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自主性學習方法
時間:2022-06-13 09:29:00
導語:文學自主性學習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方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明確提倡自主性學習,它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傳到中國后也一度成為熱議的話題,研究者從多角度立論,剖析自主性學習的內涵及外延。如韓清林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立論,認為所謂狹義的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實現自主性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而“廣義的自主學習是指,人們通過多種手段和途徑,進行有目的有選擇的學習活動,從而實現自主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古代文學作為一門傳統學科,也應該自覺實踐這一現代學習方式,那么自主性學習的重要價值究竟體現在哪里呢?
一、自主性學習的價值分析
1.自主性學習是外部環境的客觀需要。自主性學習是個體進行終身學習以適應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莊子•養生主》中曾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心。”在知識尚且有限的先秦時期,先哲已認識到人生有限與學海無涯之間的矛盾,那么到了知識經濟時代的當下,隨著信息技術的變革,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知識量、信息量更是以我們無法想象的方式不斷驟增,世界上任何一個教育機構都不可能把日益更新的知識全部傳授給學習者。但學習者一旦掌握了自主學習的能力與方法,無論知識周期如何縮短,科學技術如何變幻莫測,依然能用自主學習能力追趕時代前進的潮流。自主性學習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必然要求。學習型社會已成為當前社會背景下的一個必然趨勢,在這樣的社會里,每一位社會成員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必須進行終身學習、自主學習,以促進自身知識、技能的不斷增進和能力素養的不斷提升。自主性學習者有愛好學習的興趣和習慣,擁有獨立自主的意志和人格,掌握了自主學習的意識、習慣、能力和方法,這樣的學習者必然會在風云變幻的社會中占有一席之地。自主性學習是改善現存教育機制的重要方式之一。現代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主發展的個人,而當前教育機制仍存在各種不足,其中之一就是在培養人的過程中往往輕視學習主體的自主性發展。傳統教育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學生掌握課本的知識為主,一旦脫離課本、課堂的范圍,學生往往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對延伸的知識也無法處理。另外,在教學中,雖然學生掌握知識和能力的總體目標是一致的,但不同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學習方式、學習能力、學習習慣仍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且,同一學習者在不同的學習階段也有不同的需要,因此,一刀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顯然已不符合學習的客觀規律。而解決上述問題的途徑之一就是自主性學習。
2.自主性學習是個人發展的主觀訴求。《大學》中曾有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由此而形成了中國古代認識論中的一個重要命題———格物致知,所謂“格物致知”是指考察事物,獲得知識,很明顯,對知識的掌握是每個人取得進步,事業成功,服務社會的重要前提。求知和生存是不可分離的,人不可能生而知之,但人要生存必須求知,求知不僅是個人生存的需要,也是人類生存的內涵和方式。作為主體的人對世界的認知越廣泛越深入,改造世界的本領就越強。因此,為了適應終身學習的要求,適應時代的迅速發展,自主性學習就成了學習者求知的持久動力與有效方式之一。自主性是現代人應具備的道德特征,是人的主體性最核心的規定,自主學習作為一種現代學習方式就是要求學習者具有自主的意識,即具有獨立的渴求與欲望,獨立的人格結構,獨立學習的潛能和能力,較強的好奇心,自律的意志。可以說,自主性學習是對學習者個體品質的磨練,是對學習者學習能動性與有效性的發展和提升,其深遠影響在于促進了個體適應未來學習型社會的需要,使學習者學會在學習型社會中自主地獲得信息,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
3.提倡自主性學習是古代文學學科特殊性使然。古代文學是中文專業的一門基礎性學科,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從先秦到近代幾千年的文學現象、文學思潮都包孕其中,先賢們苦心經營的文化典籍也是汗牛充棟,不可勝數。在大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學時間的有限性必然制約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師只能有重點地講授作家作品,甚至一些重點作家也無法進行深刻的剖析。單純依靠課堂既無法使學生對古代文學有全面、深刻的把握,也無法發揮學生的自主意志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進而主動地閱讀相關的文化典籍,這對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探究性都是非常不利的。在國學日益升溫的春風下,在不斷弘揚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如何將古代文學的學習和享受提升到日常化的狀態,如何將它發展成為延續一生的興趣和愛好,自主性學習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途徑。
二、古代文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策略
1.利用有效資源開闊視野。開闊的視野是學習者選擇自主性學習的重要動因。人對世界的認知是受時空限制的,《莊子•秋水》篇中曾言“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的確,站得高才能望得遠,只有跳出井底,才能發現外面世界的廣闊,學習者的視野一旦被打開,才發現自己只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只有主觀上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與不足,才能激發起學習者奮起拼搏,迎頭追擊的興趣,進而增強自主學習的動力和毅力。那么,作為學習主體,如何利用有效資源來開闊視野呢?一般而言,主要有三種方式:網絡,圖書館,學術報告。網絡因其迅速、便捷、資訊龐大逐漸成為人們學習、工作與生活的重要輔助工具。學習者可以通過各種搜索引擎和數據庫來查找自己想要的各種信息。作為大專院校的學生,在校內可以享受到免費的網絡、學習資源,比如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等,借此,學習者可以獲知自己感興趣的學術信息,某個學術問題的研究現狀、最新最前沿的學術資訊等。學習者也可以通過遠程學習平臺試聽自己感興趣的課程,聆聽名師的教誨,可以通過網絡社區貼吧與志同道合者“疑義相與析”(陶淵明《移居》其一),切磋相長。通過網絡,學習者能真正做到不出戶而窺天下。但網絡學習也有不足之處,就網上信息而言,真假難辨,需要一定的鑒別能力,才能去粗取精,另外長時間的上網對身體健康而言也是不利的。與之相比,圖書館就顯得省錢又省力了。圖書館的書一般是經過審慎的挑選后才能流通到讀者面前,其中的內容也相對而言比較有保障,在幾十萬、上百萬藏書量的圖書館中,讀者可以心無旁騖地邀游其中,在手與書、知識與精神的碰撞中,收獲身體與心靈的雙重享受。尤其是對古代文學的初學者而言,學習者首先需要接觸古代的原典,圖書館就可以提供校勘精準、印刷清晰、質感良好的版本,為自主學習把好第一關,即可以最大限度保障知識獲取的精準性。另外,古代文學的自主學習者也要積極參加學術報告,學術報告者一般是本學科,本專業內有所成就的學者,所挑選的報告內容也是經過精心的設計和安排。學習者通過參加學術報告,可以收獲新知,也可以習得學者研究的方法和技巧,一次用心聆聽的講座,收獲的絕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學術的精神、思想的洗禮與精神的陶冶。而這些對增強自主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及早掌握自主學習的竅門與方法都是無形的推動力。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態度決定行為的高度,態度也決定了學習的效果。良好的學習態度是自主性學習得以成功的主觀保障。作為教師來說,首先應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愛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自主性學習主要依靠學習者的自我調控,因此需要學習者有較強的自律能力,有明確的目標。而學習又的確是一個比較艱苦的過程,它需要學習者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在這一過程中,對學習的興趣,求知的欲望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條件。求知既是人的本性也是自主性學習的持久動力,只不過在物質環境中,人們容易被外在的各種誘惑迷住了雙眼,忘卻了這本然的存在。作為教師應培養或呼喚起學生求知的欲望,使他們發現求知的快樂與對其生存的必要性,讓學生在興趣和求知欲望的刺激下承擔其學習的責任,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其次,培養學生鍥而不舍的探求意識。學習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只有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與百折不撓的精神才能有所建樹。自主學習者在選定所學內容,發現相應問題后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積極尋找解決的途徑與方法。一切科學創新的結晶都是創造主體堅韌精神的體現。教師在古代文學的講授中既要體現出先賢們精神的遺澤,使學生受到思想的洗禮,得到精神的超越,又要以身作則自覺將良好的個人品質在潤物細無聲中陶冶感染大家。德高為師,身行為范,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態度的過程中,教師既是引導者又是參與者。
3.掌握一定的行之有效的自主性學習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學習活動中,學習主體不斷探求有效的途徑使學習達到最高效率,雖然學無定法,妙在得當,但學習中確實存在著一些普遍性的規律方法,可稱為必用之法,所以,在綜合考慮學習目標的性質,現有的學習條件及學習者現有水平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從以下角度入手來探尋自主性學習中的必用之法:讀思結合。“我思故我在”這一論斷從哲學意義上確立了思考這一精神活動在人本體存在中的重要意義。在讀書和學習中如果不思考就不會對所學知識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思考是促進知識吸收、消化的最有效的方式。在學生自主學習魏晉時期作家曹植時,會直觀感受到曹植前后期作品風格的差異,前期作品積極昂揚,自信超邁,懷揣著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后期作品則充滿了憂生之嗟,失意之嘆,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同一人作品中如此大的差異呢?這其實就是一種思考,在思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地去提煉自己的觀點,論證自己的結論,在這樣不斷深化的過程中,必定會提高學習者的綜合運用能力,為進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中明確規定,無論是要獲得學士學位還是碩士學位,都要求申請者掌握一定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就是作為人才必備的因素之一,也是研究主體觀察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應用能力的綜合體現。自主學習者應在掌握古代文學基礎知識的前提下,確定一定的研究方向和目標,在廣泛搜集、篩選、分析有關資料的基礎上,完成對所設定目標的深入解讀和實踐應用。研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是相輔相成的,研究能力是自主學習能力的有力保障,而自主學習能力又促進了研究能力的深化與發展。
- 上一篇:食品監管評估制工作匯報
- 下一篇:市政辦天然氣市場管理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