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雙語教學的改進對策思考

時間:2022-02-11 04:35:00

導語:大學雙語教學的改進對策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雙語教學的改進對策思考

論文關鍵詞:雙語教學;問題;改進策略

論文提要:雙語教學是高校教學語言改革的一項新舉措,是培養雙語人才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在積極推廣雙語教學,然而對雙語教學的錯誤理解和一般性理論支持的缺乏使各高校的雙語教學存在著諸多問題。本文從雙語教學的含義、性質和目的入手,分析雙語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探討雙語教學的改進策略。

加入WTO后,我國經濟逐漸融入世界經濟的大潮。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世界范圍的競爭愈演愈烈。

一、引言

外國企業大批進入我國,我國許多優秀企業也爭相到國外拓展市場,這引起了我國人才需求結構的重大變化。精通專業知識、英語熟練的雙語型人才成為我國高層次人才需求的亮點。為適應這一需要,在高校逐步推廣雙語教學刻不容緩。

二、雙語教學的含義

“雙語”這一術語來自拉丁語,布龍菲爾德將“雙語”定義為“如果學外語學得跟本地人一樣,同時又沒忘掉本族語,這就產生了雙語現象”。孫旭東(1993)認為,雙語(或雙語現象)是指在某一社團中,人們平行使用兩種語言。一般來說,雙語是指個體(或群體)掌握兩種語言,并使用兩種語言進行正常交際的方式。例如,在一個同時使用兩種不同語言的地區,一個語言使用者經常會面對兩種語言的選擇,他/她不僅對這兩種語言能熟練地掌握,而且能在各種語境中,根據需要進行兩種語言轉換。

各國語言環境和教育取向的差異使人們對雙語教學的理解不盡相同。麥凱(1989)認為,雙語教學是以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且其中一種語言常常使用但并不一定是學生的第一語言;張維佳(2002)指出,教師在學科教育中交互使用本族語和外語、甚至完全使用外語進行教學活動,以滿足學習者工具型的學習動機和融合型的學習動機。

上述“雙語教學”的定義雖然沒有明確界定掌握本族語和外語的程度,但都表明:(1)雙語教學是以學習者的外語為媒介來學習知識,使學習者本族語和外語的使用能力均衡發展,目的是培養兩種語言(雙語)的高水平使用者;(2)雙語教學有同時提高學生專業能力和運用外語能力的雙重功效。也就是說,雙語教學是在學科教育中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通過授課語言的運用培養具有較高本族語和外語能力的高水平“雙語人才”。但是,雙語教學不是語言教學。語言教學以語言的講解和訓練為中心,雙語教學是以講授專業內容為中心,英語只是師生課堂交流的工具。雙語教學雖然是以專業知識的學習為中心,但“它能比較省時、省力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是第二語言的能力(盧丹懷,2001)”,正是這種一舉兩得的效用使雙語教學在世界各國受到普遍重視。

三、全面推廣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雙語教學的優越性是有目共睹的,且已被許多國家的教學實踐所證實。相關文獻經常提到的優越性有四個方面:(1)提高專業文獻閱讀能力;(2)提高口語能力;(3)有利于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4)有利于理解學科前沿理論知識。

推廣雙語教學是扭轉目前我國大學英語“費時低效”,提高學生英語能力的最優措施,這是因為:(1)教學語言能改善語言環境,增加學習者接觸英語的時間,對促進外語語言能力的生成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雙語教育是以學習者的外語為媒介來學習知識,使學習者本族語和外語的使用能力均衡發展,目的是培養兩種語言(雙語)的高水平使用者;(2)雙語教學可同時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外語能力。學生不僅掌握了會計、金融、法律等專業知識,而且長期浸沒在以英語為媒介的教學中,還能操一口流利的英語;(3)雙語教學的實施和推廣促使高校打破學科教育體系中教學語言單一的現狀,推動高校教學語言的改革。

應社會對雙語人才的強烈需要,2002年教育部在《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2002)中明確提出了“雙語教學”,并作為一個重要的評估指標,要求高校要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的教學,特別是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國際金融、法律以及國家發展急需的專業領域開展雙語教學,對高校開展雙語教學的范圍給予了基本的定位。可以推斷,高校雙語教學應定位于那些國外處于領先地位,同時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學科領域。

各高校積極迎接挑戰,研究實施雙語教學的有效模式。“清華大學1,440門課程中,已有54門全用英語授課;北大有30多門課程,中山大學有8門課程采用原版教材;復旦大學引進哈佛大學全套課程的7,600多種教材”(蔡基剛,2002)。廣東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英語確定為部分課程的教學語言,并逐步使其成為與普通話地位相同的教學語言(廣東省教育廳,2001)。我國大學的雙語教學已經迅速開展起來,目前雙語教學在各高校的課程體系中已占有相當比例,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雙語教學必將成為新世紀中國高校教學語言改革的亮點。

四、目前雙語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雙語”和“雙語教學”的實質缺乏正確理解致使雙語教學出現偏差。如有人將“雙語”理解為“加強英語”,從而大辦特辦“英語強化班”(張維佳,2002)。有的教材使用英文原版,但教師課堂講授、與學生交流卻使用中文或很少使用英語,作業和考試也均使用中文。這實際上不是真正的雙語教學,只能是雙語教學的初期或過渡階段。還有的教材使用英文原版,教師課堂講授、與學生交流也使用英語,但講授內容均是學生已經學過的。這也不是雙語教學,因為這種教學的目的不再是使學生熟悉專業內容而是熟悉語言,是語言教學。這種模式勢必造成人、財、物和時間的極大浪費。這些問題普遍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學管理者和教師對雙語教學的實質和目的缺乏正確認識。雙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高水平的雙語人才。因此,教學中無論是傳授知識還是解答問題,教師都要堅持使用英語,向學生提供較多的語言輸入信息,讓他們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更多地接觸英語。

2、缺乏成熟雙語教學理論與模式指導,缺乏科學的信息反饋和教學質量評價系統。具體表現在:(1)對雙語教學重要性認識不足;(2)對雙語教學師資培養和課程設計缺乏長遠規劃;(3)對開設雙語教學班級或教師缺乏必要的條件審核;(4)對雙語教學質量評價不科學等。

五、雙語教學改進策略

1、高度重視雙語教學,加大投入。目前,人們對高校雙語教學的成效普遍不十分認可,原因有兩方面:一是開展雙語教學的時間較短,功效尚未顯現;

二是雙語教學課程比例較小,沒有形成規模。雙語教學的成效并非短時間內可以取得,也取決于規模效益。總體上看,我國高校雙語教學尚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各高校必須有長遠規劃,高度重視雙語教學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提高雙語教學課程比例。

2、正確理解雙語教學,重視雙語教學師資培養。雙語教學的正確方向是培養既了解本專業國際前沿知識又具有很高國際交流能力的高級人才。國際交流能力包括書面和口頭兩方面,而口頭交流能力不足是我國大多數畢業生所面臨的尷尬。現在大多數雙語課程僅將英文原版教材作為學習材料,教學語言仍然一味地使用漢語,這種雙語課程只能使學生了解原版教材的知識,對提高國際交流能力作用不大。雙語教學必須使用一定比例的英語做教學媒介,并逐漸向全部使用英語做教學語言過渡;雙語教學必須創造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使用英語圍繞所學專業知識進行交流的情境。這對雙語教學師資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雙語師資的培養非常重要,決定著雙語教育模式的成敗,必須引起學校高度重視。上海財經大學主要是通過將專業教師派往國外學習的方式培養雙語師資,這種方式雖然收效顯著,但投入較大。各高校可以通過聘請有國外留學經歷的人員作雙語課程的教師或者通過英語教師協助專業教師加強英語學習以達到雙語課程的教學語言要求。

3、對雙語課程進行必要的審核。對準備開設的雙語課程進行審核是非常必要的。雙語課程與普通課程不同,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投入都相對較高,教學效果不好將造成極大浪費,并影響雙語教學的進一步開展。

(1)該雙語課程對學生專業發展的作用。實施雙語教學需要學生對英語學習有強烈的需求。但是,雙語課程的設計必須考慮到學生所學專業長期發展的需要。語言學習是雙語教學的副產品,不能因強調語言學習而忽略了專業知識。專業知識的學習必須有助于學生了解和掌握某一領域的世界前沿,同時為他們以后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使他們終生受益。

(2)學校是否具備講授該課程的合格師資及學生是否有學習該課程的英語語言和專業知識功底。實施雙語教學需要師生雙方都具備一定的英語語言知識。雙語教學不同于語言教學,語言教學的學習可以從零開始,雙語教學則不能。在移民國家或者不同文化發生地緣接觸的國家,外語學習有良好的環境,師生雙方都有雙語的生活背景,開展雙語教學自然容易一些。在我國,從整體上看,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現階段要全面開展雙語教學顯然是不現實的。但是,在高校中,在一些英語整體水平較高的班級開展雙語教學是可行的。在開展雙語教學前不僅要對雙語課程對學生專業發展的作用進行分析,還必須對師生的英語水平及專業基礎知識進行評估。

主要參考文獻:

[1]布龍菲爾德.袁家驊等譯.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60.

[2]孫旭東.國外雙語教學中的一個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1993.2.

[3]麥凱,M•西格恩.嚴正,柳秀峰譯.雙語教學概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45.

[4]張維佳.雙語教學的性質、條件及相關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4.

[5]盧丹懷.雙語教學面臨的新挑戰[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6]蔡基剛.當前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壓力[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3.

[7]廣東省教育廳.《關于加強我省高校英語教育工作的意見》.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