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與文化美育融合探索

時間:2022-05-18 03:17:00

導語:藝術教育與文化美育融合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教育與文化美育融合探索

藝術采風是培養各類高職高專院校藝術專業人才的技能實踐課,用于完善其藝術教育技術與民族文化美育相交融的重要教學環節;為提高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理論、實踐相結合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筆者作為一名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音樂專業教師,近年來,多次帶領學生參加藝術采風實踐活動,對此也進行了一些思考。整理出來,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采風”是指對民間歌謠的搜集。而我國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易》一書中就有商代民間謠諺的記錄;公元前五百多年時編寫的《詩經》,其中《國風》和《小雅》里的許多民歌就是周初到春秋中期從民間搜集來的。可見我國的采風活動起源很早,歷史悠久。到了新文化運動時期,“民俗學”被一些學者從國外引進,于是“采風”二字的含義就更為廣闊,泛指采集一切民間活動中產生的創作和風俗。隨著社會的逐漸進步,科技不斷發展,“采風”這一形式被更廣泛的運用于各種專業領域。筆者作為一名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音樂專業教師,近年來,多次帶領學生參加了藝術采風實踐活動,對此也進行了一些思考。整理出來,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藝術采風是高職高專藝術教育中理論技術水平與民族文化美育相結合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

藝術工作者為了創作藝術,往往要進行一系列艱苦的藝術素材搜集工作,這就要求開展藝術采風實踐活動,同時它也被譽為藝術創作的源泉。近年,藝術采風作為培養各類高職高專院校藝術專業人才的技能實踐課,用于完善其藝術教育技術與民族文化美育相融合的重要教學環節;為提高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理論、實踐相結合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它通常指除學生在學校課堂教學活動以外,走出校門,參與有計劃、有組織的深入到考察對象鎖處的環境中去。它能讓學生開闊視野、體驗自然、認知傳統、了解社會;激發學生藝術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強綜合素質能力。不但填補了學生在專業理論知識上的空缺、還在傳統文化、民族意識、愛國情懷等情感方面都起到積極重要的作用。

二、藝術采風為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民族文化美育培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美育是審美和教育相互交融的產物。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在城邦保衛者的教育中就有藝術教育的內容;而我國春秋時期更是十分重視“詩教”與“樂教”。中國西周的學校把“樂”作為“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樂”更是以詩歌、音樂、舞蹈作為三位一體的美育課程。但把“美育”作為獨立研究的理論,則是由德國的偉大詩人和美學家席勒于18世紀末首先提出和建立的。席勒在他的《美育書簡》中提出:“為了在經驗中解決政治問題,就必須通過美育的途徑,因為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以達到自由。”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說過:“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1912年,蔡元培就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時,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而特別強調美育的作用。現今,作為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應在注重專業技術能力培養的同時更要提高自身文化的藝術鑒賞和審美心理。藝術采風活動作為各大高校藝術類專業的技能實踐課,被廣泛推廣。它讓學生走出校園、探訪民間,通過對我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親身接觸、了解、鑒賞、從而獲得審美的體驗,并更好地推動再創造的想象能力,這樣才能把前人留下的民族文化藝術精華傳承給下一代。同時藝術采風不僅對藝術創造起著深遠的影響,對民族文化美育的培養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深入廣西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進行藝術采風,讓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感受其民族民間藝術精髓,增強民族文化意識。

廣西是我國少數民族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這里生息繁衍著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水、回、京、仡佬、彝等12個世居民族同胞,另有25個少數民族。廣大少數民族同胞在長期的社會勞動生活中創造了豐富異常的民族文化藝術。今年是我校建立藝術系以來,為開闊學生藝術視野,豐富學生民間傳統文化底蘊,在實踐教育課程中實施藝術采風活動的第三年。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了解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原始自然生活狀態,考察、學習和體驗當地民族民間音樂,我作為柳州師專藝術系音樂教育08級的實踐指導教師,于2010年11月16日帶領我系08級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在廣西陽朔進行為期三天的藝術采風。這次采風使我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大學生從歷史、藝術文化、科學價值等方面身臨其境的體驗廣西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民間藝術創作和人們自然生活之美,這不僅對我國少數民族地域風土人情、自然風光,弘揚廣西民族文化有了深遠意義,還能使學生通過這次活動增強愛國主義意識及民族責任感。

(一)藝術采風讓學生親臨其境感受藝術魅力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數字技術飛速發展,人們不必親身行萬里路就知天下事,但是,任何高科技的產生都替代不了人們的親身感受,如攝影與繪畫、錄音與現場音樂會一樣。在課堂上我們無論借助哪種高科技手段來教學,還是不能達到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桂林陽朔藝術采風的實踐中,大學生們真正地步入民族藝術殿堂,俯仰四顧,藝術品比比皆是,他們與當地居民一起勞動、生活、載歌載舞,通過親身經歷、親自觀察后得到的體會、感悟到了平時在課堂和屏幕中看到的文字和影像都無法描繪的真實生活。

(二)藝術采風使學生了解藝術創作中需要協作精神和集體凝聚力在這次藝術采風中學生觀看了大型桂林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它是陽朔“錦繡漓江•劉三姐”歌圩景區的核心工程,由著名導演張藝謀執導,國家一級編劇梅帥元任總策劃、制作,及兩位年輕導演——王潮歌、樊躍加盟;經歷五年零五個月,十易其稿,兩百多位藝術家、六百多名演職人員參加演出,經過一百零九次修改演示方案,努力制作而成;2003年10月1日至7日首演,之后被100多家海內外媒體報道。《印象•劉三姐》集漓江山水風情、匯集了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及中國精英藝術家創作之大成,是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實景演出。整場演出著重突出“印象”二字,可能觀眾不一定能看清具體道具、人物表情,但在一連串的印象中看到源于這座山水之間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以春、夏、秋、冬四季和晨、曦、雨、霧等不同的自然氣候,創造出神奇魅力;這部實景歌舞將廣西少數民族風情、經典山歌、漓江漁火等元素融入自然,讓人覺得身臨其境,俯仰四顧,感受藝術比比皆是,體會自身被藝術立體式包圍。

四、結語

總的說來,藝術采風活動對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藝術學習興趣和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以及對高職高專藝術教育技術與民族文化美育乃至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