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探音樂教學和學生創造力培訓的結合
時間:2022-01-27 10:56:00
導語:淺探音樂教學和學生創造力培訓的結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我國社會全面改革創新的大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也在進行著改革創新,在普通高校音樂教學中培養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要在“教”中創新;在“學”中創新。
關鍵詞:音樂教育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不僅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富有生機與活力的條件,也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文明發展水準的標志,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倡建立創新性社會的今天,信息科技高速發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是每個國家學校教育所關切的重要課題。據科學研究發現,人的創新能力是非常巨大的,人的大腦可以儲5億本書的知識,相當于一臺有100億萬個開關的計算機的容量。然而,一般人的大腦,只利用了4%—5%;少數人利用了10%。20世紀杰出科學家愛因斯坦去世后,人們對他的大腦進行了研究,發現最多也只利用了30%。可見,人的大腦可挖掘的潛力是很大的,而音樂恰恰具有挖掘“潛能”的功效,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在我國大力提倡發展普通高校藝術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今天,呼喚大眾尤其是青年學生接受音樂教育的同時,也呼喚我們的音樂教育工作者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音樂教育對學生創新能力、心理健全、人生價值觀等各方面的影響,做到多元化的完美結合。普通高校音樂教育要樹立以大學生為主體和學會學習為核心的新的教學改革觀,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充分發揮音樂在培養人的個性特征形成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最大優勢,通過音樂教育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培養創新精神,發掘創新潛能。
如何通過教學改革在普通高校音樂教學中培養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筆者擬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
一、“教”中的創新
1.需要有時代前瞻的教學意識
音樂教學是一種教學藝術,是音樂學科與教學藝術結合最密切的科學,音樂教學要創新,必須了解國際國內的音樂信息和文化信息,了解國際國內的教學動態,具有前瞻性的教學觀念。也就是說教學要想創新,首先就要站在時代的前沿,教學思維意識敢于創新,思維要創新。傳統的音樂教學將學生看作是存儲燃料的罐子,教師只是負責給被當作“罐子”的學生灌輸燃料,不給他們提供創造思維的空間。因此要想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音樂教師在思想觀念上要革新,弄清對“創新”的認識,自身先具有創新意識,才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其具有良好的創新意志品質。音樂學科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它可為學生提供更為自由、廣闊的想象與創造的空間。
還有對“創新”的含義,不可定位過高。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的創新,應該著重于關注“創新”的發展價值,要看學生在將來很可能會成為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創新并不那么高深莫測,創新教育并不是無從下手。只要我們樹立正確的觀念,就能使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可能。也只有在此前提下,通過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創新性教學,我們才能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以開發,在學到東西的同時,掌握一定的技能,進行創造性的學習。
2.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要創新
敢于對現有的教學方法質疑,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在教學時既要充分考慮音樂的本質特征,又要注重科學的方法,甚至采用反向思維方式,創造出全新的音樂教學。在創新教育時代,一大批優秀教師在實踐中,探索出了許多教學方法,有在上音樂欣賞課時,別具一格地采用了“閉目法”。因為此法削弱、排除其他不利因素的干擾,使學生大腦高度集中,雙耳專心聆聽那美妙動人的音樂。還有“試錯法”,在教學過程中不把全部內容和盤端出,有意留下空白,讓學生去推測和預計可能結論的“內容不完全法”;還有由教師組織、學生表演、最后由師生一道點評的“室內音樂會教學法”(或組織現場觀看音樂會,然后對此進行討論和點評),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教學方法打破了慣常的思維方式,特別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開發訓練。
教學內容是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必須具備所需的內容,不是說使用了新的內容就是創新,因為創新是有目的、有計劃的一種創造活動。新的內容的確給人一種新的感覺,也帶來新的音樂教學形象,但它不是隨意的堆積拼湊,而是掌握最新信息,掌握教學內容的特點,并在審美上給人帶來全新的感受。我們常說突破教學內容,但突破不等于“超越”,不等于“故弄玄虛”。要圍繞教學目標,聯系自然、聯系社會,靈活選擇,豐富教學內容,避免死讀教本,教學內容枯燥、單調。當然,選擇應科學篩選,優化組合,再引入課堂,使課內課外的聯系具有效益。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開發教材,從大學生身心特點出發,特別應從他們的興趣和創造力出發來挑選教學內容。學生有興趣,才會去思考,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開發,學到東西,掌握一定技能,達到創新的目的。
教學內容的選擇利用需要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綜合應用,音樂教學是教育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類文化的集中體現的載體。因此,音樂教學既是教學的雙邊活動,也是中華音樂文化的發展延伸。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遺產,在世界越來越一體化的今天,越是民族的、地方的,越是具有特色,也越能在現代的激烈國際競爭市場中爭得一席之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不僅僅是照搬傳統的東西或外來的東西,而是應該在吸取外來的或傳統精華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后,融入自己的教學中。一般來說,最能反映地方特色、傳統文化的教學都是值得教師們借鑒的。在教學的同時,傳統文化的吸取也不應該局限在某一地、某一類的文化,不同地區和類型的傳統文化在教學中的相互交織,可以創造出各種全新的教學來。
3.需要對不同年級人群的需求和不同環境進行深入研究
音樂教學的對象是不同群體的人,處于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群體的人由于年齡、知識結構等方面的不同,教學的側重點也應該是不同的。就拿普通高校大學生與中小學生來說,普通高校的音樂教學與中小學的音樂教學就有一定的差別。由于兩類人群年齡的差異、認識的差異,就應存在不同的教學設計思路和不同的教學方法。前者的教學主要是偏重理性,在思考中掌握學習;后者對教學的要求應注重知識與趣味的結合。除了音樂專業院校以外,其他群體的音樂教育不需要,也不可能承載太多太重的專業化東西,在教學中應該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擺在首要位置,興趣是學習的基礎,這才符合當前音樂新思想的要求。
4.創新教學需要對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進行深入研究
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音樂教學尋求創新突破的關鍵因素。新的教學理念倡導教學要面向學生,從學生學習心理、興趣出發,教師就應創造一種平等民主的關系,師生的情感交流才能和諧,這樣也減少了“說教”,不再依靠“灌輸”,有時甚至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可“互換”,打破教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的一般教學慣例。讓學生講,學生問,老師后講后答,但必須強調的是教學程序雖然顛倒,教師的主導地位還是不能動搖,整個教學活動展開是教師事先的精心準備與策劃。多少年來,我國的教育,大都停留在“一言堂”“填鴨式”的教法上,整節課由教師一人大包干。
結果是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暈暈糊糊,而根本不管學生是否喜歡。創新教學必須在充分研究人群的基礎上,在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上,進行反向思維的創新教學。如:教師由“演員”變為“導演”,學生由“觀眾”變為“演員”,即老師搭臺學生唱戲。能讓學生說的,老師不說;能讓學生做的,老師不做。老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點撥。如在欣賞一首樂曲時,老師不要先講,要先讓學生討論、發言,談談他們對這首樂曲的情緒、情節、風格、韻味、形象等的感受。在指導學生唱歌、奏樂時(集體課時),先讓學生來研究、評價學生的表演,包括優點和不足,老師作最后發言。“在教科書和教師都認為確信無疑的結論面前,教師不要急于讓學生也確信無疑。如果學生經歷一個生疑、有疑的階段之后再達到確信無疑,這個結局比那個沒經歷過曲折達到的結局要好得多,在疑問中師生和諧地討論,尤其是學生有異于教師的觀點也愿意向教師陳述時,學生會更親近教師……”這樣的結果更利于發散性思維的培養與訓練。眾所周知,發散性思維是思維活潑的象征,更利于學生爆發創造的火花,也會讓學生充分地展開思維,因此,師生關系是順利進行創新教學的一個重要條件。
二、在“學”中的創新
音樂教育的本體,屬于藝術教育,審美性是它的最基本的性質,它是通過音樂進行的一種審美教育。眾所周知,審美是一個有著不確定因素的學科,是非科學的。審美主體不同,所得出的結論就不盡相同。在教學中應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讓學生的思維主動起來,思維積極地去想象與創造,從而很好地訓練學生的創造思維。如在音樂欣賞課中,學生在學習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不應受書本知識的制約,也不應受傳統方式的束縛,在長期聽辨的培養下,循序漸進,從簡單動聽的旋律到復雜的交響樂,學生在聽辨音的高低、強弱、力度、音色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聽覺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會逐漸加強,學生的思維隨之得到不斷的發展,久而久之,創造性思維便逐步形成和穩定。又如在合唱訓練中,學生們不僅要練習唱好自己所承擔的聲部,也要兼顧其他聲部,同時要聽伴奏和總體音響效果,眼睛還要看指揮,并隨著指揮的動作去隨時調整自己的聲音強弱與速度,從而使音樂表現得到充分發揮,應該說此時學生的思維更能得到鍛煉發展。
“教育以學校為主渠道,以課堂教學為基本途徑,有統一的教育、教學的基本原則和方法等。這些決定教育性質、方向與形式的穩定因素,體現了整個教育的共性,由此形成的普通教育學、普通教育心理學等基礎理論,闡明和揭示了教育的普遍規律,無疑也體現了音樂教育的某些性質。”從學科概念上看,音樂教學研究的是音樂學科的教學,它是科學的。科學的事物都有其內在規律,如果違背它的規律,就會出現明顯的問題。因此,音樂教學首先要考慮音樂的本質特點,定好其位。如以往的“千人一面”教學方法,就是太強調統一標準和統一的原則,壓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不考慮學生個性特點與需求的教育方式,實際上也反映一部分教師對心理學這門科學的不了解,心理學上的個性是指:“個體區別于他人的獨有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組成的復雜而統一的整體心理結構。教育學意義上的個性是借用哲學和心理學的含義,強調通過教育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所以,音樂教學不能違背科學即不能違背音樂學科的本質特性和教育心理學。教師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求異、求新,不斷培養學生敢于創新的意識,勤于創新的思維和善于創新的能力,提高音樂教育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郭聲健.音樂教育論.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2]張寶珠.談音樂創新課.中小學音樂教育。
- 上一篇:公司倉管員年終總結報告及工作安排
- 下一篇:大學教師教學能力研究評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