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以及教學決策

時間:2022-12-02 11:00:00

導語:深究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以及教學決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以及教學決策

現在,大學生的思想狀況總體來說是理性,成熟,積極向上的。但也有其擔心的因素,例如:政治鑒別力不強,經濟主義、實用主義和小團體主義等思想嚴重。本文就是試圖以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生為例,對其展開了思想道德情況調查,通過調查研究,了解現今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得出了在以后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切實可行的方法。

一、大學生思想道德積極方面

(一)政治觀念強,在國家整體方向上能堅定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迫切希望自己能成為社會主義建設有用人才。通過調查,94%以上的同學擁護以總書記和總理的領導,都能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特別是在近幾年國家在教育、農業等問題成績顯著,切切實實的做到了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在國事家事天下事中,74%的學生把國事放在首位。96%的學生認同以“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思想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另外,大學生對人民的福祉有非常密切的關注。73%的學生認為政府應該時時為人民著想。“發展經濟、社會保障水平、國家在國際中的地位,全體國民的教育水平”這幾個和國計民生有著緊密聯系的選項都得到學生的高度關注。

(二)認可社會主義制度,維護國家主權,盼望國家統一,時時刻刻期望祖國繁榮富強。這一代大學生政治思想健康,他們感受到了國家的進步與發展,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成就,對社會的一系列改革給以密切的關注,關心和支持改革。87%的學生認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的必然選擇,社會主義生命力必然強大于資本主義社會生命力,社會主義制度必然代替資本主義制度。在對待“中美關系”、“中日關系”“中歐關系”等等國際關系中,強烈要求維護國家主權,例如在中日東海油田問題上、中國在南海和其他國家的開發上、中國和印度的邊界問題上,大學生都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

(三)大學生道德主體是良好積極的,能對學校和社會道德遺失現象表現出強烈的不滿,他們的整體道德水平在整個社會中是位于高層次的。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中的“誠實守信、兢兢業業工作”等最基本的原則,他們是推崇和守信的,希望建立一個“和諧統一”的社會主義。當代大學生都是滿懷理想和抱負的熱血青年,他們都想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在社會上成為“健全人格和道德高尚”的人。愿意通過刻苦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對社會上那種“唯利是圖、拐騙坑蒙”等等一序列丑惡現象能給以強烈的批評。把“知識”放在第一位,依次為“健康”和“事業”。例如:在社會上能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參加“三下鄉,支教,幫助失學兒童、殘疾人。在學校中,參加義務勞動,為學校建設貢獻自己一份力量,參與學校管理,為學校的政策的制定建言獻策,積極為學校謀求健康的發展。

(四)有良好的公德意識,表現出受教育后的優良精神道德風貌。調查顯示,在對社會責任意識方面:“努力學習”、“尊老愛幼”、“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和有公德心”這四項占的百分比依次為:82%、96%、67%、74%。另外,在“誠信”調查中,他們對“考試舞弊”和“誠信還貸”這兩方面都有較強的責任心。(五)在對社會發展和個人價值實現的關系上,表現出客觀理性的價值取向。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在對現在經濟發展的思考中,表現出使自己的主體選擇更適合社會選擇,努力使二者相統一,把社會作為個人發展的現實條件。例如,積極競選學生干部。再加上現在的大學生仍然對“雷鋒精神”懷有念念不忘之情。

總之,他們主要把“對社會貢獻的大小”和“人格是否高尚”看作個人價值實現的主要表現。

二、大學生思想道德消極方面

(一)有一部分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還止步在片面模糊的層面上,對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感到困惑,例如:社會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拉大、農村的經濟發展問題、大學生就業等等,每次開學返校的前一段時間,意見都集中在這幾個方面,對這些問題他們不能做出正確理性的判斷分析。表面看上是冷靜,內心實際上是不安和浮躁。

(二)大學生在對政治取向上具有幼稚、實用和功利的特點。他們主要是以自我發展為起點來看待政治問題,在政治觀念上存在淡化傾向。有一部分同學把評優評先、入黨等作為自己以后個人利益實現的一種手段,在對政治學習上只是嘴__上談談,形式上也是走走過場,沒有從內心上向黨靠攏。最嚴重的是,因為大學生是一群熱心青年,愛關心社會熱點問題,但有時他們采取的途徑欠缺,例如受美國之音、BBC英國廣播電臺等一些外臺節目的干擾,有時也會被國內的一些組織利用,思想容易被片面性的宣傳煽動,如果把握不好,最有可能產生過激的行為。

(三)生活自理能力差和身心健康狀況下降。現在的大學生,獨生子女比例增加,大部分學生以前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庭中所有的成員都以他為中心,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寄生生活,生活自理能力差,而自我意識強,但沒有控制力,雖然有時他們希望自己在生活上和學習上完全自立,但條件不足。想做一個道德高尚受人尊敬的人,但往往不能從自己做起。另外,從近幾年大學生體檢結果來看,身體素質在逐漸下降。現在大學生中明顯存在兩種情況;一是身體發生重病的人每年增多,二是與心里相關發生疾病的也每年增加。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感到迷茫、苦悶、焦慮。在面對經濟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等方面造成很多同學心里難以承受,“郁悶”一詞在大學生中已經成為口頭禪。

三、影響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幾點因素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全面進步、經濟高速發展,堅定了大學生對改革開放這一國家政策的認同以及對社會主義必然走向全面富強的信心,增強他們自覺維護社會穩定的自覺性。東歐社會主義的失敗與我國現代化建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側面上對他們進行了正反兩方面的教育,使他們認識到社會穩定的重要性,認識到“改革、發展、穩定”這三者的關系。

(二)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中的“自負盈虧和誠實守信”等原則加強了學生的自主意識、競爭意識以及風險意識。這些都直接和間接地影響大學生的行為,在看問題上更加理性,例如不再留戀那種抽象的自由民主,更加注重從經濟角度分析觀察國內和國際的政治問題。在社會發展中出現的那種“暴發戶、假冒偽劣、坑蒙拐騙、賭博迷信”等等一些社會的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給高等院校的大學生影響深遠,對高等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使一些學生在對人生規劃上感到迷茫和無所適從。

(三)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校園環境的變化。校園文化的發展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現在的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一方面使學生更加努力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素質得到提高,盡快成才。

另一方面,高額的學費增強了他們效益觀念,家長和學生注重教育的回報,對高校的辦學條件、辦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面對高校的擴招,學生大規模的擴大,國家對高校經費投入顯得力不從心,從而導致辦學條件的落后、辦學資源短缺、校園環境惡化,學生與學校之間的糾紛容易形成校園熱點。“黃、賭、毒”等一些社會丑惡現象對校園已構成威脅。

(四)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設,特別突出了愛國主義教育,加強了高校德育工作,再加上我國的國際地位不斷得到提高,香港和澳門的順利回國,使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不斷高漲。西方國家的“中國威脅論”,以人權為幌子干涉中國內政,對臺獨分子的支持和從容,引起了廣大青年學生的憤慨,使他們逐漸認識到那些不懷好意國家的本來面目。

四、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幾點意見新的歷史條件對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思考不僅如何適應這種變化,還要從宏觀和整體上把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為此,我們得出以下幾點意見:

(一)堅持以人為本,以大學生為重點,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我們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因此,無論在什么時候,這一本質特征不能改變,要積極引導學生對社會主義基本理論的學習和應用,以“兩課”為突破口,主要注意兩個方面:第一,要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要使理論進課堂,進學生的頭腦。第二,要以思想品德課為基礎,增加一些選修課,多開一些相關知識的講座,從而豐富了“兩課”的內容,使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科學地回答了學生在學校以及社會中遇到的種種困難。

(二)加強實踐教育環節,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和認識社會,正確對待學習和生活。要使學生了解社會、走進社會,積極地投入到社會的各種事業中,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現在一些大學生,從三歲開始就是生活在學校和家庭中,缺乏對生活正確全面的認識,缺乏逆境挫折的考驗。因此,加強學生勞動教育,也是實踐教育的重要內容,甚至在有必要的時候要對學生采取挫折教育。

(三)充分利用社會的大環境,營造校園小環境。針對社會熱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和主題教育,幫助一些學生認清社會現實問題。對社會上一些丑惡現象,幫助學生客觀的分析。總之,優化校園環境,主要是美化凈化環境、文明健康行為、科技創新氛圍等內容,使大學生在校園中健康的成長。

(四)從教育者出發,加強高校教育工作者隊伍的建設。從培養學生的角度出發,加強教師的師德建設,要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同時要把學生的關心教育工作滲透到學校的各項工作之中,人人樹立德育觀念,才能取得教書育人、服務育人和管理育人的新成效。

五、結語隨著目前各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新的問題不斷出現。但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大學生的主流思想現狀是可喜的,他們對當前的教育和社會都是充滿希望。

與此相應,我們要在管理和教育的過程中更加信任、尊重、理解和熱愛每一個學生,要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去完善高校學生教育管理體制,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主體性的統一,發揮教育者與學生這一主體作用的統一,從而全面提高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管理,開創人性化、科學化、情感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