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鄉下高三作文教育
時間:2022-03-21 09:36:00
導語:小議鄉下高三作文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認真學習“走進新課程叢書”中的《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和2003年教育部制定并頒發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解讀》提出的“表達與交流”的教學目標,并結合農村中學的教學實際情況,筆者提出“引導·積累——合作·自主——強化·發展”的高三作文教學模式,并在教學的反復實踐中取得較好的成效。
關鍵詞引導積累合作自主強化發展
教育信息化的腳步越邁越快,由城市向農村推進。《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出9條具體的目標,這些目標有廣度、有深度,值得語文教師認真學習并付諸教學實踐。但長期以來學生的作文水平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沒有體現出應有的“梯度”。到了高三,對于作文教學,不得不絞盡腦汁,有個良策才好。在這種情形下,我提出“引導·積累——合作·自主——強化·發展”的高三作文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在時間安排上有相對明顯的兩個階段,“引導·積累”和“合作·自主”是同步進行的,以“引導·積累”為主,以“合作·自主”為輔,但“自主”是目的。所以“引導·積累”和“合作·自主”是第一階段,這階段安排在高三上學期;第二個階段是“強化·積累”,安排在高三下學期。這種模式集中體現《新課標》的目標要求,旨在“立人”,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同時與“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循序漸進”、“教學相長”等教學原則緊密相結合。
“引導·積累——合作·自主——強化·發展”作文教學模式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要求和特點。
一、引導的積極性、正確性,積累的廣泛性、系統性
“先生引入門,修行在各人”,因為寫作基礎薄弱,寫作習慣不好等原因,到了高三總復習時,最為困惑的是如何搞好高三作文模塊的系統復習。我認為首先在引導、積累,針對學生狹小的“三點一線”的生活圈子,引導他們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源頭活水”上做積累;針對學生“血氣方剛”的情感特點,引導他們能考慮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育科學理性精神,在作文的審題立意、謀篇布局以及在情感態度、價值觀與發展創造性思維上積累;針對學生平時語言單調、枯燥并夾雜方言的情況,引導他們多說,并用普通話對話、發表自己的看法、見解、主張,達到聽說能力和詞匯量、語言正確、流利表達的積累;針對學生平時忽略清晰、工整書寫,引導他們養成正確、清晰、工整地書寫;等等。我主要采用的是每天一文言短文引導積累法。
教師準備100篇文言短文,裝訂成冊。這些文言短文都應具有深刻的寓意,都能引發學生在自然、社會、人生等方面的感受和思考,對他們合乎科學理性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有一定的正面影響。如:《穿井得人》、《孟母教子》、《華歆王朗》、《社鼠》、《疑似》、《魯人身善織屨》、《嗟來之食》、《蜀犬吠日》、《顧榮施炙》、《車廂坦腹》、《河中石獸》、《北人學沒》、《心不在馬》、《生木造屋》、《千金買首》、《陶母責子》、《曲高和寡》等等。
以下摘錄2篇小短文為例并做簡要分析。
1.《孟母教子》: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韓詩外傳》
這篇小短文的重點語句有:“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明不欺也”。短文的引出一個“誠信”的話題。
2.《華歆王朗》:華歆、王朗俱乘船,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以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世說新語》
這篇小短文能引出同學們關于情感態度和人生價值觀的討論,就如“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各有各的價值標準。
利用課堂前5—10分鐘,提問全體學生或個別學生誦讀、翻譯重點語句,教師加以簡要點評、補充。在每則短文的寓意或中心的挖掘上提倡集思廣益、引古喻今,并以之為話題寫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作為寫作的素材。
二、合作的情感性、及時性,自主的寬容性、理智性
新課程強調教學相長和師生共同發展。通過積極正確的引導,學生在“表達與交流”目標所要求的各個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量的積累。但這種短時間的大量話題積累確實有“囫圇吞棗”之嫌。怎么辦呢?這要教師勤于批改,投入熱情,激發學生的表達興趣。話匣子打開了,就不再拘束,很多同學會針對文言短文中所寄寓的深意、教師布置的話題、社會上熱點進行挖掘并抒寫出來。教師持著師生共同合作的態度,互動交流,取長補短,促進共同發展。讓學生由“要我寫”到“我要寫”再到“我能寫”。比如,在《假如性格可以改變》話題作文中,有很多同學認為假如性格可以改變,那么大家的都是一樣的完美。當然,教師也應重視、考慮學生的見解,就象同學們說的“假如性格可以改變,那么世界就不再精彩”。按照情理分析,確實是這樣,但這是寫作可以適當地對生活進行想象和夸張。假如高考真的出現此類題目,你不寫,那“十年寒窗”就付之東流。這正是反映出“表達與交流”的總要求之一——能考慮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育科學理性精神。
到了“我能寫”的階段,教師的角色也由“引路人”演變為“旁觀者”。對每天一文言短文,教師不再評頭論足了,完全由學生掌握課堂前10分鐘,讓學生內部展開“批斗”,最終達成共識。這樣既科學合理,又合乎學生的心理感受;既達到相互交流又體現出強烈的主體意識感;既鍛煉了口頭表達又促進思想的成熟、穩定。這種方法最能引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在第一階段開始時,主要由我個人去點評每一則短文,個別同學持有異議。現在由他們同學間展開討論,最終是少數服從多數,得到集體性的觀點。對于個別性的看法、意見,有創新的要予以大力推薦和贊賞;對于不大正確的,我們持著“允許學生犯錯誤,但下不為例”的原則予以糾正,讓他們“吃一塹、長一智”。
三、強化的時間性、科學性,發展的鼓勵性、體驗性
到了高三下學期,作文教學進入“強化·發展”階段。因為下學期的學習時間比較緊張,所以在這一階段,改為每周用兩節課進行專項的話題作文考試,提出多個話題,讓學生選擇一個,在限定的時間內寫出有質量、有字數的文章。教師及時予以批改后,發還給學生,讓學生針對教師的意見進行自改。自改后,同學間展開互改,從自改到互改是在一節課內完成。整個課堂以討論、辯論的形式進行,最后推選出最優秀的作品若干篇。每隔兩周,兩個班級便結出一本優秀作文專輯,讓同學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嘗到發展的甜頭,增強自信心,走上考場就會正常發揮。
“引導·積累——合作·自主——強化·發展”高三作文教學模式只是我從平時的教學中摸索出的方法,還有待于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改進、完善。
- 上一篇:縣委在縣直駐村工作會講話
- 下一篇:縣人事局公開招考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