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學思政課課源的開發與利用
時間:2022-04-21 04:21:00
導語:論中學思政課課源的開發與利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中學思想政治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論文
課程資源是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沒有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再美好的課程改革設想也很難變成中小學的實際教育成果;沒有課程資源的合理開發與有效利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愿景就很難實現。
課程資源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則僅指形成教學內容的直接來源。綜合兩種觀點,可以將課程資源視為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包括教材、教師、學生、家長以及學校、家庭和社區中所有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有個性的全面發展的各種資源。需要明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資源都是課程資源,只有那些進入課程并與教學活動聯系起來的資源才是現實的課程資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強化課程資源意識,提高對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更好地實現課程改革的目標,是每一位中學政治教師必須面對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緊迫的課題。
一、豐富和拓展教材資源
長期以來,教材一直是中學思想政治課的主要課程資源,甚至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新課改提出課程資源這一重要概念,并不是要拋棄教材,削弱教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事實上,教材一直是我們的重要課程資源,我們常稱“教材”為“課本”、“教本”,其意就是“要以教材為本”。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教材已經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師對于教材的使用,應更多關注的是把它作為課程資源的一部分來使用。要結合本地實際、教師的特點和風格、學生的現狀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摒棄以往教師就是“教教材”的舊課程理念,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加工、使用方法的完善以及開發補充教材等方式,使教材這一文本資源的課程價值升值,使教材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發揮。
1.加工教材,完善內容
教材從出版到修改再版有一個周期,期間國內外形勢會發生變化,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也可能出現重大調整。
現實中教材結構單一、落后于時代、脫離社會生活實際的情況比較突出,致使思想政治課的“教教材”幾乎成了“乏味課”的代名詞。這就迫切要求廣大教師應樹立大教材觀,確立“用教材教”甚至“用自己開發的教材教”的全新理念,善于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靈活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等進行適當的補充或調整。例如,可以根據形勢變化和學生的能力水平與發展需要對教材知識進行增刪,對過時、陳舊的材料、事例、數據進行置換和補充;根據知識的邏輯性、關聯性和學生的認知結構對教材知識進行結構重組和優化組合;對課后的練習進行調整更換;等等。教師要通過自己的加工與再創作,使教材內容結構化、問題化、人文化、綜合化、生活化和更優化,更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2.變革教材的使用方法,用活教材
開發教材這一文本資源不僅需要再加工,還需要改革教材的使用方法,將其用好用活,使“教材”變為“學材”,使教材變為教師引領學生思維“起飛”的“平臺”,變為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媒介,變為師生對話的引子、案例和話題。這就需要教師寓理于例,把概念、原理融入熱點事例,通過師生對話與活動創生新的知識,提高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能力。例如,我在講到“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時,有的學生因黨內出現一些腐敗現象而對此產生錯誤認識,如果此時只是闡述道理,就會顯得蒼白無力,難以讓學生信服。為此,我一方面向他們介紹孔繁森、鄭培民、任長霞、牛玉儒等黨員干部的先進事跡,另一方面也介紹了近年來黨懲治腐敗現象的典型案例,學生通過具體生動的事例形成了正確的認識,達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有機統一。
二、開發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
學科教材提供的是學科知識,而學生的需要多種多樣,教師要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就需要開發校本課程。就閩東地區而言,其美麗的自然風光、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的民間風俗、輝煌的建設成就、感人的英雄事跡等都可以與相關的教學內容聯系起來,促使教學更好地符合學生學習的需要和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開闊信息視野,拓展思維方式,真正發揮課程資源的促進作用。
三、廣泛開發人力資源
新課程理念認為,在教育教學中,新課程的知識將在三個方面均衡分布:教科書及教學書所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知識。由此可見,教師、學生乃至家長在課程資源中處于重要地位,即人力資源是課程資源的核心組成部分。
就思想政治課而言,政治教師是最重要的人力資源,教師個人所具備的知識決定了課程資源開發的范圍、程度和效能。教師要不斷地汲取新的知識營養,學習新的技能和方法,提升自主地、創造性地、合理地鑒別、開發、積累和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教師教”,而且還要重視“學生學”,特別要注意發揮好學生這一人力資源的作用。為此,需要注意以下三點:(1)要建立一種以師生個性全面交往為基礎的新型師生關系;(2)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3)要引導學生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另外,人力資源還包括家長及其他社會各界人士,社會、家庭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社會性工作,我們有必要盡可能多地把關心教育、支持教育的各方面人士的力量整合起來,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一種全社會的教育,進一步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四、創造實踐資源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就必須為學生創造和提供可以選擇的實踐資源。在教學中要改變原來那種只重結論而不重過程的做法,放手讓學生在自我探究中主動求知、快樂求知。教師要樹立“社會即課堂”的大課堂教學觀,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到工廠、農村、青少年活動中心、部隊等單位,進行調查研究,體會感受,提高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
五、鏈接信息資源
當今社會是信息社會,教育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對信息擁有量的大小。隨著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信息化課程資源的開發已勢在必行。
就校內課程資源而言,學校首先要積極挖掘自身的文化積淀,弘揚和培育本校人文資源,讓敬業愛學的傳統發揚光大;其次要積極創造條件為學生接觸更多的信息提供服務,建設好圖書館、實驗室、校園廣播電視系統、校園網絡教室等,以求不僅能滿足教師對教學資料的需要,而且還能滿足學生自我探究知識的需要,從而開拓出多種教與學的渠道。
就校外課程資源而言,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及學生的興趣、愛好,建立與公共圖書館、電影院、青少年活動中心以及其他社區服務機構、風景名勝、人文景觀等部門的聯系,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調查研究、查閱資料、觀看演出、體驗生活等提供方便,以利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內容、方式和進度等,從而使教學真正走進時代,走進生活,煥發無窮的生機與活力。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課程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對于學生和教師的發展都具有獨特的價值和重要的意義。政治課教師要強化開發課程資源的意識,提高合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為新課程改革提供強大動力。
參考文獻:
[1]余文森,諶啟標.高中新課程(教師讀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李國華.教師開發課程資源的基本方式與途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4(11-12).
[3]姚敬華.思想政治課課程資源開發:現狀、緯度、原則[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5(10).
[4]徐紅宇.談談如何豐富思想政治課課程資源[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6(1).
[5]李國華.開發文本資源要注意兩點與重點的統一[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6(3).
[6]沈祥云.淺論政治課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6(4).
- 上一篇:物理學前沿問題透析
- 下一篇:證券化資產的終止標準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