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推進低碳城市建設與發展探索

時間:2022-03-17 04:12:00

導語:科學推進低碳城市建設與發展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推進低碳城市建設與發展探索

低碳城市發展模式”的核心思想,在于強調以城市中各主體的行為為主導,以城市生態系統為依托,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為支撐,在保障城市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以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的“十二五”規劃實施在即,在這個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順應世界發展潮流選擇好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之路?成為國內社會各界亟待破解的重大課題。同時,在全球氣候環境危機和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引導下,建設發展“低碳城市”成為中國城市的共同追求。去年以來,從沿海國際大都市到西部偏僻小城都掀起了“低碳城市”建設發展熱潮,都把發展低碳經濟作為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和提高城市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如何在“低碳城市”發展中做到全面、統籌、可持續發展?成為當前我國城市管理者和建設者必需面對的挑戰,也成為困擾廣大投資者的難題。

科學推進中國“低碳城市”建設和發展,如何在“低碳城市”發展中努力做到全面、統籌和可持續發展,筆者認為各城市應給予明確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低碳經濟”的概念看似簡單,內涵卻豐富,現階段中國應以“發展低碳經濟”為目標,大力推進綠色經濟發展。

2009年底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的召開,使得全球迎來了新一輪的節能減排熱潮,“低碳經濟”、“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概念也隨之流行起來,并在某種程度上正引領當今社會的變革。不可否認,這些概念的提出,確實為我們人類構想了一個追求的理想目標。可是,“低碳經濟”從內涵看,兼顧了“低碳”和“經濟”兩個方面,“低碳”意味著經濟發展必須最大限度地減少或停止對碳基燃料的依賴,實現能源利用轉型和經濟轉型;“經濟”意味著要在能源利用轉型的基礎上和過程中繼續保持經濟增長的穩定和可持續性,這自然不能排斥發展和產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長期經濟增長。由此我們可以明確,若實現這兩者的對立統一和相輔相成,絕非是一朝一夕之事。對于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講,當前首要任務仍是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具體到中國,現在處于工業化中期,在國際產業鏈分工中處于低端產品生產的“世界工廠”,在產業結構上“重化工業”還需要加速發展,也將會迎來一個的碳排放高峰期,而多數發達國家已走過了碳排放高峰期。同時,中國還有繼續推進城市化的艱巨任務,這些都是滿足和完善13億中國人持續發展所必需的。2009年9月22日,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明確把“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研發和推廣氣候友好技術”,列入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要采取的四大措施中。主席隨后又在多種場合多次強調了中國“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性。區別“大力發展”和“積極發展”的要求程度,我想大家就應該明確現階段我們各項工作的重點了。

第二,建設“低碳城市”、實現城市低碳發展任重道遠,需要一個長期、持續變革的過程,應當充分認識其艱巨性。

在當前我國進一步推進地城鎮化過程中,如何把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巨大挑戰。發展低碳經濟確實為我國實行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操作性詮釋,建設“低碳城市”顯然也為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條未來之路。然而,我們現階段很有必要明確建設“低碳城市”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內涵。“低碳城市發展模式”目前被普遍認同的核心思想,在于強調以城市中各主體的行為為主導,以城市生態系統為依托,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為支撐,在保障城市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以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其基本內涵包括:低碳化的城市能源供給方式、低碳化的城市經濟發展方式和低碳化的城市生活消費方式三個方面。拿這些方面與我國城市發展的實際比對,人們不難明白當前建設“低碳城市”、實現城市低碳發展任務的艱巨性。可是,一些地方政府簡單地認為,打造“低碳城市”就是多上幾個新能源項目,將低碳城市的建設發展動力押寶在新能源產業的興衰上,其必然不能持續。為此,必須明確建設“中國低碳城市”還需要一個長期、持續變革的過程,必須因地制宜,科學布局,系統規劃,應根據各自城市的特點,通過差別化路徑逐步實現“低碳化”,謹防一哄而上、趕時髦建成“政績盆景”,到時悔之晚矣。

第三,當前抓好節能減排是中國城市逐步實現低碳發展的關鍵,而落實節能減排目標應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大家知道,目前走低碳經濟發展之路主要有兩點:一是抓好節能減排,二是發展清潔能源。發達國家多選擇后者,倡導發展清潔能源,并正在搶占新能源技術的制高點,而中國和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則要兩者兼顧,同時還要面臨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稀缺等諸多挑戰。中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的高污染、高能耗問題,主要源于經濟結構的不合理,源于覆蓋全國的低端制造、低端生產和低端加工,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轉變還需要有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通過十多年來的努力,煤在中國能源結構中比重仍占60%。為此,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淘汰消耗大、污染重、回報低的產業和產品,盡全力發展清潔能源、發展煤基醇醚等燃料,減少煤炭直接然繞,應是中國未來10年或更長一個時期內最艱巨、最緊迫、最重要的任務。當前,各級地方政府在促進節能減排、產業結構轉換和發展方式根本轉變中,一定要明確這一點,下決心關閉一大批低水平重復形成的、過時的生產能力,堅決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盡快解決各地耗能高、排放大、污染重的重點問題。同時,充分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積極引導國外投資和國內民間資本,把更多投資用在建設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先進生產工藝、生產流程上,不要再盲從的搞形象工程,如摩天耗能大樓等。

第四,中國目前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應在大力推進科技自主創新的基礎上積極發展中國低碳技術。

目前,我國的科研體系和生產體系還基本處于脫節的狀態,產品開發能力低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的知識產權,還無法形成一個集科研、生產、銷售和服務為一體完整的鏈條。在這樣的狀況下,如果單純的以碳減排為核心,貿然向發達國家看齊,把當前工作重心放在發展清潔能源上。那么,我們就不得不依靠商業渠道、花費大量外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這對于尚不富裕的中國來說顯然是不現實的。時下,世界各國不約而同地將發展新能源產業視為搶占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的必勝法寶,都希望在這場世界新能源產業的角逐中拔得頭籌。我們則應該在理性看待當前世界新能源產業這場角逐的基礎上,正確把握我國能源現狀,科學推進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以免在爭先恐后中遺漏了我們最急需的東西。新能源開發和產業發展是我國未來發展趨勢,目前應作為中長期目標進行規劃發展。為此,根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狀況和國際上應對氣候變化的趨勢,盡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低碳技術、適用技術的層次體系,加大適用技術推廣應用力度,著力加強新能源技術、清潔煤技術、節能降耗等戰略性技術的研發和儲備,努力做到各種技術之間相互協調與相互推動,才是中國向“低碳”轉變的最佳選擇,也應是廣大中外投資者參與發展的主要取向。

第五,在推進綠色轉型發展中,應正確處理好發展與穩定、統籌與協調、經濟與社會、資源與生態的各種關系。

縱覽當前國際上“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和“低碳城市”建設發展規劃,尚未有成熟模式參考,各國還在逐步探索中,即便是最早提出低碳經濟的英國,其目標也只是到2050年建成低碳經濟社會。因此,應當充分認識發展低碳經濟和推進城市低碳轉型的艱巨性,以“發展低碳經濟”為目標,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發展綠色經濟才是中國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內最現實的選擇。在當前推進綠色轉型發展中,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發展與穩定、統籌與協調、經濟與社會、資源與生態的各種關系,不能一味地追求低碳,而忽視了我國的國情和城市的市情。我們在制定低碳經濟發展規劃和部署建設發展“低碳城市”時,一定要應清醒地、理性地認識這些問題。既不要為了低碳而放緩經濟的發展步伐,也不要因為發展經濟而影響減碳承諾目標的實現。一定要繼續保證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并要努力保證碳排放不超標,對待碳減排指標不能脫離客觀實際,更不要盲目去攀比一些發達國家,把兩者緊密結合起來,相互促進、相互推動才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