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法學教育理性思索
時間:2022-06-17 03:14:00
導語:地方高校法學教育理性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地方高校法學專業培養目標定位模糊
法律教育的目標是通過法律教育到底要培養什么人的問題,目標不明確,將直接影響到我國合格法律人才的培養標準、培養規格、培養方式與方法等方面的定位,從而使整個法律教育的發展會迷失其方向。而地方高校法學教育目標的定位,應依據本地方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的狀況、法治發展的程度以及法律教育自身的規律來確定。《21世紀中國法學教育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指出,普通高等法學教育的專業培養目標有兩個:一是學術型;二是實務型。當法學界還在爭論中國的法學教育究竟是一種素質教育還是職業教育的時候,法學教育的職業化走向已更明顯地顯現出來。地方高校法學教育目標的定位,應依據本地方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的狀況、法治發展的程度以及法律教育自身的規律來確定。至2008年,全國共設立法學院系634所,法學本科在校生30萬人左右;法律專科在校生達22萬多人,在校法學碩士研究生達6萬多人;法學博士畢業生人數1700余人;法學博士在校學生人數8500余人。中國社會容納不了且也不需要這么多法學專業的學生都成為學術型的畢業生。再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社會的各行各業都需要更多的法律實務人才,這就決定了當前地方院校培養的學生應是實務型、職業型法律人才。地方高校培養目標定位模糊,致使法律職業與法學教育之間缺乏制度聯系,而相互間長期脫節的狀況又必然造成法學教育與法律實踐的長期分離。
(二)就業前景不樂觀
法學畢業生的就業困難問題已成為“通疾”,有超過一半以上的法學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與法學無關。亦有重慶某知名政法大學法學專業學生迫于就業壓力,做起殺豬賣肉的生意。雖然這僅是個例,但是從一個側面也折射出法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社會問題。導致現在很多人不看好這個專業,很多法學專業學生屬于調劑到此專業的。法學專業“不好就業”的根本原因不是法學專業本身出了問題,更不是社會需求飽和問題,而是在于培養的學生能力上有問題,不符合社會的實際需要;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被國家司法考試門檻給卡住了。因為要想進入司法系統工作或者從事律師等職業必須通過國家司法考試。
二、地方高校法學本科教育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產業化背景下法學教育缺乏準入機制
當市場經濟的大潮洶涌澎湃的時候,社會糾紛的加劇使得法學專業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顯得格外的搶手和急需。高校為了自身利益,紛紛申報法學專業。法學專業與理工科專業不同,籌建理工科專業因需要設備、實驗場館等故需大量資金支持。而籌建法學專業所需資金有限,籌備時間也比較短。由于法學教育缺乏準入機制導致近十幾年間法學教育的繁榮及迅猛發展的背后卻存在著諸多隱憂。
(二)一些地方高校對法學專業建設重視不夠
一些新建的地方院校法學專業,因開設時間相對較短,學校投入不足,教學硬件設施匱乏。相較于一些綜合性大學的法學專業的成立的法律診所、模擬法庭等實訓場所及資金等方面的投入,有些地方理工類本科院校的法學專業被當作為一種點綴。
(三)地方高校法學課程設置缺乏特色
有的地方院校法學專業課程開設主要以部門法學科的劃分為標準,一般以教育部法學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指定的16門法學核心課程作為主要科目,缺少與地方院校人文、學科優勢相對應的特色課程。金融、保險、信托、證劵等方面的新興法學分支學科難以在地方院校中有效完成。
三、解決當前法學本科教育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明確地方高校法學專業培養目標
著名法學教育家孫曉樓先生說過:一個優秀的法律人需要同時具備法律學問、社會常識和法律道德。法律人才有一項必不可少的素質要求,即法律人格和知曉并敢于捍衛常識的勇氣。法律人格也可稱為法治精神,包括對法治的崇奉與信仰、對公平正義的追求、人權保障的價值取向以及防范權力濫用的觀念等精神氣質。不經過一個較為長期的法學知識系統灌輸,內心不會形成真正的認同感并同質化。因此,地方院校法學專業應致力于:培養具有基本法律技能和法律思維能力,掌握系統法律知識、養成良好法治精神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二)與法律職業教育相銜接
連接法律職業和法學教育的橋梁之一就是國家司法考試。地方高校應確立法學教育與司法考試制度有效銜接的機制,但不可以以國家司法考試作為衡量職業教育的唯一效果。由于國家司法考試具有導向功能,有些學生為了通過國家司法考試,轉而研究考試技巧,忽視了法學課程的學習;有的學校開設的課程以司法考試的內容為準,即國家司法考試考什么內容,就開設什么課程,司法考試不測試的內容則不開設課程。
- 上一篇:文學書生產與銷售E時代
- 下一篇:合同法交易習慣之司法適用