達到“雙贏”。我們要尋求它的平衡點,尋找它的最佳區域。教育作為立國之本,教育的公平與效率更是一個既關系到教育的公平和民主,又關系到教育投資效率的復雜問題。對這個問題的認識直接影響著政府的決策,同時也反映在推動教育改革的過程中。由于教育改革與發展必須以經濟發展為依托,因此處理好教育的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是十分重要而難以解決的矛盾。
一、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的概念
從經濟的角度進行,公平是一種對社會分配的判斷。自由主義階段斯密,從其“整個價值傾向上看,他是主張以機會均等作為經濟公平的核心判斷標準”,機會公平是指起點的公平,即在起點上,所有人都應該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這是一種水平公平。新概念階段的觀點認為,教育平等不應該只是機會的平等而且也應該是結果的平等。這是一種水平的結果公平的觀點。也就是說學生應該得到同樣的發展。無論是從自由和權利的角度,還是從經濟的角度,教育的機會公平都應該予以保證的,而且這種公平是水平公平,即所有人受到同一對待。而從結果公平的角度來看,不是基于不平等的結果不相同反映是縱向的公平,而結果的相同反映的是水平的公平。
按照經濟效率的劃分,教育效率也一般包括教育資源配置效率和教育技術效率,從理論上講,中小學資源配置效率要求中小學教育產品的邊際成本應該等于邊際收益,也即教育投入的邊際生產率應當相同。但是就中小學教育,從經濟角度而言,中小學教育產品所具有的外在性和準公共產品的性質會導致資源配置的無效率,因此,市場本身不能在效率水平上提高中小學服務,所以要求政府對中小學教育的資助。那么,從資源配置效率角度,政府對中小學教育資助就是使得教育的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花在教育上的單位投入應該帶來單位的收益,進一步說就是政府花在每一個學生上每一元錢所帶來的產出應該是相同的。
二、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的關系
在此對教育效率與公平關系的考察,主要針對資源配置效率與公平的。公平還是區分機會公平和結果公平。通過下圖對教育公平和效率關系做一簡單探討。從效率的角度而言,如果三個學校的基礎條件是不同的話,就要要求根據學校的邊際生產率進行投入。
根據效率的需要,為了取得最大產出,應該投入在每個學校單位投入的所產生的單位邊際收益相同,即邊際生產率相等,邊際生產率可以用對各自曲線的切線斜率來衡量。如果教育機會公平表現為教育支出的均等,即三個學校所獲資助水平一致的話,都在A點,甲取得Q的發展水平,乙取得F的發展水平,丙取得C的發展水平,那么可以證明Q、F、C三點的切線斜率是Q>F>C,也就意味著,甲乙的邊際生產率大于丙,因此應該在前兩所學校多投入,而不是應該在丙學校投入。進一步說,在甲和乙學校增加支出的效果比W要好。但是如果那樣的話,就會造成機會的不公平,所以教育機會公平會損害效率,而要提高效率必要會損害教育機會的公平。
從結果公平的角度,對縱向結果公平的分析,和教育機會公平和效率關系的分析一致。而結果的均等和效率的關系則有所不同,還是用上圖來進行分析,比較圖中J和C點,J和C點表示丙和乙處于一種結果均等的狀態,即都達到B的發展水平,但丙的支出是A,乙的支出是S,可以證明J、C、F這三個點的斜率是J>F>C,也即為了保證丙和乙達到相同的發展水平,應該給丙多投入,而減少對乙的投入。同理,對甲的分析也是一樣。從上文分析可見,這也是一種配置的低效率。而且比支出均等的效率還要低。可見,從總體而言,公平和效率,存在著矛盾的關系,促進公平就要損害效率。但是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長期中,如果政府不斷的提高基本結果水平的標準,對于這三個學校而言,發展水平都得到了增加,有助于公平的擴大,而且效率也在不斷提高。
三、諧調系數模型的假設
以上分析都是單獨的從公平和效率兩個角度來使其某一個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但是純粹的提高效率或者是公平,都是不可取的。我們必須找到一個公平與效率的諧調點,從上圖可以看出,不管是在A點或者是S點的投入,我們都無法使是公平和效率達到一個最佳優化,而只有在A和S點的中間,假設性的提高D點,從理論上來說,才能達到一個最佳優化。而D點的系數,需要大量的數據實驗得出考證。如要得出正確、合理的結論,我們必須對先支出和產出做出合理的界定。
當然這些指標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應在實際應用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能有相對合理的指標,而沒有絕對正確的指標。公務員之家
在十七大中黨和政府提出了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這些足以表明我國開始從關注效率問題轉向全面考慮和解決社會公平問題。沒有教育公平,便沒有和諧社會。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僅僅是一個教育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公民享有基本人權的問題。同時我們也不能拋棄效率問題,造成教育上的資源浪費。只有正確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我們的教育發展才能走向更加合理化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鄭春光.從教育財政角度試析美國中小學教育中的公平與效率[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2.
[2]栗玉香.義務教育均衡推進的財政分析與政策選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
[3]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N].中國民族教育,2005.
[4]靳希斌.教育經濟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王善邁.教育投入與產出研究[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 上一篇:教育均衡發展理論涵義探究論文
- 下一篇:初探學校感恩教育形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