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國際貿易教師的自主發展綜述
時間:2022-02-23 02:48:00
導語:高職國際貿易教師的自主發展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工學結合模式高等職業教育國際貿易實務專業教師自主發展
論文摘要: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我國現階段高職院校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基本方向,面對工學結合給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實務專業教師帶來的新挑戰,教師們應該適時進行知識調整,積極學習,自主發展,以期自如應對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實務教學的更高要求。
一、引言
總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把發展職業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為面向全社會的教育”,“建立行業、企業、學校共同參與的機制,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因此,職業教育應具有開放的辦學理念。主要包含了體系開放、機制開放和模式開放三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教育要真正面向全社會,要求高職教育體系的開放;二是行業、企業、學校共同參與,要求高職教育機制的開放;三是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要求高職教育模式的開放。高職院校“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在國外較為廣泛,比如:德國的“雙元制”模式,以美國(社區學院)、加拿大為代表的CBE模式,澳大利亞的TAFE模式等,是當今世界上較流行的工學結合模式。在我國,“工學結合”職業教育的模式可追溯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半工半讀,至今也形成了多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工學結合”模式。
二、我國在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實務專業教學的現狀
1.國際貿易實務專業課教師雖然有較好的教育教學基本理論功底,可一旦置身于工學結合的教育改革之中,與他們原有的教育教學觀念便存在著很大的反差。首先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觀追求的是“以學生為本”“以就業為本”“以能力為本”而傳統“三中心”的教育觀強調的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學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兩者在教育目標、理論基礎、教育要求、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其次傳統教學倡導的是“傳道、授業、解惑”,而工學結合倡導的是“教、學、做”合一的教學觀。
2.近年來,許多職業院校進一步探索這種實訓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當前我國缺乏學校和企業深度合作的制度環境,對企業吸引力不足,外貿工作又是政策性、操作性、連續性很強的工作,外貿崗位相對于生產企業崗位所需的工作人員較少,種種因素導致當前許多高職院校國貿專業的校企合作多數是流于形式。
3“雙師型”教師和具有商務背景知識的教師不足。現有的師資教學任務繁重,幾乎沒有機會在企業進行較為長期的頂崗鍛煉。教師實訓技能指導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國外三種職教培養模式
1.德國的“雙元制”模式。“雙元制”是一種國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辦學制度。“雙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職業學校,其主要職能是傳授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知識;另一元是企業或公共事業單位等校外實訓場所,其主要職能是讓學生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方面的專業培訓。這種“雙元制”模式針對性較強,重能力,能充分調動企業辦學的積極性。在這種制度保證下,企業不僅會制訂完善的培訓規劃,促進專業理論與職業實踐相結合,強化技能培養,而且能提供充足的培訓經費,使教學有足夠的物質保證。這種模式對德國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產品的高質量以及保持其經濟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2.以美國(社區學院)、加拿大為代表的CBE模式。“以能力為基礎的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CBE)”產生于二戰后,現廣泛應用于美國、加拿大等北美職業教育中,也是當今一種較為先進的職業教育模式。其主要特點是:首先由學校聘請行業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專家組成專業委員會,按照崗位群的需要,層層分解,確定從事這一職業所應具備的能力,明確培養目標,然后由學校組織相關教學人員,按照教學規律,將相同、相近的各項能力進行總結、歸納,構成教學模塊,制定教學大綱,依此施教。其科學性體現在它打破了以傳統的公共課、基礎課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崗位群所需職業能力的培養為核心,保證了職業能力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
3.澳大利亞的TAFE模式。澳大利亞TAFE(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體系是完全建立在終身教育理論之上的教育和辦學體系。其全稱是技術和繼續教育學院,是澳大利亞一種獨特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是澳義務教育后最大的教育與培訓組織,國家職業教育和培訓的主要提供者。TAFE相當于中國的職業學校、技校和高等專科學校的綜合體。TAFE學院前身是技術學院,澳大利亞最早的技術學院距今已有100年歷史。至1973年,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成立了技術與繼續教育委員會,明確提出將技術教育與繼續教育相結合,把學歷教育與崗位培訓聯系起來,實行柔性的教育培訓方式,專門從事技術人員的學歷教育。經歷30年的發展,澳大利亞的TAFE體系已成為全球成功的特色鮮明的教育體系之一,并且在澳大利亞國民經濟發展中愈益起著重要的支柱作用。
四、國外人才培養模式的啟示和借鑒
了解以上三種模式,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1.職業教育與培訓模式多樣化。世界各國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模式基本上可分為三種:一是以企業為本,按崗位要求培訓;二是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教育主體進行職業教育和培訓;三是雙軌制教育,由學校和企業合作進行各種培訓。除這三類傳統的職業教育模式外,還有多種新的培訓方式與之并存,如產學合作培訓、國際聯合培訓、駐外培訓、崗位輪換培訓、逐層選拔培訓、互聯網絡培訓等。
2.職業教育堅持以能力為本位。國外職業教育和培訓特別重視能力的培養,重點培養的能力主要有:組織實施工作業務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運用學習和工作方法的能力;獨立性與責任意識的能力;對外界壓力的承受能力及創新能力等。
3.職業教育要高度重視市場的需求與變化。職業教育和培訓機構需密切關注當地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根據當地經濟和科技的發展狀況來決定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及課程內容。
4.重視“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各發達國家非常重視這一領域的師資培訓,為解決師資問題,各國在培養高質量的專職教師的同時,也形成了較高質量的兼職教師隊伍。特別對于從企業聘請的專職教師,其職稱、待遇應與其在企業所獲職稱無縫對接,無需從教師系列重新評審。
5.職業教育重視職業指導。為解決職業教育和培訓與就業的矛盾,各國均重視職業指導,設立職業指導標準,部分發達國家設立專業職業指導員考試,頒發職業指導專業證書。
6.普遍采用“模擬實驗室”的教學方法。模擬公司或模擬工廠的理論基礎是行為導向的教學理論,其目的是注重職業經驗的直接獲取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學生邊學邊用,十分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7.職業教育需要政府的重視。一方面在宏觀政策上要給予傾斜,另一方面在資金的投入上,如征地、基建、實訓設備等主要硬件設施建設都應由政府提供專項經費支持。
五、工學結合模式下我國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實務專業教師自主發展的途徑
1.自主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實現教師發展理念的創新。在新形勢下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師本身應從個體完善、自身發展的角度樹立正確的發展觀,高職院校教師盡快從“要我學習”轉變到“我要學習”的理念上來。
2.自主參與教學研究。實現教師發展、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研究是一個艱辛而又復雜的過程,教師必須具有自覺的認識和自覺的實現。自覺的認識是要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認識高度,去接觸理論,理解理論,讓其更好地為自己的研究作鋪墊;自覺的實現是要教師積極地開展各種具有開放、動態、深厚和豐富意義的教學實踐和研究活動。
3.自主參與工學結合教學研究。使“研究”不再是紙上談兵,使教師真正看清自己所經歷的教學實踐,在實踐中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在研究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成為自己的發展主人。
4.自主反思教學。學會自我發展、反思教學是現代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是教師自我發展和自我更新的核心因素和動力之源。工學結合迫使老師們不得不重新有針對性地思考和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表現,積極主動、認真細致地進行教學反思,探索和嘗試“教、學、做”三者合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校內外一體化等教學模式。
5.自主培訓。自主培訓沒有固定的形式,主要是高職國貿實務專業教師根據自身的情況閱讀相關材料,請教他人或進修學習;提高專業技能或到企業和相關單位實踐學習;記下學習所獲或參加相關培訓。每位高職國貿實務專業教師都應該邊工作、邊學習或工作一段、學習一段,使教育和工作相互交替地進行。
六、結束語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決定了高職教育必須重視培養能力,而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養制度的創新,是培養高質量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高職國貿專業的校企合作是多層面的,內容是豐富的。只有堅持教育創新,加強與外貿企業的密切聯系,充分利用校外豐富的教學資源,進一步拓展校企共同發展的空間,才能優化高職外貿人才培養機制和培養模式,使高職國際貿易實務專業取得長遠發展,培養出真正符合市場需要的兼具校內文化知識和企業崗位能力的外貿專業人才。
- 上一篇:小議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基本原則
- 下一篇:探究網絡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