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模式的發展與對策詮釋

時間:2022-04-27 03:23:00

導語:創新教育模式的發展與對策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新教育模式的發展與對策詮釋

摘要:本文主要從研究課堂教學模式的意義;教學過程;奧菲貝爾的有意義言語接受學習、發現教學模式、系統教學模式等方面加以說明和歸納,最終得出“1+4+1”教學設計模式遵循最優化、問題化、主體性、理論性四大原則,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情境與教學資源,進而明確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這種模式在現代小學教育中是一種比較有效地教學方法。小學教育是一種基礎教育,而基礎教育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情,是中國能否真正富強的根基。因此有必要繼續加大對基礎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創新模式的研究和發展。教學模式的發展即教育創新的結果,最終一定要實踐在課堂上。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是學校教育創新成敗的關鍵所在。

關鍵字: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學生發展,實踐策略

學校教育創新,指以創新為主導的學校教育,具有創造力的現代學校教育。也就是說,通過新的創意、新的構想、新的思維方式和創新的行為來構建有變革創新能力的學校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或理念,學校教育創新目標的實現和價值的大小,最終在于是否使學校得到了在新的平臺上的發展。其中最核心的應該是:是否使學生得到了新的、更優良的發展。教育創新的歸宿,也往往是教育創新的主要依據和評價,即是否使學生得到了真正的、積極的、健康的發展。就學校教育創新的整體發展而言,課堂教學的構建是最基礎性的建設,對學校教育創新的實現起著根本性的導向作用,也在觀念和行為兩個層面上實際地影響和制約著學校教育創新發展的最終呈現結果。

一、研究教學模式的意義

美國著名師范教育專家B•喬伊斯和M•威爾在對自身及許多教師的教學實踐進行研究之后,從100多種模式中總結出了25種模式,在1972年出版了《教學模式》一書,對規范課堂教學、研究教學模式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近年來,我國教學模式的發展呈現出新的趨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體現以學生為主;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強調個性化學習;教學手段多媒體化。

二、教學過程及其理論

2.1教學過程的構成要素

這種觀點認為教學過程是由三個最主要的要素,即教師、學生、教材構成的。其主要關系如圖1

教師

學生

教材

“三要素”說流傳很久,影響深遠。《教學論》就稱:“學生、教師、教材內容是教學的三個基本要素,它被稱為教學論的三角形,無論失去其中的哪一個,都不稱其為教學。”日本教育家在《現代教育學基礎》一書中寫道,“一般認為教學的三個基本要素有三個:教師、兒童和教材。這三者之間的關系稱之為‘教學論三角形’。這里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學習者是兒童。教學是為了兒童的學習而展開的。第二,從學習的依據來說,學習是憑借教材進行的。學習的本題不是來自教師,而是來自教材。第三,協助和促進兒童憑借教材進行學習的是教師。”因此可以認為,教學過程包括三個基本要素:教師,學生和教材。

2.2教學過程的本質

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也是一個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能動地進行認識活動,自覺地調節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漸進的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促進學生智力、體力、品德和審美情趣的發展,并為學生奠定科學世界觀的基礎。

2.3教學過程的功能

教學過程具有很多方面的功能,全面的認識和開發教學過程的功能,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成為實現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徑。教學過程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傳遞功能。通過教學過程,教師可以向學生傳遞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基本技巧技能。因為教學過程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人的過程,所以它可以發揮出高效率、高質量的傳遞功能。

2.發展功能。通過教學過程,可以有效的促進學生智力、能力的發展,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質和個性特征的發展,以及身體的發展,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認識興趣和探究能力等。

3.教育功能。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知識增長、能力發展,而且思想情感、精神面貌、道德品質也同時受到熏陶、發生變化。教師應自覺地在教學過程中將教書和育人統一起來,使教學過程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發揮,給學生的思想和道德以有益的影響。

三、發展認識能力的教學模式類型

3.1奧菲貝爾的有意義言語接受學習

奧菲貝爾認為,教師在教授教材之前,給學生一種引導性材料并能反應新舊知識之間的連接,從而能用已有的知識去同化新知識。

奧菲貝爾認為,學生的學習主要來自接受性學習,而這里知識又是用語言呈現的。只要呈現的言語材料能夠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或認知結構相聯系,并且學生具有內部的學習動機或意義學習的心理傾向,致力于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和轉化,言語接受性才是有效的。可見,奧菲貝爾是在運用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成果來改造傳統的教授教學法,賦予了新的活力。

運用此法的關鍵是設計好“組織者”。在這里,它使用了“先行組織者”的概念。所謂先行組織者,是在學習新教材之前給學生一種引導,使以后的學習更加穩定、清晰。

總之,奧菲貝爾的教學法可以說是一種演繹教學法,有其獨到的見解,為傳統的教授法注入了新的活力,較適合目前中小學的教學實際,但也容易導致機械式學習。

3.2發現教學模式

發現教學模式的實施程序是:

對假說進行反復驗證

創設發現問題的情況

建立解決問題的假說

轉化成能力

得出符合科學的結論

(1)創設發現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通過假設問題環境,誘導學生從有關的情景中發現問題,建立假設。

(2)建立解決問題的假說。在發現教學中,通過教師的誘導和學生的議論,對所發現的問題形成假定的說明和解釋,使知識由分散、零碎向完整、綜合的方向發展。

(3)驗證假說。假說有多種,假設是否正確需要進行驗證。在認識論上是完成由主觀不確定性向客觀確定性、理性的方向發展,從而完成認識上的一次飛躍。

(4)得出符合科學的結論。布魯納曾舉了一個發現教學的例子。在六年級的地理教學中,開始學習北方中央地區的社會和經濟地理。教師要求學生在一幅繪有天然特征和天然資源但沒有地名的地圖上,找出這個地區主要城市的位置。最后在課堂討論中,學生提出了許多假設——一個水運理論,一個礦藏資源理論。布魯納說:“這對于過去把城市現象看成想當然的市區兒童來說,這種發現是很有價值的。”

(5)轉化為能力。發現教學不僅要求學到知識,而且要求由知識轉化為能力,能靈活的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布魯納認為發現教學有四個優點:一是能發揮學生的智慧潛力;二是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內在動機;三是能培養學生的學習技巧;四是有助于學生保持記憶。但發現法也不是萬能的,他要求有專門的教材,并且要求學生的一致性和連貫性,不能偶爾使用之。

3.3系統教學模式

系統教學模式能夠保證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系統而有效的掌握書本知識和技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但是這種模式只是注重知識的接受、認知、記憶和再現,不利于學生創造才能和動手能力的發揮,亦不利于因材施教,因此被指責為“填鴨式教學”或“注入式教學”。目前,人們正著手改變這種現象,出現了許多系統學習教學模式的變化。

3.4“1+4+1”教學設計模式的提出

北京師范大學烏美娜教授認為,“教學設計”作為一個系統計劃的過程,是運用系統方法研究、探索教學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并通過一套具體的操作程序來協調配置,使各要素有機結合完成教學系統的功能。

傳統的教學設計將知識分成小塊加以呈現,設計過程常常是“目中無人”,這種狹窄的視野很難把握課堂運行的整個系統。課堂教學包括教師、學生、時間、教學材料、教學手段等諸多要素,各要素關系錯綜復雜又瞬息萬變。那么教學設計應從哪些方面人手把握住這些關系?

筆者通過大量的觀察分析,結合系統論觀點把課堂看作有活力的運行系統,提出課堂教學設計要綜合考慮六大要素三大系統,即“目標導控+(資源整合+結構布局+行為優化+信息反饋)+問題驅動”,簡稱“1+4+1”模式,該模式概括提煉為如2所圖示。

目標導控

問題驅動

資源整合

結構布局

行為優化

信息反饋

“導控+運行+動力”三大系統

圖2“1+4+1”模式

“1+4+1”教學設計模式以現代教育及心理學理論和新課程理念為支撐,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情、學情和教學資源,進而明確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

良好的課堂生態應該是一個自然、開放、平等、各要素共生共長和諧平衡的系統。“1+4+1”教學設計體現了目標引領,從資源整合、結構布局、行為優化、信息反饋等要素進行系統策劃,實施有效運作,以“問題”激活思維提供學習的動力,形成導向目標的課堂運行機制,形成互動生成課堂運行系統,使教學效能呈最大化。

教學設計是以追求教學效能最大化為出發點,“1+4+1”教學設計模式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最優化原則,即教學的有效設計是以較少的成本消耗獲得教學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導向;系統化原則,即運用系統分析法,把教學過程看成動態交互系統,以目標為導向,綜合分析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學習結果各要素間的關系,形成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的課堂教學的生態系統;問題化原則,教學設計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概而言之就是解決教什么、怎么教、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主體性原則,教學設計要以學習者為出發點,其過程始終目中有人,以學習者為中心,把調動學習者積極有效介入學習為立足點;理論性原則,教學設計是憑借大量感性經驗、根據目標任務對教學過程的理性分析。

參考文獻:

[1]烏美娜,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韓桂風,現代教學論,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3]梁旭,中學構建教學藝術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4]唐曉杰等著.《課堂教學與學習成效評價》,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