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教育文化選擇研討
時間:2022-03-27 05:23:00
導語:民族團結教育文化選擇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過一年的試點,從2009年9月起,云南省在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各級各類學校中全面實施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即“三生教育”。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基礎工程,“三生教育”既是對原有教育教學理念的修正和補充,也是對我國教育未來發展方向的一種探索與期盼。
從表面上看,“三生教育”同已經試行的民族團結教育兩者之間,并沒有必然的內在聯系。然而,從本質上分析,“三生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都屬于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實施的周期較長的基礎教育工程。在實施過程中,如果我們想獲得長遠的教育效果,就必須建立一種制度,用制度來約束或影響人們的行為。而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實施,在更深層次上則需要有相應的文化支撐。制度是文化的產物,制度約束是文化約束的本質要求。
“三生教育”站在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整合的高度,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關注人類發展面臨的普遍問題;關注個體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問題;關注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的問題。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入手,從人生的起點上逐步構建個體成長的基礎,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民族團結從根本上講是民族或民族之間的和諧,是生命的和諧,生存的和諧,生活的和諧。云南省“三生教育”的有效開展,對進一步增強青少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進民族團結,培養他們為幸福生活而奮斗的激情、理智和意志力,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尊重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核心,也是促進民族團結的最高價值理念
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健康地發展,提升生命質量,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教育。生命教育是生存、生活教育的前提和根本。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首先是基于生命的存在。只有在此基礎上,人們才有可能發展和提升生命的價值。就我們每個生命個體而言,在浩瀚的宇宙中是短暫和微不足道的,但每個人的生命是絕對不可替代的,自己生命的價值是無限大的。正是無數充滿個性的生命的存在,這個世界才富有生機而且色彩斑斕。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世界上的不同國家和民族也才創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生命的發展是一個不同生命個體之間的平等交往過程,在這個交往過程中,難免會產生矛盾和沖突,甚至會產生生命的悲劇。然而,正確的生命態度就是尊重他人的生命,就是在交往中彼此尊重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個性和生命的權利。這種對生命的尊重,除了法律賦予的特殊途徑以外,任何個人或組織都沒有剝奪他人生命的權利。人的生命必須受到普遍的無條件的保護和最高的極端的尊重。眾生平等,不分物我。不同形態的生命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善待生命,不僅要善待人類自身的生命,還要善待任何非人類形態的動物、植物的生命。生命在相互善待中,實現生命之間的和諧,實現人與人的和諧,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廣袤的國土、眾多的民族、不同的生命個體,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社會人文資源。在青少年成長的關鍵時期,積極開展生命教育,既可以增強人們相互間對生命存在的尊重和生命價值的理解,又可以通過教育,為實現民族團結、民族和睦奠定尊重生命的價值基礎。世界上人口再多,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這不僅因為每個人得到的遺傳基因不同,更重要的是人有自主性。在不同的環境中,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選擇,走不同的道路,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性格、能力,成為世界中不可重復的“唯一”。這是尊重的基礎,也是理解的前提。
學會生存是生存教育的根本,也是推動民族進步的人才素質要求
生存教育是幫助學生學習生存知識,掌握生存技能,保護生存環境,強化生存意志,樹立正確生存觀念的教育。生存教育是生命、生活教育的基礎和關鍵。學會生存主要是指學會生活的知識和技能,強調對生存本質內涵詮釋基礎上的個體生存和社會生存方法的學習,具備掌握自我命運、情感等相關才能和判斷力。這里的生存,不是簡單地“活著”,是客觀規律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不斷實現和展示,而這種展示凸顯出人類生存所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它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以及讓人“活得有尊嚴”的能力條件。在我國,由于歷史上民族歧視、民族隔閡所遺留的一些影響還沒有徹底消除,加之各民族在發展水平上還存在較大差距,民族矛盾在一定范圍內還將長期存在。而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逐步縮小地區間的發展差距,除了需要一定的外部經濟條件作保障,更多的需要是從內部提升民族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青少年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生存能力。通過個體生存能力的提高,增強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現實競爭力。“三生教育”與專業教育的不同,在于它不是以單純的傳授知識為目的,而是以輔助學生成人成才為目的“。三生教育”強調以學生需求為本,包容差異,尊重學生的多樣性思維和實踐探索。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了解他們的需要、問題以及樂意接受的方式,從而達到幫助他們完善生命、學會生存、快樂而積極地生活的目的。這是人類合法、高效、幸福生活的根本,也是人類在現實環境中安身立命的素質要求。
理解生活是生活教育的目標,也是實現民族發展的深層文化基礎
生活教育是幫助學生了解生活常識,掌握生活技能,獲得生活體驗,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追求個人、家庭、國家、民族和人類幸福生活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生命、生存教育的方向和目標。人生是由生命、生存和生活不同層面組成的。生命是生存和生活的基礎,生存是生命的延續和生活的體現,生活是生存的升華和生命的尊嚴。人所擁有的不僅是自然生命,更重要的還有社會生命、精神生命。就生活層面而言,從古至今,從小到大,人們之所以接受這樣或那樣的教育,無非就是學習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幸福生活,是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由于民族遷徙和人口流動,我國逐漸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大雜居、小聚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分布格局,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早就結成了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但由于各少數民族在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文化方面存在差異,加上有些人法制觀念淡薄、執行政策片面偏頗等原因,傷害民族感情、損害民族團結的事還時有發生。而這些誤會和糾紛的不時出現,其根源在于我們對各民族的生活及其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溝通,缺乏對現實生活的真正理解。
全面發展是以承認學生的差異和個性化發展為前提的。對生活的真正理解,既是個人生活幸福的基礎,也是我們能否寬容待人,理智做事的文化要求。在很長一段時期,由于社會競爭加劇和就業困難,導致學校教育越來越偏重于知識的傳授,凡是與“升學”和“就業”無關的東西,學校可以不教,學生也可以不學,學生在學校里經受著機械的訓練。人生的路有千萬條,學生的背景特性各不一樣。在一個多元文化,強調個性發展的社會,只有樹立差異性而不是同質性的教育理念,我們的教育才會取得應有的效果。人類個體生命不同、生存條件有差異、生活方式多種多樣,教育教學活動沒有標準答案或唯一答案“。三生教育”倡導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理解差異,立足于幫助學生個體成長,著眼于促進學生個人發展與民族發展的統一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著力于培養建設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現代公民。這對于建立和實現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 上一篇:農業局秋播生產實施意見
- 下一篇:免費健康孕檢工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