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機時代國際貿易學改革綜述

時間:2022-02-14 04:18:00

導語:后危機時代國際貿易學改革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后危機時代國際貿易學改革綜述

論文摘要:本文結合后危機時代國際貿易學所面臨的新形勢,對國際貿易學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研究和探索,以及對國際貿易學課程教學內容的配套改革措施進行了分析,以此增強該課程教學的時代性和現實性。

論文關鍵詞:后危機時代國際貿易學教學內容

自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外貿的快速增長,我國各類高校包括綜合類院校、財經類院校、理工類院校、師范類院校以及農、林等其他院校,紛紛開設國際貿易專業。與此同時,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國際貿易學也隨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框架體系,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2008年下半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金融風暴導致全球性經濟危機爆發,世界各國紛紛采取措施反危機,使得國際貿易領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新觀點、新做法、新措施,這對國際貿易學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文結合后危機時代所面臨的新形勢,對國際貿易學的教學內容改革進行研究和探索,以增強該課程教學的時代性和現實性。

一、后危機時代國際貿易學教學面臨的新形勢

自2008年下半年開始,受國際金融危機不斷蔓延的嚴重影響,2009年全球貿易量下降了12%,是二戰以來貿易下滑最嚴重的一年。但隨著世界各國政府出臺的一系列經濟刺激政策的作用下,不到兩年時間,全球經濟逐步渡過金融危機的恐慌而進入后危機時代。同時,國際經貿環境也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貿易模式發生改變。這次金融危機帶給發達國家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一個巨大的教訓,就是對過去那種“去工業化”發展模式的反思。他們認識到:目前,由于服務業和制造業的關系不能夠完全統一,在國內必須要有一定規模的制造業,才能實現產業安全和經濟安全。這就出現了“再工業化”和重歸實體經濟的發展趨勢,如奧巴馬提出重振美國制造業。由于美歐和其他發達國家不讓自己的制造業外移,這將使國際進口市場出現萎縮和全球貿易減速,發展中國家出口增速將持續下降,因供求矛盾而被迫擴大內需,從而使過剩生產型增長模式面臨再調整過程,這必將導致全球的貿易模式發生改變。

(二)貿易保護手段更加隱蔽。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后,據世界銀行數據,自2008年11月到2009年4月,先后有17個國家實行了47項貿易限制措施。這些措施既包括提高關稅、貿易禁令等傳統貿易保護主義做法,又包括對進口產品實行非自動許可證、限定進口商品入關的口岸、提高進口商品標準等隱性保護方式。在所有貿易保護措施中,提高關稅僅占三分之一,且全部由發展中國家采用,其余三分之二采取的是“隱性保護主義”方式,最主要非關稅壁壘是出El補貼。在這47項限制貿易措施中,發達國家占l2項,全部采取出口補貼,而發展中國家35項中,有31%是出口補貼形式。而且,看似不違反WTO規則的貿易救濟手段的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環境保護和知識產權等,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普遍且頻繁地使用。有些發達國家提出要對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世界主要國家推行“綠色新政”作為刺激經濟的重要手段,促使產業朝著綠色、低碳、環保的方向發展。如歐盟已明確提出加快向低碳經濟轉型,日本不斷出臺重大政策,將重點放在發展低碳經濟上;八國集團提出到2050年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至少減半的目標。然而,作為最大出口導向型國家和新興貿易市場的中國,在新一輪貿易摩擦中成為主要目標。我國已經連續14年位居全球貿易調查的首位。2009年,中國出I:1產品共遭受116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總金額約127億美元。其中,反傾銷案件76起、反補貼案件13起、保障措施案件20起、特保案件7起。

(三)國際貿易方式發生變化。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網絡貿易在國際貿易中得到廣泛應用。主要是由于網絡貿易不僅能簡便易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無時間、地域限制和不受自然條件影響,因而受到各國的重視。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貿易全面收縮,但網絡貿易卻呈逆勢上揚,目前的網絡貿易占了全球貿易的20%以上,未來網絡貿易將呈超常的發展態勢。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由于進口商資金鏈出現問題,導致進口商欠款很普遍,使出口商的壞帳率越來越高。因而一些傳統貿易方式受到挑戰,如信用證、托收等結算方式的風險越來越大,這迫使企業須采取更安全、保險的貿易方式。

(四)多邊貿易體制受到挑戰。戰后成立的關貿總協定及1995年新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成功地推動了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但金融危機使得主要國家紛紛采取貿易保護措施,對WTO的原則、規則、制度等造成巨大沖擊,也使WTO多哈回合談判進展遲滯。同時,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勢頭迅猛,大多數國家都把區域經濟合作作為一種戰略選擇,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以此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從而輕視了多邊貿易體制。目前,區域經濟一體化成員之間的貿易占世界貿易的比重50%以上,從發展趨勢上看區域經濟合作仍持續、強勁地發展。

二、國際貿易學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分析

面對后危機時代出現的新形勢,怎樣將最新的國際形勢和研究成果融入教學,使國際貿易課程在教學內容上與國際接軌并密切聯系中國對外開放實際的特色,是國際貿易學教學必須面對的問題,改革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實屬當務之急。在此,筆者結合后危機時代的國際貿易新形勢,圍繞國際貿易學的主要內容,在原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補充。

(一)國際貿易的導論章節。要補充后危機時代國際貿易發展的新特點,結合國際貿易的基本概念來分析三十年來我國外貿發展概況,讓學生明白我國是如何成為貿易大國,但目前為什么還不是貿易強國的;在分析順差、逆差產生的原因、利弊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當前中美貿易摩擦問題;要分析當前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是否適度、貿易條件是否惡化、貿易商品結構是否均衡、貿易地理方向是否過于集中等問題;結合廣交會改名來分析我國外貿戰略的轉型,進而分析這次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失衡,后危機時代的再平衡調整,以及我國如何應對等。

(二)國際貿易理論部分。不僅要闡明自由貿易理論和保護貿易理論及每個論之間的關系,正確評價它們各自的作用,全面述評它們的理論依據。而且要利用這些理論來分析當前國際貿易分工的多層次格局、中國制造在全球貿易分工中的位置和在全球利益分配格局中如何提升自己的位置,在對諸多的保護貿易理論進行比較全面的介紹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案例分析為什么在全球性經濟危機爆發的時刻,許多國家更愿意通過貿易的保護主義來實現經濟的復蘇的原因。還要對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以異質企業貿易模型和企業內生邊界模型的新新德國際貿易理論進行分析。凸顯理論的新成果。

(三)國際貿易政策與措施部分。首先要從貿易理論的發展史、從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的外貿實踐著手,用批判的眼光來分析在后危機時代的國際貿易格局,即不僅需要各個國家開放市場,走自由貿易的道路,而且也要避免對于保護貿易政策進行片面的評價和指責,同時也要進一步剔除原先在保護貿易思路支配下形成的某些看法和提法。然后要對西方發達國家經過30多年逐步演變而來的強調政府對外貿的積極介入作用的管理貿易政策進行介紹。再就是要對后危機時代出現的新現象進行分析,如協定關稅、碳關稅、環境附加稅、反傾銷和反補貼的雙反調查等。還要x,lxl,緊急關稅、報復關稅和懲罰關稅等深入分析有關的起因、特點和具體表現,對金融危機中各國采取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和貿易救濟措施進行案例分析,如技術壁壘、綠色壁壘、反傾銷、反補貼措施、保障措施等,要結合WTO的原則和有關協議的規定來分析進口配額、進口許可證、政府歧視性采購、技術性壁壘、知識產權壁壘、動植物衛生檢疫標準、出口退稅等。

(四)國際貿易體制部分。在原有內容的基礎上補充世貿組織的貿易自由化、服務貿易自由化、投資規則與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內容;要對自2001年I1月啟動的多哈回合貿易長達十年之久的馬拉松式談判而目前還無果進行分析。不僅要對自由貿易區的共同的外貿政策和廣泛的經濟合作,如重大項目的共同建設、密切的金融支持或援助、服務貿易的廣泛配合進行闡述,還要分析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經濟和貿易的靜態和動態影響。在介紹我國已與東盟、智利、巴基斯坦、新西蘭、新加坡、秘魯、哥斯達黎加等地區和國家簽訂了自貿協定的基礎上,圍繞我國的政策思路,作出比較全面而深入的闡發和說明。

三、國際貿易學課程教學內容的配套改革措施

為了更好地使國際貿易學的教學內容適合后危機時代的需要,還要對該課程進行相應的配套改革措施,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輔助資料。轉發一些國際貿易經典文獻、重大國際貿易時事和國際貿易熱點問題,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同時推薦一些相應的中英文閱讀文獻,為想要進一步學習的學生提供參考;提供一些理論與實證分析的文章,讓學生學習如何運用所學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

(二)安排“國際貿易新聞”教學環節。在上課前,安排一點時間來播放國際貿易相關的國際、國內時政要聞,如國家領導人的活動、金融危機及其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匯率的變化及其影響、各國政府采取的經濟刺而且讓學生從報刊、雜志和網站上尋找“國際貿易新聞”,透過新聞所揭示的現象,發現問題,展開深入的分析,完成書面作業或準備課堂討論。

(三)建立綜合性全程動態考核模式。綜合性全程動態考核模式是一種合理應用多種形式進行全過程、多形式、立體式、動態的考核方法,其目的是強化學習全過程的考核督導作用,提高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國際貿易學課程中采取這種考核模式為“課外作業+期中考試+課堂討論+期末考試”。其中,期末考試僅僅是階段性考試,是平時考核的綜合和總結;課外作業、課堂討論和期中考試不僅給學生適當的學習壓力和動力,而且還能使學生更好地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歸納和綜合運用,促進學生提高分析、表達和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