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下幼師舞蹈教學的影響芻議論文

時間:2022-01-19 04:25:00

導語:新課改下幼師舞蹈教學的影響芻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改下幼師舞蹈教學的影響芻議論文

摘要: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不是“真教學”。要切實貫徹新課改的精神,教師在教學中需注意與學生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在分享彼此思考、經驗、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點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相長的共同發展。

關鍵詞:新課改幼兒教師舞蹈教學

讀了新課改的相關資料后,我有很多深刻的想法,認為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往往都是通過教學中的某些細節體現出來的,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點,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貫徹新課改的精神呢?以下是我在教學中所采用的一些簡單有效的小措施。

一、引導與交流

在舞蹈教學中,一年級著重于培養學生對舞蹈的興趣。教師應避免教學的單調與枯燥,將單一重復的動作生動變化起來,在教學中以引導為主,引導的目的是讓學生動起來,只要學生發自內心地舞起來、跳起來,他們的身體素質就會得到鍛煉和發展。

在二年級舞蹈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啟發引導學生敢于說出心中所知、心中所想、心中所感。例如,在新授蒙族舞蹈時,教師應講解一些關于蒙古這個民族的民族特色、地域環境、風土人情等相關知識,只有了解了這些知識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蒙族舞蹈的風格特點。可如果這些知識都從老師的嘴里說出來,學生只會用耳朵聽聽,假使老師能夠引導學生自己動腦思考,自己動口說出來,相信學生會更好地理解,也會在以后的舞蹈練習中更好地運用這些知識。教師在舞蹈動作的教學中更是要引導學生大膽說出心中的不解和想法,要尊重每一位同學的想法,同時也要從學生的發言中得到新的信息,了解學生的獨特想法,以能從學生的角度更加全面地進行教學。例如,在蒙族舞蹈教學中,有一組柔臂向前淌步走、接雙臂向側展開擁抱大地的動作。教師本以為柔臂和淌步的配合是個難點,誰知擁抱大地的簡單動作學生完成的卻不怎么理想,這時教師要是仍舊讓學生不問原由地一味模仿,教學效果肯定很差。此時教師就應該請一位有代表性的學生與自己一起做動作,讓其他同學觀察其中的不同,然后各抒己見,教師再將自己的見解說出,與學生交流意見,并通過再次示范引導學生去觀察重點,找出問題的真正所在,并通過自己的理解來解決問題(氣息的運用、情感的抒發等)。

在三年級學生舞蹈教學中,教師注意到學生經過幾年的學習,已具備了一定舞蹈基礎,有些教學環節可以讓學生來主導完成。例如每節課開始時的熱身活動練習,教師每次讓不同的學生來組織帶領練習,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能力,也為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提供了平臺。教師在舞蹈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啟發學生動口、用眼,而且要從動作的本身出發,引導學生,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被動的接受,更要引導啟發學生對“下一個”動作進行主動的分析。例如教師在講授完前一動作后,將動作造型定格,再將下一動作的開始造型定格,讓學生將這兩個造型之間的連接用自己的想法做出來,從而完成這一組動作,教師從學生的完成情況中找出正確的,進行詳細的講解、示范,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完成動作。這一小小的舉措,使學生身體“活起來”、腦子“轉起來”、情緒也“漲起來”了,不依賴于教師,自覺性提高,自覺性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自不用說了。

二、個性與協作

在評價教學的過程中,有些教師并沒有完全領會新課改的精神,只是一味地追求發展學生的所謂的個性,忽略了個性的發揮是建立在共性之上的。沒有共性又何來個性而言,沒有共性作為基礎而發展出來的所謂個性,也必定是經不起推敲的。

在舞蹈教學中,創編課最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最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體現和發展。讓我們來看看在創編課中如何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協調充分的發展。教師在讓學生做創編之前總會給學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并提供一定的條件,這些會隨著學生的進步而逐漸減少。

首先,幼師舞蹈中的創編課是在三年級正式開設的,之前只是讓學生在每次民間舞考試中加入簡單的隊型變化。三年級上半學期在學生學習漢族舞蹈(云南花燈)綜合組合后,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八人左右),再給學生一段新的蒙族音樂,讓學生用學過的蒙族舞蹈動作進行重新的編排,要求動作的銜接要流暢,與音樂的旋律節奏要諧和。

三年級下半學期在學生學習維族舞蹈綜合練習后,教師會讓學生自選一段維族的音樂,要求學生用學過的動作進行新的編排,并且加入一定的隊型變化。這里不僅僅要求學生打破原有動作的順序,更要求學生可能要打破原有動作的節奏去適應新的音樂,而隊型的變化更能體現出每個小組的集體水平和能力。一個人是無法進行隊型變化的,隊型的變化是必須由集體完成的,只有在集體的努力下才能變化出流暢又有意味的隊型。此外,隊型的變化又必須適應動作的性質,有些動作不適合流動變化,而有些動作則可以輕松的移動位置。同時隊型的變化還必須與音樂的旋律段落相適應,這些因素也是學生創編時思維的重點。在創編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不同的見解(這些獨具一格的見解中,透露了每位學生不同于他人的藝術個性),這時就要求小組內的學生作出抉擇,將最諧和的創思合理地運用到創編的組合里,從而創編出本小組最滿意的作品。小組內的創編不僅使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使得同學之間有了相互學習交流的機會,并通過相互間的協作來更好地完成創編任務。

四年級的上半學期,學生開始五大民間舞的最后一種民族舞蹈的學習(五大民族舞蹈分別是漢、藏、蒙、維、傣)。在學生完成傣族舞蹈綜合練習后,教師又對學生提出了新的創編要求,要求學生自選一段傣族音樂,自編舞蹈動作(已經學習過的動作要求少用,就是用也不能原封不動的照搬,要進行不同程度的變形和發展才可編入組合),當然隊型的變化、空間的流動是必不可少的。與上一階段相比,自編的原創動作的加入是真正考驗學生的時候,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更能體現出每個學生對動作元素的掌握和運用的能力,使得每位學生都開動腦筋,靈感乍現。教師不可小視學生的創造力,他們憑借眼睛、身體和才思所創編出來的動作,往往新鮮而又充滿個性;他們用集體的智慧創編出的空間隊型變化,通常會讓教師暗暗叫好。教師通過欣賞學生的作品,給學生指出問題,并提出修改的意見,同時教師也從學生的作品中吸收了新鮮的元素,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在創編課上得到了最有效的發揮,教師和學生的個性也在創編課上得到了最充分的發展。

四年級的下半學期根據教學情況,教師安排學生進行原創兒童舞蹈的編排練習。教師要求學生自選一首兒童樂曲,自創動作,有一定的隊型變化。每個學生都要編排一個兒童作品,然后分成小組,一一演示,每位學生都既是編排老師,又是學生演員。這個階段的創編是學生個性發揮的極至,也是學生間協作、共進的最佳體現。這些原創作品的誕生是對每位學生舞蹈綜合素質的檢驗,同時也是對學生審美能力、音樂素養等綜合素質的檢驗。

經過一系列不斷深化的編排實踐,學生已從一個無所適從、無處下手的編排生手成長為一個可以獨立編排舞蹈作品的小小編導家了。這個過程必須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想想看如果在一開始教師就要求學生獨立創編一個完整的作品,有幾位學生能夠完成且完成的讓人賞心悅目呢。有些人認為個性就是一個人的單打獨斗,只有這樣才算發揮了個性,殊不知在集體的關照下,個性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當你編出一個舞蹈時,你必須依靠演員來實踐你的作品,否則你的創編永遠只會在你自己的心中,藝術個性也得不到展現,只有當編導和排練演員達成共識,齊心協力、共同合作才可能把一部作品完成好。

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以上的小措施是否能對付那些“假教學”現象呢,只有實踐才能檢驗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