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義務教育階段教育選擇權

時間:2022-12-12 11:37:00

導語:小議義務教育階段教育選擇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義務教育階段教育選擇權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受教育權是教育的組成部分,亦為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在國際法方面,《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六條第一款和《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十三條第一款均規定了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后者在第十四條還規定了締約國在承擔免費的、義務性初等教育方面制定計劃和采取行動的具體義務。此外,《兒童權利公約》、《取締教育歧視公約》以及區域性的人權公約,如《非洲人權和民族權憲章》、《歐洲人權公約第一議定書》等,均宣告了受教育是公民不得被否定的權利。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在憲法中對受教育權作出明確規定。例如《日本國憲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全體國民按照法律規定都有依其能力所及接受同等教育的權利,都有使受其保護的子女接受普通教育的義務。《大韓民國憲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全體國民都擁有按能力均等地受教育之權利,全體國民都有義務使其所監護之子女受起碼的初等教育或法律規定的教育。我國《憲法》第四十六條第一款明確規定?押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一、義務教育階段教育選擇權的法理性分析

義務教育是國家對一定年齡兒童免費實施的學校教育,亦稱強迫教育、免費教育或普及義務教育。我國《義務教育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而教育選擇權是受教育權利的組成部分,是受教育者對學校、專業、課程、教師、教學資源以及其他教學構成要素享有的選擇權利。

對于高中階段以及大學階段的教育選擇權,人們普遍認為學生及家長享有對學校、專業等方面的選擇權利。但是對于小學、初中階段的義務教育,尤其是對于公辦學校的義務教育,在理論上是否應該享有教育選擇權,以及在實踐中是否可以行使教育選擇權,則觀點迥異,甚至完全相反。肯定教育選擇權的一方認為,教育選擇權有其必要性。首先,兒童的稟賦各異,其所需的教育類型當然不同,因此,應該賦予他們教育選擇權。其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有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特別是戶籍管理的逐步放開,人口流動日漸頻繁,流動兒童的義務教育需要教育選擇權。以農村學生為例,如果按照義務教育就近入學的原則,這部分學生應該到戶籍所在地接受義務教育。但這樣就使得學生無法和在外打工的父母在一起生活,同時也給父母對子女的監護和教育帶來諸多不便。因此,選擇到父母打工地學校就讀,對學生而言,更有利于其身心方面的健康成長。但在現實生活中,農民工子女需繳納各種名目的高昂的擇校費用。這樣不僅增加學習成本,而且也和義務教育免費原則相悖。最后,我國城鄉之間、城區之間、鄉村之間不同學校的教學理念、教學質量、教學設施等,在現階段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學生及其家長在義務教育階段有權選擇學校。否定教育選擇權的則認為,如果可以選擇學校,則對家庭經濟較差的學生來說顯失公平,也違背教育機會均等的原則。教育機會不應顧及性別、宗教信仰、種族、社會階層以及經濟地位等,人人都有機會接受同等的教育,如果賦予家長或學生選擇學校的自由,可能出現教育機會不均等與社會的分化。而且,《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義務教育免費,學校作為國家教育目的的實施單位,收取擇校費顯然與法律相悖,該費屬于亂收費,應嚴加制止,以維護《義務教育法》的嚴肅性和公平性。

從法律角度來看,教育選擇權是人的基本權利之一。我國《憲法》在明確規定受教育是義務的同時,也規定了受教育是權利,在法理上并未排斥教育選擇權。《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六條第三款也認為:父母對其子女所應受的教育的種類,有優先選擇的權利。我國在1997年簽署的國《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一條第一款規定:所有公民都有自決權,并憑這種權利自由謀求他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第三條規定:公約締約各國尊重父母和法定監護人的下列自由:為他們的孩子選擇非公立的但符合國家所可能規定或批準的最低教育標準的學校。我國于1998年簽署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二十四條第一款規定:每個兒童應有權享受家庭、社會和國家為其未成年地位給予的必要保護措施,不因社會出身、財產等而受任何歧視。

根據我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學生及其家長可以在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之間進行選擇。民辦教育屬于公益性事業,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國家保障民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民辦學校也可以實施義務教育,這點從我國《義務教育法》第六十二條的規定可以看出。既然民辦學校可以從事義務教育,學生及其家長當然可以在二者之間進行選擇。

二、義務教育階段教育選擇權的應然性分析

首先,提供多種教育選擇。從充分發展個性角度來看,社會應當根據人們的不同情況提供多種教育選擇,盡量使每一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需要和個性特征來選擇最有利于自己發展的教育方式。如果考慮到這一點,學生及其家長有權選擇就讀的學校,學生及其家長也有權選擇在學校就讀的方式。如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增大,一部分家長對子女的日常教育既沒時間也沒精力,民辦寄宿制學校就可以滿足這些家長的需求。

其次,增加學生和家長的選擇機會。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是越來越尊重視受教育者的個人權利。義務教育從以國家需求向個人需求轉化。在丹麥,家長擁有在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之間自由選擇的權利,學生和家長對私立學校的選擇幾乎不受限制,可以在全國范圍內進行。這樣,滿足了不同的學生和家長的教育需求,也促使學校不斷地改善教育質量以留住學生。英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也廣泛推行擇校政策。教育被看成是一個開放的市場,家庭是市場的消費者,父母可以根據學校的辦學質量為子女選擇學校就讀。在美國,對教育的選擇有很大的自由。在學校方面,有公立學校、私立學校或教會學校可供人們選擇,甚至家長可以選擇家庭學校,自己教育子女。其他一些國家,如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也在推行擇校政策。就連曾經限制擇校最堅決的以色列,由于公眾對學校融合政策的反對意見越來越大,認為按片劃分就近入學的制度剝奪了父母為他們的孩子自由選擇學校的民主權利,教育當局對推動學校融合以及保持政府對所有教育活動全部負責的立場也開始動搖。

第三,平等的受教育權。為了保障大量農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權,也需要教育選擇權。我國《義務教育法》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在非戶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適齡兒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義務教育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為其提供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條件。因為農民工子女的戶籍所在地在農村,他們可以在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就近入學,又因為農民工在城市工作或居住,按照上述法律規定,農民工子女也可以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因此,沒有教育選擇權的話,上述規定就有可能是紙上談兵,無法落到實處。

第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需要教育選擇權,需要受教育權利可選對象的多樣化。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和諧教育是和諧社會的組成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強調,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性,包容多樣性,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人類社會本身就是矛盾的統一體,多樣性和差異性是社會生活的本來狀態。況且,單一的社會狀態并不存在。自然界的多樣性有利于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社會的多樣性則有利于社會的生態平衡。和諧應該是多樣性的和諧,也是差異性的和諧。整齊劃一、抹殺個性,就會窒息人們的創造力,也會窒息社會的生命力,反而不利于社會和諧。此外,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來看,教育選擇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也實際存在著,如選擇私立學校就讀、繳納贊助費從而在戶籍地以外的學校就讀等情形。

綜上,教育選擇權有其存在的應然性。至于教育選擇權在實踐中出現的諸如以權擇校、以錢擇校、以關系擇校等問題,應當對癥下藥,力求妥善解決,而不是因噎廢食,徹底否定教育選擇權。因為那些問題不是教育選擇權本身的問題。各級政府應努力保證在義務教育階段為每個公民提供盡可能公平的教育資源,加大教育投入,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盡快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校際差距,消滅權力尋租的基礎,認可并尊重家長和學生的教育選擇權,并在諸如學籍轉移等教育行政管理方面提供優質服務。當然,只有努力達到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堅持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傾斜,逐步縮小城鄉、區域教育發展差距,推動公共教育協調發展,并按照黨的十七大報告的要求,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選擇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