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通識課教學發展探索

時間:2022-01-28 10:20:00

導語:高等院校通識課教學發展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院校通識課教學發展探索

論文關鍵詞:高校通識課教師教學能力大學觀

論文摘要:高校通識課教師應具備的教學能力包括:更新教學觀念、跟蹤前沿教學理論的能力;調整、更新教學內容的能力;教學研究的能力;課堂教學創新能力;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其他教學相關能力。要發展通識課教師教學能力,需做好組織保障、理論支持、培訓機制三個方面的工作。而欲徹底解決通識課教師教學能力欠缺的問題,必須對大學觀做出正確認識。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為了提高在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適應社會對大學生“一專多能”的需要,我國各類高校在積極建設各級專業基礎課和專業選修課的同時,也逐漸重視各類能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大學通識課程(以下簡稱通識課)。各級管理部門對通識課的投入和期待很高,希冀它能成為專業課之外的一個必要、有效的補充: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方面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但目前有關通識課的理論認識和實際工作中,存在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在教師教學能力的構成及發展的認識和實踐上。本文即就此做番探究,敬祈方家指正。

所謂“教學能力”,是指教師順利完成教學活動所需的個體心理特征,是通過實踐將個人智力和教學所需知識、技能轉化而形成的一種職業素質。欲提高大學教學質量,教師教學能力構成是關鍵。而建設大學通識課是為了培養適應時代需要、全面發展大學生。因此,對通識課的教師教學能力構成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一、高校通識課教師教學能力構成

高校通識課教師應具備的教學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一)更新教學觀念、跟蹤前沿教學理論的能力。

為了適應時展的需要,高校通識課教師必須有更新教學觀念的能力和追蹤前沿教學理論的能力。即從強調“以我(教師)為主”、“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型教學觀念轉變為“以學生為主”、“以學為主”、“以能力為主”的新型教學觀念。在學生的個性發展越來越被關注的當代社會,只有堅持“以學生為本”,才能切實維護學生的主體地位。具體而言,要從學生和諧自由發展的角度出發,按照有利于形成理性思維和健全人格的標準進行教學觀念的更新。強調“以學為主”,重視引導學生對問題的研究,提倡和鼓勵爭論,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強調“以能力為主”是為了適應創新型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調整、更新教學內容的能力。

教學內容是根據教學實際而適時調整的知識體系。教學實際應該包括教學對象的差異、教學條件的優劣、教師教學能力的高低、教材質量的高下等因素。教學內容的更新,應注意影響教學的因素的客體特點,盡量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為一體,注重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的有機結合。同時,教師不能只滿足一成不變的教材或者講義,一般化地完成教學任務,而要通過繼續學習、終身學習的途徑,不斷革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處于學科的前沿。尤其對于通識課教師而言,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不斷崛起,迫切要求新時期的教師具備一種更新知識結構,補充學術養料,拓展教育視野的能力。教師只有具備了這種汲取新知的能力,才能立足通識課的講壇,完成通識課的任務。

(三)教學研究的能力。

教學研究能力是教師以教學現象為研究對象,運用科學的方法,以探索教學活動規律為目的的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識課教師要促進通識課教學的科學化,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不能脫離開教學研究。通識課教師大多數承擔著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在現今體制環境下,傾力于科學研究本無可厚非,但是絕不能忽視教學研究,或者用科學研究代替教學研究。同時,社會在不斷發展變化,就更需要教師以科學研究的態度,看待自己所從事的教學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一切。通識課教師應該成為這樣的知識分子,即在學校教育內容和方法上進行不懈的合作性探究,以自己的經驗和思想對學生的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產生影響。

(四)課堂教學創新能力。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傳授知識為中心,以建構學生系統的知識體系為終極目標。這種教學方式本無可厚非。但是,它的局限也是非常明顯的,即忽視教學對象—“學生”的需要,忽視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高校通識課程雖然也承擔著傳授知識、建構體系的任務,但是它的終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要想實現此教育目標,必須對傳統的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推行“實踐教學”、“討論教學”、“渝快教學”等。努力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創造思維”,努力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學”,將通識課課堂轉變為知識探究、批判思維鍛煉、創新能力培養的場所。

課堂教學創新是教師創造能力的體現。它是指教師綜合已有的知識、信息和經驗,產生出有別于他人的獨特的、新穎的教學、教育設計、教育技能和新成果的能力。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教師的成功就在于能創造出值得自己祟拜的人。從社會的需要而言,創新性的人才是最為缺乏的。而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創新性的人才,就需要教師具有相應的創新能力。而這些大多是體現在富有創新性的課堂教學中的。

(五)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

進人新世紀以來,信息化成為時代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以網絡技術和計算機多媒體為主要特征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成為高校建設的內涵之一。目前,高校現代化教學手段主要體現在校園網資源的建設和共享方面。教學信息化的最終目的,是要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并貫穿于整個學科教學過程中;將信息技術與主動適應學科課程進行深層次的融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模式。

由于高校通識課程課時設置的局限性,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無疑能更好地開展通識課教學活動。通識課教師應主動適應信息社會給自身工作帶來的變化,能夠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實現教學方法的現代化是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最終目的。

(六)其他教學相關能力。

通識課教師除了具備以幾種能力之外,也應該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表達、教學組織管理能力等。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效果的好壞、教學質量和效率能否得到保證與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密切相關。通識課教師的語言更應該有藝術性,才能有生氣、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才能更好地在有效的授課時間內將課程內容傳達給學生。而教師語言表達能力水平有賴于教師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也有賴于講標準普通話的能力。通識課教師要具備較強的文字表達能力。這不僅是科研的要求,也是隨時總結教學心得的必需。通識課教師也要具備教學組織管理能力。這是因為通識課的學生來自不同學院、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年紀,如果將教學活動的各種因素與變量進行控制,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二、高校通識課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

通識課教師教學能力的形成、發展和完善,必須在高校教學活動中得以體現。而高校的教學活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牽一發動全身、。因此,高校通識課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也必須著眼于高校教學系統中。

欲發展通識課教師教學能力,以下幾個方面是應該著重注意的:

第一、高校有必要建立獨立的通識課教育管理機構,既要整合已有的教學資源,也要與傳統的教學單位區別職責。同時高校應積極推進通識課相關協會的籌備、建立,為通識課教師提高組織指導、協調、交流的平臺,也為開展高水平的通識課合作提供一種渠道。這就為通識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組織保障。

第二、創辦主要面對高校通識教育的理論刊物,從宏觀層面將通識課的理論建設納人系統化,真正將通識課的理論研究深人持久地開展下去。這既能為高校通識課研究提供理論園地,也能為通識課教師教學能力提供理論支持。

第三、為提高通識課教師教學能力提供工作保障。我們有必要檢討現行的通識課教師培訓工程,重新梳理工作思路,認真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建立起高水平的培訓機制,為提高通識課教師教學能力提供工作保障。

三、樹立正確的大學觀

要徹底解決我國高校通識課程教師教學能力的問題,必須從根本上對大學觀做出重新認識。長期以來,大學被認為是人類追求知識、發現真理、生產知識的場所。懷特海認為:“大學之所以存在,不在于其傳授給學生知識,也不在于其提供給教師研究機會,而在于其在‘富于想象’地探討學問中把年輕人和老一輩人聯合起來,由積極的想象所產生的激動氣氛轉化為知識。”在這種大學觀的影響下,發現真理、生產知識的主要活動—科學研究,成為大學的主要任務。近年來,我國大學觀又遭受到諸如“就業導向”等觀念的挑戰。不可否認,就業導向是客觀存在的現象,關系到學生、家長和大學等各方面。在這種壓力下,大學教學的功利主義非常明顯。學生對大學的理念變得具體而功利,他們幾乎是在“購買”大學的本科教學,對于自己的專業學習,對于學分與成績,抱有很強的功利態度。高校也在自覺不自覺地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將培養“專才加通才”的畢業生作為“通識教育”的內涵。這是普遍存在的一種“通識教育”觀念。乍看起來,它是高等教育為了應對新時代的人才市場挑戰而做出的正常選擇,然而,就其實質而言,它是當代大學理念危機的一個征兆。

這兩種大學觀都有偏頗之處。前者著重于大學是“精英”教學,后者偏向于大學是“職業”教學。筆者認為,大學教育不能僅是“象牙塔”中的研究,更不是技術培訓中心。它應該承擔更多、更大的社會責任,也應該是培養具有高尚人格、創造性、獨立思想、精神感悟人才的殿堂。無疑,高校通識教育應以此為歸宿,通識課教師教學能力的高低也應以體現此大學理念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