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自然地理學教學更改與創新思索
時間:2022-04-25 08:39:00
導語:論自然地理學教學更改與創新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從地球系統科學及全球變化研究的角度提出學科內綜合與知識融合是學科教學的發展趨勢,從素質教育理念與自然地理學新思維視角提出高等學校地理科學專業自然地理學教學觀念更新、內容整合與更新、方法改進、加強隊伍建設、優化培養方案是進行改革與創新的基本思路與途徑。
關鍵詞:自然地理學創新教學改革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自19世紀中葉洪堡與李特爾創立科學地理學到20世紀中葉,地理學經過了近百年的發展歷史。近代地理學在理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研究方法的變革卻相對落后。這個時期的自然地理學以分化為主,部門地理與區域地理成為主導方向,以肉眼觀察或借助簡單儀器觀測為主要調查手段,定性分析和簡單描述為重要表述方式。科學的自然地理學創立與地理大發現以來哥白尼的“日心說”、托馬斯伯內特的地球起源災變說等一系列理論的出現密不可分,也與李希霍芬、彭克、戴維斯、沃耶科夫、道庫恰耶夫等學者從不同側面對自然地理學有關問題進行探討密不可分。這些學者的觀點和成果構筑了自然地理學的分支學科,推動了近代自然地理學的發展。
20世紀中葉以來,地理學進入了現代地理學發展階段。隨著航空航天攝影和遙感技術在地理考察中的運用、定量方法的導入和發展,自然地理學研究方法發生了較大革新,但理論無重大突破,致使現代技術手段在自然地理學的許多領域里顯得無所作為,因此,理論突破及理論與方法的協調成為現代自然地理學的主要發展方向。人類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已進入了全球環境時代,特別是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社會面臨著人口、資源和全球環境變化等一系列問題,人類應怎樣面對這種自然變化是當前和未來自然地理學的一個重要課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些觸及到地球表層系統各個部分,關系到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的系列問題成了地理學的前沿學科領域。21世紀,地理學發展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要求高等院校的地理教學要從人地關系系統結構變化、知識經濟、素質教育的需求重新審視地理科學教育功能和價值,把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作為地理學指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學科教學主要內容及觀點。自然地理學的教學要通過觀念更新、內容整合、方法革新,促進學科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創新,為學生未來生活奠定基礎。
一、地理科學專業自然地理學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1-3](一)課程分散,課程體系結構不合理,課程內容陳舊20世紀50年代以來,受地理學學科分化的影響,高等學校的自然地理學按照地球表層的自然要素分成一定門類,形成一系列課程。目前,高校地理科學專業自然地理學課程的結構類型有兩種,一種是分為部門自然地理學和綜合自然地理學等課程,各門單獨開出;一種是將所有自然地理學課程合并為一門課,稱為自然地理學。部門課程自成體系,注重學科內的學術性和理論性,課程之間內容重復,缺乏全面和系統的綜合研究,造成了部門課程與地理學的分離。合并為一門課,受課程內容容量的限制,不能充分反映學科的最新動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全球變化問題、《21世紀議程》等一些地理學的熱點問題和新知識難以列入到大學的專業課程內容體系。
(二)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自然地理學教學的另一突出問題就是重視理論課程教學建設,而對實踐教學環節重視不夠。
目前,多數高校地理科學專業自然地理學實踐教學的基本模式是:課內基礎實驗+野外實習。該環節時數占專業課總時數20%左右,與自然地理學有關的技術性、研究性實踐課程和課時很少。
實踐教學注重了部門學科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忽視了利用現代技術對地域綜合性的調查與分析,各學科內容條塊分割,內容重復或疏漏,學生能力培養受到了限制,實踐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指導思想和原則[4-6]地理教育在我國高校已形成學術性、應用性、技術性三類人才培養格局,地理學的學科教學要重視理論教學,積極發展應用性和技術性課程,體現科學性和先進性,同時要更新教學方法,著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自然地理學教學改革與創新是在繼承傳統教學基礎上的在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關鍵是創新。教學改革與創新既要充分體現其學科教育的知識教育價值、能力教育價值、思想品德教育價值,也要根據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變化和發展,革新與充實自然地理教學內容和方法,滿足學生將來生活和就業的需要,體現地理科學的應用價值。
基于上述認識,自然地理學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指導思想是: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樹立全球意識,保持學科內容體系的完整性,將綜合性、系統性思維貫穿于教學活動中,積極引進學科發展的新理論、新方法,濃縮涵蓋地球表層系統的基礎知識和理論,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在具體教學改革與創新過程中堅持綜合素質培養與能力培養相結合、區域意識與全球意識相結合、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互補等原則。
自然地理學學科教學改革和發展的核心是創新。知識的發展一是突破,二是融合。無論是突破還是融合,都離不開創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發展。自然地理學教學改革既要保留原有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中的合理成分,又要充分反映學科發展的新動向和新成果,使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既能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又能了解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現代技術進展。
三、自然地理學課程體系構建的初步方案[7,8](一)課程體系構建的思路根據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新的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充分反應地理學的綜合化、區域科學化、時空動態化、人地關系核心化的新趨勢,重點要加強自然地理學理論、實驗、野外實習等方面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筆者贊同一些學者提出的按“課程體系—課程群—主干課程—一般課程—新課程”的思路,通過學科內相關課程之間的聯系,調整自然地理學課程結構,融合相鄰學科的相關內容,設置“研究型課程”和“新課程”,來構建自然地理學課程體系的做法。
自然地理學科內相關課程之間的聯系主要是通過課程群與課程內容的融合來體現。根據學科基礎理論和方法設置主干課程和一般課程,依據學科發展與社會需要設置系列“新課程”和“研究型課程”。新課程是按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將部門自然地理學相鄰學科相關性比較大的內容融合形成的課程。“研究型課程”是圍繞實踐或重大社會問題組織教學內容形成的課程。這些課程涉及多學科領域,注重與實際應用結合,減輕了分支學科的內容,避免了相關內容的重復。
(二)課程體系構建初步方案按照課程體系構建的基本思路,結合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新的地理科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基本設想是:專業必修課: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其它課程的學時(學分)比例大致為4∶4∶2。自然地理學課程體系中理論教學約占70%~75%,實踐教學約占25%~30%。在專業基礎理論課程中主要設置地質學基礎、氣象與氣候學、自然地理學、環境學原理、遙感概論等課程;基本技術技能課程主要設置測量與地圖、地理信息系統、計量地理學、地理野外調查方法等課程。
專業選修課程:理論選修課程設置綜合自然地理、全球變化、第四紀地質、自然資源學等課程;應用選修課程可設置環境監測與評價、災害地理學、資源管理與評價、地學軟件等課程。
自然地理實踐教學:室內實驗課在相應的課程內安排;校外實習安排地質學基礎實習(2周)、綜合自然地理野外實習(2周)和短途專題調研、參觀實習(1周)。
(三)自然地理學課程教材內容及體系[9]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高校自然地理學教學相繼采用了一系列經典教材(見表1)。這些教材在內容結構及體系等方面略有不同,但彼此之間既有繼承性,又有創新性。這些教材絕大部分內容體系是以自然地理要素空間展布為主線,部門地理自成體系分章論述的模式,有些內容在不同的課程中相互重復現象很是普遍。近年出版的自然地理學教材,注意了知識和方法的系統性,吸收了一些新資料和方法,內容結構趨向科學合理,但也存在資料陳舊、內容前后重復、層次不清等缺陷。
教材體系是否科學、完善,教學內容是否精煉,組織體系是否科學合理,是否反映學科發展的新動態,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自然地理學教材修訂應從“地球表層系統”研究的視角出發,加強學科內容融合,進行綜合研究;應將系統的觀點、區域的觀點、全球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多學科綜合、交叉、融合的思路與方法貫穿于學科教材體系中;根據區域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研究成果與技術,適當增加相關的教學內容,或開設系列新課程;適當補充和更新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自然地理學教學內容和課程,強化應用性和前瞻性研究內容。
(四)強化實踐教學環節[10]實踐教學是自然地理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教學目標是驗證與鞏固課堂教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野外地理工作和室內地理分析的能力和技術,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和良好的道德意識。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專業理論知識印證(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基本要素的概念、原理、地域分異規律和區域人地關系等方面的學習和認知),地理科學專業技能素質教育(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現象觀察能力、運用地圖學、遙感圖像分析、地理信息系統等基本技術和方法的技能的培養、地理科學思維培養),地理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主要包括學生行為習慣,世界觀和人地觀教育)等三個方面。實踐教學方式主要有:常規的自然地理學實驗、部門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綜合性的野外考察、區域專題調查等。
隨著學分制教學管理的實施與課程體系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自然地理實踐教學的內容也必須進行合理的選擇與組合。從創新教育著手,以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運用為核心,充分體現科學性與探索性,剔除部分低層次的驗證性實驗,適當增加一些應用性、綜合性、探究性實驗。
處理好基本實驗技能與創新能力培養的關系,既要體現縱向知識的相互聯系,又要體現橫向知識的相互滲透,使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應用能力。
(五)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創新是課程建設的支撐,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它直接關系到教學思想的實現和教學效果的發揮。在教學形式上的基本設想是:將課堂講授、專題講座、實驗實習、課堂討論等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起來,積極采用網絡教學,創造一種師生互動、相互啟迪、生動活潑而又富有激情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科學思維和創新意識。
實驗實習教學模式改革:重新整合實驗項目,提高實驗開出率,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野外實習教學采用以實習小組為單位,通過告之觀測點、路線和地理現象—提出問題—學生觀測—學生現場討論—教師典型現象剖析—教師歸納總結—學生編寫實習報告的模式,改變教師的定點講解,學生記筆記、整理筆記,編寫實習報告的教學模式。
(六)改進考核方法,建立一套科學地考察學生全面素質的考核體系考核方法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改革考試方法和成績評定的基本思路:建立科學地考察學生綜合知識、綜合素質、綜合能力的考核體系,實行學習成績的綜合評定。在課程總成績中,適當加大平時作業、調查報告、課程論文、實驗等考核的比重。校外實踐考核評價主要考核學生在野外實習中的工作態度、工作方法、實地考察的工作情況和實習報告等,并對在實習過程中有創見的學生給予適當加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
隨著知識經濟、全球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自然地理學學科教學必須不斷改革與創新。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學改革與創新,首先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強化創新意識,重視自然地理思維過程的培養。其次要從地球系統科學及全球變化研究的角度革新教學理論、調整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構建新的成績評價體系,這是教學改革與創新的中心工作。同時要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自然地理學的綜合素質和科學思維能力,全面提高自然地理學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永化,張小詠,趙軍·關于高等學校地理專業自然地理課程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3,26(2):201-203·
[2]蘇英·高師自然地理學課程改革初探[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18(6):71-74·
[3]趙捷·高師地理專業課程設置與中學地理教學對接研究[J]·陰山學刊,2006,20(1):32-34·
[4]王建,張茂恒,白世彪,等·“現代自然地理學”精品課程建設的理論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6(4):66-69·
[5]陳國生,陳修穎·高師本科地理專業課程體系整體結構優化研究[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2,24(6):75-79·
[6]孫根年,黃春長·論高等師范院校地理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0,28(1):114-118·
[7]李晴·地理學科教學論課程群建設的實踐探索[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6,29(3):373-375·[8]史培軍,宋長青,葛道凱,等·中國地理教育:繼承與創新[J]·地理學報,2003,58(1):9-15·
[9]何彤慧,李龍堂,李晨,等·自然地理學教材體系的變動與課程教學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3(5):35-39·
[10]劉富剛·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教學改革的思考[J]·教學研究,2005,28(1):52-54·
- 上一篇:讓學生愛上京劇過把京劇癮
- 下一篇:新課件準則下的農村音樂教學
精品范文
1論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