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中的委婉語探究論文

時間:2022-01-29 03:09:00

導語:日語中的委婉語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日語中的委婉語探究論文

摘要:日語婉語有多種表現形式,不同的表現形式包含不同的語用功能,其目的都是達到理想的交際效果,因此,在日本人的語言交際中,委婉語幾乎無處不在。對日語委婉語特征的分析可以加深對日本文化的認知。

關鍵詞:日語委婉語表達形式文化語用特征

一、委婉語的界定

根據《日本語教育事典》的解釋,委婉語叫“婉曲的表現”,也就是:說話不直接,拐彎抹角之意。[1]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漢語中“委婉”是言詞,聲音等婉轉、動聽,態度誠懇。這些解釋都是從修辭效果的角度作出來的,然而這樣的解釋并不能概括日語委婉語的全貌,因為日語委婉語除了修辭學特征外,還揭示日本人的交際心理。

二、日語委婉語的表達形式分類

為了達到滿意的交際目的,交際雙方有時會使用各種不同的委婉語表達形式來把話說得委婉動聽。從表達形式來看,日語委婉語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詞匯委婉。當人們不愿意說出某種禁忌的事物但又不得不指明這種事物時,就只能用另一個好聽的詞語來代替,即用曲折的表達來提示雙方都知道而又不愿點破的事物,或者采取某種手段從聽覺和視覺上避開某些語言符號,事實上會話中要避開的并非語言符號本身,而是與之相連的含義。例如「かわや」、「便所」這樣的詞語給人一種污濁、骯臟的感覺,因而常常被「お手洗い」、「卜イレ」、「洗面所」等所代替。日本人對“死”非常敏感,常用「なくなる」、「かくれる」、「帰らぬ人となる」等說法來表達。正像中國人也不喜歡用“死”這個字眼,而是說成“見閻王”、“升天”、“見上帝”、“去見馬克思”等一樣。[2]雖然委婉語所指的內容與由其替代的符號所指內容相同,但是由于它的字面意義變了,能給人以溫文爾雅、委婉動聽的感覺。

2.被動委婉。現代日語中「~思われる」、「~される」、「~考えられる」之類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是一種委婉的斷定語氣,“~”部分表示的是一般公認的、社會上普遍承認的事實。如:

(l)昔、この辺は山であったといわれている。

(2)こういう事実は充分注目されているのではないかと思われる。

(3)ここは地震が多いので高い建物は建てられないとされる。

這種以被動句的方式來進行委婉表達的語言特點也恰恰反映出日本人心理特征的一面,即尊重客觀現實、謙遜不武斷的態度,說話留有余地的心理。既然社會上普遍這么認為,自然也就包括了說話者自己本人的立場和觀點,避免了直接了當地表明看法。這種心理特征是受日本文化傳統的影響而形成的,也是日本國民性的一種體現。

3.推量委婉。日本人重禮貌,喜歡含蓄,不愿使用肯定的表達,而是經常用一些說法含混、帶有推測的句子來表達。“~であろう”是日本人寫文章時愛用的一種推量表達形式。尤其是在一些闡述自己觀點的論文和演講中,可以看到很多句子是以“~であろう”這種句式結尾的。也常用“~であろう”、“~だと思う”、“~らしい”、“~ようだ”、“~ような気がする”。日本人認為這樣可使對方感到含蓄、不生硬,不強加于人,但這絲毫不意味著說話人不堅持自己的主張或者可以隨便放棄自己的主張。

(1)吉田さんは今度も行ったらしいですよ。

(2)雨が降るようですから傘を持ってください。

其他用推量句形式表示委婉語氣的例子還有“~だろう”“~でしょうか”“~みたいだ”,等等。

(3)もう少し背が高かったとしたらバレーボールの選手になっていただろう。

(4)王さんが帰ってきたら、この小包みを渡していただけないでしょうか。

(5)君にはどこかで會ったことがあるみたいだ。

日本人之所以在文章中大量使用“~であろう”等推量句形式,是與日本人的心理有著密切關系的。日本人認為過于肯定的表達會給人一種自傲不謙虛的感覺,而用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不意味著說話人不堅持自己的主張,僅表示不把個人看法強加于人。[3]日本人對語言表達非常敏感,為了盡可能做到不給對方武斷的印象,往往愿使用商量的謙虛口吻。由于這種心理的作用,因此雖然說的是同伴的事情,日本人也總希望能委婉地表達出來,而推量句形式正好是適合于表達這樣的心理的最佳形式。

4.否定委婉。日本人在講話委婉這樣一種語言心理的驅使下,還習慣在句子的結尾用雙重否定的形式,這在日語中隨處可見。

(1)王さんが行くなら、私は行かないでもないんですが。

(2)いくら痩せたくても何も食べないわけにはいかない。

(3)そんなに悲しくないことはない。

雙重否定的表達在漢語中也存在,如“不得不”、“不能不”、“并非不”、“如果不一就不”、“沒有一不”等。但是同日語相比,在形式上與表示的意義方面要少得多。雙重否定的表達雖然在意義上與肯定表達基本相同,但是由于繞了一個彎,使意義變得不那么直接,從而顯得比較委婉,沒有那種強加于人的感覺。這種感覺非常適合于日本人的思維方式與交際習慣,由此可以知道雙重否定的表達為什么能夠在日語中得到廣泛的使用。

5.助詞委婉。日本人在心理上不太喜歡使用比較直接的肯定式表達,因此在不得不使用肯定式表達時,有時在句子的最后加上接續助詞“けれども”、“が”等,使話語末尾的含義變得留有余地、意猶未盡,從而達到緩和語氣、婉轉表達的目的。

(1)すみません、ちょっと分かりませんが。

(2)それがよろしいと思いますけれども。

(3)お願したことがあるのですが(けど)。

以上例句結尾的“けれども”、“が”都有一種意猶未盡、耐人尋味的語氣。留下不明說的半截話是表示委婉地暗示對方給予說明或征求對方意見之意。日本人對別人的意見提出異議時,也盡量用“が”來緩和意見的對立。例:

(4)おっしゃるとおりと思いますが、こんな考え方はどうでしょうか。

在現代日語中有時在表示說話人較鄭重的請求和委托時,為了緩和語氣,避免過于強調主觀,特別是女性,往往用“ので”代替“から”來敘述主觀的原因和理由,后項中也可用命令、勸誘等表達方式。例:

(5)ちっとも存じませんので、失禮いたしました。

這是因為“から”的主觀意識強烈,所以多多少少會給聽話人帶來一點過于自信的印象。將“から”改成“ので”,可以使說話顯得客觀、委婉一些,因為“ので”比“から”所表達的因果關系要淡薄很多。日本人寫文章或講話,不大量使用表示困果關系的接續助詞,這可以分析為是社會文化心理在起作用。

三、日語委婉語的文化語用特征

語用學所研究的是語言的運用問題,文化語用學則研究言語行為在一般行為之外所承擔的社會文化功能。委婉語的使用也是語用學的一個課題,委婉語只有在社會文化語境中才能發揮其潛在的能量。歸納起來,委婉語主要有以下幾種文化語用特征。

1.隱而不露、含而不說。對于一些不能說或不想說的話,日本人常用婉轉的方式表達出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使用禁忌語。日語的禁忌語是詞匯形式的委婉表現之一。禁忌語多與身體某些器官及功能、或是與宗教信仰等有關。在日常交際中由于某些社會因素的制約,普通詞語不擬使用,可有關的意思又不能不表達,因而出現了大量的禁忌語來代替普通的說法。在上一部分中我們已經列舉了一些這樣的例子,這里不再贅述。

另外,日本人善于采用迂回、婉轉的說法來避開一些斬釘截鐵的斷定和露骨的表達。例如一般不說「よくない」,而用「どうかと思う」、「あまり感心しない」來替代;不講「~せよ」,而常用「~するがよい」、「~したらどうか」來表達;不說「~したい」取而代之的是「~したくないわけではない」。

2.以和為貴、謙虛為本。我們每一個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總要與別人或社會發生各種聯系。怎樣才能使自己的交際行為獲得成功,這就要看你使用委婉的語用手段。大體說來,日本人說話時有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維護彼此之間的關系,保持和睦的氣氛,盡量避免傷害對方的感情,當然更不會當場給人難堪。對于與自己意見相反的人,日本人也總是努力照顧對方的面子,反映在語言上的表達就是“あなたの立場からすれば私もそう思いますが”。這種說法很讓人開心,有時會使對方陷入錯覺之中,以為你是贊成他的意見的。日本人在很多情況下,表面上是講相同的意見,而實際上是用委婉的語言把反對的意見巧妙地隱藏起來,讓對方自己去領會言外之意。即使是彼此之間存在著根本的意見分歧,有時需要表達強硬的反對意見,日本人也不太喜歡用斬釘截鐵的語言。在人際交往認中渴望尊重和被尊重,以及保持一定距離的心理。相互尊重、以禮相待是進行一切正常交往的基礎和前提。[4]

四、結語

日語的委婉表現是日語表達習慣的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它反映了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心理活動,因此在研究日本語言的同時,探討日本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在跨入21世紀的今天,跨國與跨地區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研究委婉語的使用,對于日語教學與研究,對于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外語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日本語教育事典[M].日本語教育學會大修館書店,1982.

[2]李文中.語言的委婉與粗鄙[J].外語學刊,1983,(4).

[3]鈴木孝夫.開ざされた言語日本語.新潮社,1975.

[4]顧曰國.利奇的修辭學理論[J].外語研究,1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